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目标:为何八个变四个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07日06:14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曹玉书 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所做的《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即将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目标从八个调整为四个。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意义又何在?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注重设置产品产量等具体指标。改革开放以后,经过长期探索,特别是随着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宏观调控目标体系进一步调整并逐渐完善。1993年,提出了八大主要目标: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财政、外贸进出口和外汇储备、商品零售、物价、经济效益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数次调整,1997年宏观调控八大目标确定为:(1)经济增长率,(2)固定资产投资,(3)价格,(4)财政收支差额,(5)货币发行量,(6)外贸进出口总额,(7)人口自然增长率,(8)城镇登记失业率。1998年以后,这八个目标的体系被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了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意味着我国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的定位将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宏观调控目标体系明确为四个基本目标,一是内涵丰富,覆盖面广。经济增长是衡量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一个宽泛、综合的概念,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减最终会体现到经济增长的变化上来。增加就业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劳动力要素,而且能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这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体现。稳定物价是经济健康、平衡发展的保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一般都会引致物价的变动。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随着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实现外部平衡,可以为内部平衡(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是借鉴了国际经验。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目标主要集中在效率、稳定和公平三个问题上。由于通货膨胀(或紧缩)、失业以及国际收支失衡,都会导致利益在不同主体之间的重新分配,是造成经济不平等、导致影响稳定和公平问题的原因。因此,为履行好现代市场经济的政府职责,各国基本上都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列入基本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 三是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四个基本目标更具宏观性、战略性,是第一层次的目标,把它们作为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国家计划的着眼点将更加集中到抓大事、谋大局、促发展上来。 同时,为在宏观调控下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处理好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各种经济政策还有不同的具体目标,即其他辅助性指标。这些指标也非常重要,宜在各项工作任务中列出。 《人民日报》(2003年03月07日第十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