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愧为雷锋的战友—记河南省邓州市“编外雷锋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7日10:41 新华网 | ||
新华网郑州2月27日电 无愧为雷锋的战友──记河南省邓州市“编外雷锋团” 人民日报记者苏银成新华社记者蒋永武訾红旗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同于1960年从河南省邓州市入伍,曾与雷锋在一个团或一个连当兵,目睹了雷锋的成长历程,亲身感受了伟大的雷锋精神;他们退伍、转业回乡后 锲而不舍四十载 “雷锋团”第九任团长宋清梅,当战士时曾与已是共产党员的特邀代表雷锋一起参加了沈阳军区共青团代表大会,俩人同住一个房间。雷锋在宋清梅的笔记本上写下赠言:“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这个笔记本后来被雷锋纪念馆收藏,但雷锋的赠言却永远铭刻在宋清梅的心上,激励着他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 宋清梅于1986年转业回乡。由于当时部队精简整编,转业干部多,地方安置压力大,他被安排为副科级的市文明办副主任。有人为他抱不平,可他说:“咱得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把咱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在文明办副主任岗位上,他一干就是10多年。这期间,文明办主任换了6人,他都甘当“配角”,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从不计较名利得失,真不愧是雷锋的战友!”人们交口称赞。 像老“团长”宋清梅一样,“编外雷锋团”成员个个堪称“活雷锋”。 邓州市园林处副主任张三明,当兵时与雷锋同在一个连队,俩人经常一起执行任务。1982年,曾多次被沈阳军区树为“学雷锋标兵”的张三明从副营长岗位上转业返乡后,总是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分配到一个乡抓修路,他带领群众苦干3年,使全乡村村通了公路。调到自来水公司分管管道安装,他常常超额完成任务。当上园林处领导后,他天天跟班作业,抢着干最苦最累的活,被人们称为不知疲倦的人。 当年在部队当卫生员的邓州市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陈远友,坚持为患者送医送药30多年,义诊3万多人次,“杏林活雷锋”誉满邓州。 退伍后当机械维修工的魏长鑫,下岗之后子女要接他到郑州去享清福。他推辞说:“我身子骨还硬朗,还能为乡亲们做点事哩。”他在道旁摆了一个小摊,义务为过往行人维修自行车。 曾在彭桥镇农机站工作的陈万有,也是雷锋的战友。他退休后开了个农机修理部,为农民维修拖拉机、农用汽车和收割机,只收零件成本费,不要手工钱。去年“三夏”大忙季节,他走村串乡为农民义务维修农机具,自已家的小麦却顾不上收割。 风风雨雨四十载,学习雷锋志不移。据有关部门粗略统计,像这种舍已为人、造福民众的事,雷锋的战友们至少做了上万件。即使是在个人利益受到损失,家庭处境艰难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将雷锋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坐标。 雷锋的战友、市酒厂工人丁士豪,6年前因厂子效益差,和两个女儿同时下岗了。有关部门考虑到他家的困难,为他找到一个新的聘用岗位。他把这个难得的上岗机会让给了一名家庭更困难的下岗工人,自己则带着一家人回到农村,在河滩上盖了3间简易小屋,开垦出一片荒地,种植粮食、蔬菜、中药材,外加养蜂。经过6年的滩涂垦荒创业,他挣下了一份殷实家业,成为全市下岗工人的榜样。 据统计,邓州籍的“雷锋团”退伍、转业军人中,先后有400多人被各级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文明标兵”。 紧随时代脚步走 “编外雷锋团”长期活跃在邓州城乡,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赞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他们踏着时代的脚步继续学雷锋,着眼时代的需要弘扬雷锋精神。 在部队就是学雷锋积极分子的马武友,退伍回邓州市小西关村后,热心扶贫济困,东家少穿送衣棉,西家缺粮送米面。有人对他说:“你学雷锋,是个好人。可帮来帮去,咱大伙儿的日子该穷还是穷?你要是有本事,能把咱们村的老百姓都帮富了,那才让大伙儿感激不尽呢!” 这话提醒了马武友。他毛遂自荐,经村民选举,成了小西关村的村委会主任。上任之后,他带着村民在搞好农业的同时,10年里白手起家办起了14个效益好的企业,使原来有名的“穷乱村”变成了“文明富裕明星村”。由旧房破屋搬进崭新楼房的村民们说:“咱们村由穷变富,多亏了有个雷锋的好战友”。 据邓州市有关部门调查,全市几十个由“雷锋团”退伍战士任村支书、村主任的村子,都走在了致富奔小康的前列。400多名退伍返乡务农的“雷锋团”战士,以“富民富乡”为己任,大多数人不仅自己成了种植、养殖和加工专业户,还主动扶助周围群众勤劳致富。 从“雷锋团”退伍返乡务农的李增朝,刻苦钻研植棉新技术,成了植棉能手,自家的棉田年年大丰收。他又无偿地把植棉技术传授给60多个村民,使他所在的田营村成为良种棉基地,全村人靠种植棉花富裕起来。 与时俱进学雷锋,每个“编外雷锋团”成员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交出了合格答卷。被国务院有关部门评为“创业之星”的胡殿明,是他们中的又一优秀代表。 胡殿明当兵时在“雷锋团”修理所工作,常为雷锋维修汽车,与雷锋结下深厚友谊。退伍时,他下定决心“一生以雷锋为榜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辞去公职闯商海,办起了当地第一家私营建材机械修配厂。他艰苦创业,精心管理,合法经营,如今已拥有固定资产上千万元,累计向国家纳税130万元,向社会福利事业捐款10多万元。他除吸纳100多名下岗工人就业外,还手把手地向50多人传授了刨、铣、车、钳、焊技艺,使他们有的成了高级技工,有的自己办厂成为一方富户。 芬芳四溢润春光 “文明园地一奇葩,芬芳四溢润春光”。邓州籍“雷锋团”退伍、转业官兵,在当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种子和酵母作用。 自1986年以来,以“雷锋团”原团长宋清梅、原政治处主任姚德奇、原沈阳军区“学雷锋标兵”张三明等12人为骨干,成立了“邓州市学雷锋指导委员会”;各乡镇、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以“雷锋团”退伍、转业官兵为骨干的“学雷锋指导小组”52个,“学雷锋送温暖小分队”1860个。全市先后组织学雷锋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100余次。浓厚的学雷锋氛围,促进了全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邓州市近5年中先后涌现出136个学雷锋先进集体,1.5万名学雷锋先进个人,2.6万名“文明标兵”。“编外雷锋团”对当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的贡献,引起了各级领导机关的高度关注,称他们是“弘扬雷锋精神的一面旗帜,践行‘三个代表’的一个先进群体”。最近,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省民政厅联合做出了向“编外雷锋团”学习的决定。一个“远学雷锋,近学‘编外雷锋团’,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正在中原大地广泛开展。(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