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通向全面小康惟一途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01日12:41 《财经时报》 | ||
四项最为艰巨的改革摆在新一届中国政府的“开元之年”,正显示了最高决策者对深入改革刻不容缓的紧迫感 《财经时报》编辑部 又一度全国“两会”开幕在即。 与往年不同的是,此时此刻,迎面扑来的气浪,让我们强烈地意识到,一系列对中国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改革正在靠近,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似乎万事俱备,只待新一届中央政府的确立及其组成机构大整合的到位。 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划出了一道分界岭。它总结了过去,指明了中国未来20年的发展目标——在已经初步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再用20年的时间,使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十六大不仅指明了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远景发展目标,而且完整地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进一步深化改革。 正如十六大报告中特别指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这就是说,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进行的改革,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而且预示了一系列更加深入的改革已经开始进入关键时刻。在进一步深入的改革中,中国的经济不仅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再翻两番,人均生活水平达到3000美元的水平,同时还要在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相应取得长足的进步。 毋庸置疑,今天,无论从力度上看还是从深度上讲,中国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推进的各项改革均非往昔可比。如果说,过去这些年中国在诸多方面的改革尚属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探索经验、扫清外围,那么,现在到了触及其根本的时候了。 中共十六大落幕后不到一个月,2002年年底,中共中央即在北京召开经济工作会议,依据十六大确定的方针,把2003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确定为四项大的改革——农村改革、金融改革、国资改革和行政制度改革。实际上,这四大改革正是长期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而中央把此四项最为艰巨的改革摆在新一届中国政府的“开元之年”,正显示了最高决策者对深入改革刻不容缓的紧迫感。 能否完整实现既定的改革目标,显然成为摆在未来新政府面前最为重要的任务。这关系到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途上能不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关系到在2007年之前中国能不能真正履行加入WTO时对国际社会做出的全部承诺。 基于这样认识,在此非同寻常的“两会”开幕前夕,《财经时报》专门组织这样一组报道和评论,试图从经济的角度较为清晰地阐释这样一个道理——进一步深化改革,是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惟一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