《一千零一夜》的故乡在哭诉--我学者忧伊文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8日14:04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4月8日电(记者吴晶) 穿越“一千零一”个黑夜,美丽的山鲁佐德为国王讲述着没有结局的故事,祈祷仁爱重回爱人的心中,福祉降临她的人民。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穿心而过的底格里斯河畔,“山鲁佐德与国王”的巨大石雕孤独地守望着这座残垣断壁的“天赐之城”。如果不是刻意寻觅,人们无法将几经战火肆虐的大地与《一千零一夜》中的人间天堂相联系。 “10万工匠耗时4年兴建的巴格达‘金宫’早在700多年就被战火付之一炬,只留下后人无尽的惋惜与遐想。我祈祷战争不要将历史的最后一点痕迹也无情地抹去!”随着美伊战争已围绕巴格达展开,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副教授顾巧巧对所剩无几的文化遗迹怀有深深的忧虑:“当战火颠覆了光明与黑暗,人们仿佛听到《一千零一夜》的故乡在哭诉。” 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注入波斯湾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希腊人把这里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其中心相当于现在的伊拉克版图。 早在4000多年前,苏美尔人在这里发明了最早的文字,建立了城邦国家。伊拉克拥有世界第一部药典、最早的农历等众多“世界之最”,据估计,该国的文化遗址有数十万之众,其中尤以古巴比伦“空中花园”著称于世。 “美索不达米亚”对世界文明的贡献难以形诸笔端:从这里,古希腊人学到了数学和哲学,犹太人学到了神学,阿拉伯人学到了建筑学,就连稍后的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也深受其影响。 “而今,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谁还能联想起楔形文字、空中花园或世界最老的史诗《吉尔伽美什》?谁又能想见承前启后、融贯东西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顾巧巧轻声叹息。 自公元7世纪始,以伊拉克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不断扩张为世界强国,发展了璀璨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年),首都巴格达更是唯一可与中国盛唐长安媲美的繁华都市。 当时,世界各地学者纷纷涌向巴格达“朝圣”。在这里,持续百年的翻译运动将世界先进文化以典籍形式远播四方;以十进位为代表的“阿拉伯数字”沿用至今;观相仪、星盘等直到16世纪还为欧洲人所采用;伊本·西那的《医典》成为全欧洲的医学教科书,一直延续到17世纪;在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人们可以看到《一千零一夜》的痕迹。 2001年7月,顾巧巧来到她魂牵梦萦的巴格达,眼前的景象却令她“唏嘘不已”:被古代战争焚毁的“空中花园”只剩沙土一堆;而被现代战争炸毁的一些清真寺则“尸骨全无”。她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盛世之都已经荡然无存,残迹如果再被毁掉,人类将遗忘自己的历史与荣耀,更会丧失对文明的尊重与追求!” 现代战争始终梦魇般缠绕着伊拉克。海湾战争中,在以“金字型神塔”著称的乌尔地区,一座具有4500年历史的王室陵墓遭美军飞机轰炸,地上至今留有4个巨大的弹坑,墙上有400多个弹孔。伊方统计,共有2264件文物和考古发现品及2万份珍贵手稿被抢。 建于1200年前的巴格达曾被称为“和平城”。然而就在与众多遗址比肩而立的被美国精确制导导弹炸毁的防空洞内,顾巧巧曾亲眼目睹墙壁上被烧焦后的人形。而在因战争而大门紧闭的巴格达博物馆门前,这位倾心研究阿拉伯文化近30年的学者因与“梦想”失之交臂而痛心疾首。 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已向伊拉克发射了750枚巡航导弹和1.4万枚精确制导导弹。据报道,“导弹落地处地动山摇。”美国多次承认,精确制导炸弹有时也会偏离,战争会伤害无辜平民。 对此,顾巧巧忧心忡忡。她说:“这就意味着毁灭古迹同样无法避免。一旦古代遗址遭到破坏,就斩断了我们与历史的血脉联系,对于后世将是无法估量的损失。而游击战也会引来更大规模的轰炸。位于无人居住的沙漠地带的遗址尚可幸存,但是混杂在平民区和公共设施中间的则恐怕难逃厄运。” 她说,“如果师出无名的战争毁灭了伊拉克文明遗存,这只会撒下复仇的种子,而且会给人类文明遗产造成无法修弥的创伤。” 曾经吞下数千颗导弹的底格里斯河仍在静静地流淌,向人们默默地诉说着伊拉克昔日的辉煌和今天的劫难。 顾巧巧说:“潘多拉盒子已打开,鲜血就要浸染人类文明的摇篮,无法安睡的千年文明就要遭受灭顶之灾。人类不应该侵掠和抹去属于自身的记忆。”(完) 想第一时间得知美伊战争消息吗?马上订阅短信新闻冲浪!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