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冷热不均 教育公平亟待解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09日04:21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刘万永 亓树新 本报北京3月8日电 到国外教书应该是件好事,但如果是因为被拖欠工资被迫到国外教书,问题就严重了。在我国云南边境地区,从去年开始,已经有农村中小学教师因被拖欠工资跑到越南去教书 与此相反,在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从学校得到的收入一般在3000元左右。个别学校钱多,甚至在办公楼上建楼顶花园、在学生食堂安装滚动电梯。 教育投入的不均衡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代表、委员的忧虑。 全国人大代表胡平平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1994年国家实行分税改革后,财政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央财力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地方财政特别是县、乡两级财政所占比重逐年减小,许多农业县财政成为“吃饭财政”、“赤字财政”,已无力承担教育经费的正常支出。许多农业县只能维持教师和干部“国标”工资的发放,对学校运转、安全问题和发展问题力不从心。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证明了教育投入不均衡的现实。 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等。比较1998年各省(市、区)生均教育资源可以看出,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全国平均378元,最高的是上海1957元,最低的是河南202元。初中生均预算内经费全国平均625元,最高的是西藏3053元,最低的是贵州375元。如果比较到县一级,这个差距会更大。经费、教学条件的巨大差距必然使入学率特别是教育质量产生巨大差距。 同时,城乡之间不均等加剧。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在师资、经费、教学条件等方面表现出很大差异。1998年,全国初中每年生均预算内经费城镇为813元,农村只有486元;小学城镇为520元,农村为311元。即使同是经济落后地区,城乡差异也很大。1998年,贵州初中每年生均预算内经费城镇为560元,农村只有301元。 高等教育高校办学经费苦乐不均现象也很严重。一些政协委员认为,一方面国家对少数重点高校一投就是上亿元,而一般院校、特别是中西部部分高校在持续扩招后,学校普遍采用大班上课,100多人的大课习以为常,住宿拥挤,教学、生活设施严重不足。比如,黑龙江某高校2002年招生4000人,食堂不够用,吃饭要错开时间,平时洗衣要排队等水。 到2001年底,全国尚未“普九”的490个县中,西部地区占了433个。高校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有13个省区没有重点大学。 教育投入不均衡,导致教育质量的巨大差异,教育水平差异又引发受教育机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而最直接原因是国家投入不足。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一直是教育界的梦想。尽管2001年这一比例走出2.4%的低谷,上升到3.19%,但与世界4.8%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沈士团委员建议,新一届政府应当尽快实现4%的目标。 王翔委员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应该免费。九年义务教育是全国性的公共产品,中央财政予以投入是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中央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扶贫扶到点子上,把这方面做到了,少给或不给其他方面的扶贫款,地方上也是可以接受的。 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0年,非政府性投入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由25.7%上升到了38.4%。一些委员建议,应该为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提供法律支持。《民办教育促进法》虽然规定投资人可以得到回报,但比例没有确定,影响了投资人的积极性。 教育投入需要法律明确,更需要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王沛清委员建议,全国人大要抓紧制定《教育投入法》,通过立法,确保教育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的到位。在《教育投入法》中,应该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对《教育法》提出的投入体制予以修改和完善,并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