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纪念馆义务劳动全镜头(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8日02:30 辽沈晚报 | ||
雷锋纪念馆义务劳动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昨日下午,本报大型策划活动之一——组织读者到抚顺雷锋纪念馆参加义务劳动的大旗迎风飞舞,四辆大客车满载100多位读者的崇敬之意来到抚顺雷锋纪念馆,他们把对一位伟大士兵的敬仰化作劳动的热情。参加此次劳动的读者中,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9岁,路途最远的来自本溪,人数最多的一个单位来了50多人,最令人吃惊的是许多人都是统一着装,最令人感动的是在雷锋墓前孩子们那崇高的敬礼——雷锋纪念馆义务劳动全镜头 本报记者胡剑鸣 张晓杰 于欣报道 摄影潘恩战 镜头一意外超员临时加车 读者的积极参与真的让我们感动,但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点小“麻烦”。蓝翎社区的居民原定有30人参加活动,结果却来了50多人,使得另外20多名读者滞留车外。社区的徐书记一脸歉意,说没办法就让党员先去,其他人先回去。看着读者的期待目光,最后编辑部不得不在15分钟内临时加了一辆车,所有读者乐呵呵按时出了发。 镜头二运动员紧急行动 昨日上午,辽宁省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40周年纪念大会在抚顺雷锋纪念馆如期举行,会后,由于会场布置情况急需清理,本报特派抚顺记者给沈阳打来了电话,这时距离出发时间还有一个小时,恰在这个时候,省体育训练中心打来电话,再次询问出发时间,当听说要紧急出发时,他们二话没说,真拿出了运动员的作风——敢打敢拼,20余名运动员终于在下午一点前就先期赶往了雷锋纪念馆。 到达纪念馆后,学生们即刻开始了劳动,由于学生大多是学武术、拳击、跆拳道的,收拾会场的活在他们干起来轻松自如。学生们两人一个桌子、一人两把椅子,很快就把会场内的桌椅移到了库房里。最后,学生们负责地对地面进行了简单的清扫。 镜头三孩子唱起难忘的歌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车子刚一发动,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就坐不住了,得到同行老师的允许后,他们就兴高采烈地边拍手边唱起了歌,一路上,整个车厢里飘荡着委婉而响亮的歌声,连司机也感动地说,这个活动真好,至少可以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一份难得的经历。 镜头四一根烟头也不让它有 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后,全新雷锋纪念馆的伟岸身姿出现在读者们的眼前。下了车,读者就开始忙活起来。大家三三两两的在草地上搜寻地上不应出现的烟头、废塑料等。在拣拾垃圾的同时,读者也在尽全力地保护这里的环境不受影响,脚在落到草坪上的时候似乎也显得比平时轻了许多。一位中年女士手拿自己带来的纸袋一直在树林间穿行,不时的弯下腰,将捡到的东西放进纸袋里,连一些掉落的枯枝也被她捡了出来。 镜头五雷锋墓前献花默哀 应读者要求,雷锋墓前,昆山三校15名学生代表本报读者将12束鲜花和两个花篮敬献在雷锋墓前,孩子们神情庄严地走到墓前,把鲜花一一摆在墓前的石制花圈旁。一百多位读者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雷锋墓前,鞠躬表达对雷锋,这位不朽战士的景仰。 10岁的吕函柏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从本溪赶来,在劳动的时候,小函柏围着雷锋墓走了好几圈,一次次蹲下,把见到的碎纸片、烟头装进准备好的塑料袋里,她还和爷爷奶奶亲手将三束鲜花摆在雷锋墓前。 镜头六义务劳动统一着装 参加劳动的单位和集体对这次活动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北方航空公司员工、昆山三校的同学们、蓝翎社区的社区干部、社区志愿者自发统一着装来到了雷锋纪念馆,给我们的活动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北方航空公司空地服务部的乘务员以红色围脖搭配公司统一的蓝色工作制服,自成一组方队;昆山三校的同学们在献花时都将外衣脱掉,整齐的校服辉映着娇艳的鲜花,煞是耀眼;蓝翎社区身着年初刚穿上的职业工作服,以一顶贝雷帽为点缀,让大家眼前一亮,行动上的整齐划一更让同去的暗中叫绝。 镜头七给辽沈晚报读者破个例 雷锋纪念馆管理科的陆科长一直陪着读者义务劳动,被读者的热情所感动的陆科长却不时地面露为难之色。原来,雷锋馆是想让今天来参加义务劳动的读者们参观一下馆内的内容,但是没有想到一下子来了这么多读者。因为馆内设施还要等待最后验收,陆科长说,怕施工单位有想法。陆科长几次请示之后,终于给读者带来了好消息:给辽沈晚报的读者破个例,但是不能拍照,要保持馆内绝对安静。于是,读者自动排队,秩序井然地步入馆内。 镜头八纪念馆让读者走近雷锋 无数次地读过雷锋的故事、看过雷锋的影片,但是在如此大量翔实的展品前,全面了解雷锋的成长历程,感受是全然不同的。很多读者在参观时慨叹:“对雷锋的了解不再像以前那么平面,那么简单了。雷锋真的很伟大!” 走上纪念馆二楼,迎面整墙的由各个时期的“雷锋式”人物组成的立体图片,在音乐声中向两侧徐徐拉开,中央墙壁上的大型“先锋”背投上开始播放的专题片“千万个雷锋在成长”,吸引读者纷纷驻足观看。二楼大厅的几处触摸数码显示屏前也围满了读者,他们都认真地看完了整个宣传片。新扩建的雷锋纪念馆特为参加本次活动的读者首次打开了新设的显示屏。 镜头九留言册上留心声 “雷锋精神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希望雷锋的户口长驻中国……”“雷锋属于整个时代,永远不会过时,他代表着一种高尚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参观纪念馆不仅是对烈士的缅怀,也是对思想灵魂的彻底净化……”在长达一小时的时间内,纪念馆的留言角始终被紧紧围着,来自于沈阳的不同单位不同年龄的读者,在留言册上书写着自己的感受。尽管雷锋纪念馆还没开馆,但还是为参加本次义务劳动的沈阳读者准备了留言册。几位青年教师在写下留言后,激动地对记者说:“我们在学生时代学雷锋和走上教育岗位后带着学生学雷锋,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领悟到雷锋精神的真谛。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雷锋精神有了系统的深入的了解,理解了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 雷锋精神研究中心的张笃德总编兴奋地对记者说:“纪念馆还没有进入到最后的验收阶段,所以,此次如此大规模的接待观众实属破例。但是,今天参观者能井然有序地参观,自觉地爱护馆内设施和文物,说明读者都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的。从参观者的留言中就可以看出来,辽沈晚报组织的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成功,辽沈晚报的广大读者对雷锋纪念馆的如此关注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