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雷锋怎容“解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8日05:17 人民网-华南新闻 | ||
为雷锋申报吉尼斯,有意义吗? 3月临近,“学雷锋”又成为媒体报道的热门话题。与往年不同的是,一些人如今“学雷锋”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了很大提高。 先是有照片证明雷锋也戴过手表;接着有人为雷锋申报“吉尼斯”,说他是被创作谱 有那么多的问题,衍生出多种版本的传说。“雷锋”,如同刚被发现的历史文物,任由一些人放在聚光灯下,以所谓商业化的、人文化的眼光,细细打量。如果有条件,说不定有人会找来雷锋的一根发丝,依靠现代先进的医学技术,给雷锋做一个DNA检测,进行一次彻头彻尾的“解构”。 可是,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雷锋上了“吉尼斯”排行榜,就能帮助更多的人更好地以雷锋为榜样吗?来自《新快报》的评论说,其实大家都明白,对“士兵之最”和吉尼斯感兴趣的人,对雷锋的精神价值并不感兴趣。他们要么是想从中挖掘出可资利用的商业价值,要么是想把雷锋娱乐化。不管是哪种倾向,无疑都是对一种严肃的精神价值的有力消解。为了一个随机性的目的,就随心所欲地选择任何手段,是实用理性的泛滥。 警惕虚伪的“人文关怀” 雷锋精神是不需要由外国人来肯定的。几十年来,雷锋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尽管不同年代的人对雷锋的理解不一样,但是,雷锋精神始终影响着每一个时代。不同的时代,雷锋精神有着不同体现。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位从“雷锋团”退伍回乡的战士,他以带领大家致富的方式,向周围的人传递着雷锋精神的温暖。而在许多城市,不断涌现的志愿者组织,则以另一种更宽泛的途径、更社会化的方式,向社会播撒着雷锋精神的种子。 不停地寻找雷锋的“历史故事”,就是体现了今天的尊重事实与人文关怀吗?不错,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对雷锋的宣传几乎陷入某种政治化边缘。口号式的语言,以及一年一度季节式的纪念与回望、程式化的宣传活动,都让人们感到雷锋与平凡人生活的距离。如今,人们强调个性化,强调以人为本,但并不能因此就有权去挖掘雷锋的隐私,挖掘他的爱情、他的情绪、他内心的那些小小的波动。如果雷锋现在尚有亲人健在,他们会容许这样的人文关怀吗?如果说,曾经造神般的宣传,已经侵犯了雷锋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尊严,那么,今天,我们是否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者为了所谓真实的回归,为了虚伪的人文关怀,就要将雷锋彻底“解构”吗? 还原雷锋 雷锋形象的真实与否,要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去看。我们曾经都背诵过《雷锋日记》,在今天的语境之下,雷锋语言显得太天真,甚至让人觉得这种天真过于矫饰。可当我们将它放在20世纪50年代的背景下来阅读,还会感到陌生吗?在那个崇拜伟人的年代里,多少人有过类似的思想:“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过去,我在一切言论或行动中,按主席的教导做了,因此我进步了;现在,我仍要牢记主席的这一教导,坚决努力,要求自己更好地做到这一点。” 正如《工人日报》一篇文章所说,“雷锋因公殉职的时间是1962年8月15日,距‘文化大革命’爆发还有4年之久,距离改革开放、人们思想重新整合的20世纪80年代更有20年之遥。也就是说,他没有机会接受后来那么复杂的政治考验和思想斗争,没有机会面对好多人无法抗拒的利益诱惑”。 雷锋是那个单纯时代里,单纯教育之下结出的一粒果实。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那个时代,才能真正理解雷锋。你无法否认,在雷锋的塑造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寄托着自己的某种理想。在今天越来越关注个人权利和个体命运的时代,还能有这样理想的存在,应该是我们的幸运。 还原雷锋,本义是让我们走近雷锋。不要用那些所谓的真实“解构”,将雷锋精神也消解了去。(郝洪)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3年02月28日第二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