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评论:代表委员发言应该如何取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04日10:26 中国青年报 | ||
全国人大会议新闻组的服务很周到,主动搜集了“各代表团新闻采访线索”登记成册发给记者们。但其中有些代表自报的“线索”,让人看了感觉很不舒服。 譬如,某市市长,“拟接受采访的题目”是“我市发展战略”;某省电力公司老总,想谈“如何发展我省电力事业”;某省通信公司老总,想谈的是“发展我省通信事业的思路”,等等。 这些话题,与全国人大会议的参政议政有多大关系?严格说起来,它们都只是地方领导,甚至地方行业领导的“家务事”。 也许会议休息期间接受采访,并不妨碍他们在会议上参政议政。但是,如果我们把会场外公民对代表委员的期待放在心上,感觉可能就会不一样了。把这种期待放在心上,我们可能就会感到,那些代表准备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话,有些缓、有些远,并不切近。 什么话“近”呢?一是他们身后选民或界别的利益表达;二是他们对大会议决事项明确的“意见表达”。放着这些话不说,而说平日里也可以说的话,就难以满足人们的期待。我想,这可能与被采访者的角色错位有关。一个人好几个角色,有时候就难免错位。记者好容易在这里采访到一位市长,而市长就忘了他在这里只是一名代表。毕竟,当市长的时候长,当代表的时候短。 还可能有另一种“家务事”。今年代表委员中企业界人士空前增多,根据往年的经验,他们有一些人参加两会期间往往要趁便为企业公关,联络媒体。一般规模较大的企业,老总出行都带着一个庞大的班子,其中总是包括宣传人员。这与上面所言一个地方的“家务事”不同,而是把个别利益与公共事务搅在一起了。这也是角色错位所致。作为企业中人,更多的时候是个别利益的追求者,只是在这个时候应有所不同。 总之,代表、委员都是“受托付的人”,尽管托付的形式和分量不一样。“受托付的人”出处行止、言语之间,应该格外谨慎,至少应该先说托付的话,先干托付的事。现在大众传播媒介十分发达,两会也越来越公开,如果这边一言既出,那边已失人望,人民代表代人民参政议政的声誉就多少打了折扣。马少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