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在当代青年身上传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5日05:14 中国青年报 | ||
雷锋精神在当代青年身上传承――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2•14”英雄群体事迹引发社会关注 编者按 2002年12月14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名儿童在青城公园失足落水,由学生、游客、 从落水围观到趋善如流 团中央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副主任张学成 内蒙古“12·14”大营救行动让我想起一件事:1993年冬,某市闹市区一伙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侮辱、调戏一名孕妇,数十人围观,没有一个人上去制止。由此引发了“社会冷漠事件”的大讨论。 1993年底,团中央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近十年来,全国有1亿多人次的青年在不同领域为社会提供了超过4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从落水围观、见利忘义到趋善如流、见义勇为,这种强烈的反差进一步验证了: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雷锋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给予社会更多的公正和关爱。 内蒙古“12·14”英雄群体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是党中央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与时俱进地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教育工作的结果;这是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结果。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近年来,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注册办公室,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广大青年及社会各界群众希望加入志愿者队伍的来电来函。团中央推行注册志愿者制度不到一年时间,全国注册志愿者队伍就达到400多万。这些情况都在证明:广大青年、广大人民群众已不再“落水围观”,也不愿就“社会冷漠”争论不休,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生活。 我们有理由相信:类似内蒙古“12·14”英雄群体的事迹会在全国不断涌现出来,这样的精神会在中华大地不断传扬开来,从而汇聚成当代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 让雷锋精神在青少年中扎根 团内蒙古自治区区委书记白向群 党的十六大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军号令。当代青少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承担起这一光荣任务,广大青少年除了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 “12·14”英雄群体用他们沸腾的青春热血诠释了扶危济困,互助友爱,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用实际行动回应了时代的呼唤,昭示了社会的进步。这是当代青年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生动写照,对社会主义社会新的时代风尚做出了完美的注解。 “12·14”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但英雄群体的出现绝非偶然。长期以来,我们通过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努力构筑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帮助团员青年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大力弘扬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和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12·14”英雄群体所做出的壮举,源自于平时的点滴积累,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丰硕成果。 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12·14”英雄群体的崇高精神,并让这种与时俱进的雷锋精神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乃至全体人民心中扎下更深的根,结出更多的果。这种精神也必定会感召更多的人们,以自己的行动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去实践社会主义新型时代风尚。我们要抓住弘扬“12·14”精神这一契机,不断把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深入,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 把雷锋精神内化为民族发展动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 “12·14”事件最打动人心的是,涌现的不只是一位见义勇为的壮士,而是一个英雄的群体。这次营救行动又一次唱响了雷锋精神的时代之歌,再一次感动了中国。 当今弘扬雷锋精神理应紧贴时代脉搏,把雷锋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以体现时代特征的表达方式揭示雷锋精神的本质属性和内涵。 雷锋精神体现了我国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开展符合时代特点的学雷锋活动,展现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尤显重要和可贵。 雷锋精神是人类共同的高尚价值追求中国化的具体体现。雷锋精神之所以代代相传,不因时代变迁而褪色,不以人事更替而废止,是因为它渗透了人类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理念,以至于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雷锋是“好人”的代名词,“学雷锋”成为“做好事”的同义语。因此,中国人有理由为这位普通士兵而自豪并去追随他的伟大人生。 作为个人来说,学习一种精神,是为了完善自己,使自己德行统一、全面发展。对一个民族来说,弘扬一种精神,最终是为了把这一精神内化为民族发展的动力。我们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将它内化到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中去,锻造出整个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脊梁,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雷锋精神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一直面临着两股冲击力量。一是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冲击下,雷锋精神所蕴含着的基本价值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社会经济基础所反映的价值体系与雷锋精神是否存在着根本上的矛盾?二是在激烈的社会变革发展中,过去那种以政治运动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学习雷锋的活动是否仍然具有生命力?社会变革了,雷锋精神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是否需要发展和创新? 40年来,广大青少年继续着学习雷锋的活动,也在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回答着上述问题,推动着雷锋精神的时代性发展。呼和浩特市青少年英雄群体悲壮的援救行为以及众多关于当代青年英雄行为的讨论,不仅可以使我们从这些普通青少年身上,深切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强大生命力,感受到蕴含在雷锋精神中的先进性的本质,而且可以让我们生动地体验到社会变迁带给雷锋精神的促进与发展,看到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学习雷锋活动中的体现。 常有人议论救助者与被救者的价值对比问题,并以现实社会的价值转变为依据。其实,市场经济所改变的只是生存的外部环境,雷锋精神的内核,如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崇尚集体、乐于服务他人和社会、正义与爱心等等,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向、与千百年的民族传统、与国际社会推崇的现代精神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当代青年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价值理念是不能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计算的。 40年来,在学习雷锋的进程中,发生过形式主义、运动式等偏差,甚至有过为了做好事而把原本不过马路的老奶奶硬搀过去的怪事,也有过把一些重要的精神口号化、简单化、表面化的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科学理论、人文精神的科学化发展日益突出,以雷锋精神为代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简单地做一两件好事,过高地喊出一两个“伟大的”口号,既不是雷锋精神的实质,也不是今天的青年所乐于和能够接受的。 呼和浩特市青少年英雄群体中每一个人英雄行为的背后,都有着作为一个适应当代社会的人的充分、全面的发展。同样,青年志愿者行动动员了各阶层的青年人,靠的不是多么高尚的口号,也不是对于个人的名誉、社会地位等等外在的诱惑。吸引当代青少年投身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是蕴含在其中的社会和谐、平等公正、利他奉献等现代价值,和追求自我完善、追求精神满足的现代意识。而这些恰恰是真正的雷锋精神的核心,是我们用科学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雷锋精神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德之将失才由何而来 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郭宝亮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德”是人之为人的前提条件。他说:“人之所以为人者,在德与才,而且以德为先。德之将失,才由何而来?” 郝龙彪等英雄群体高尚的道德行为是最重要的成才。 从伦理学角度讲,他们的行为是“立德”的行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他人的生命,以行为的巨大道德性和牺牲精神,表现出人间最大的“善”,因而成为时代的英雄,成为新时代“雷锋式”的时代楷模。 从价值学的角度讲,他们的英雄行为既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又是社会价值的实现。我们为年轻的生命逝去而惋惜。但生命的早逝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量,形成一幅人间美丽画卷,成为社会的巨大精神财富,滋养着千千万万有道德良知的人。英雄们的生命因此而永存。 我们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进行问卷调查,对象为经管学院和农学院一年级的在校大学生。抽取样本总数为271个,有效样本224个,回收率为82.66%。 表一:从成才的角度看,郝龙彪等的行为是成才的具体体现吗(限选1项) 统计结果显示:选择成才的人数远远大于选择不是成才者,说明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把品德修养作为人才的重要素质,这种选择非常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道德理想和道德行为的追求。 表二:郝龙彪、刘业和王超为救一个小学生而牺牲你觉得值得吗(限选1项) 统计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英雄行为在价值评价上持肯定和赞赏态度,选择“非常值得”的有32人,占有效百分比为14.29%,选择“值得”的有158人,占有效百分比为70.54%,两者合计,认同率高达84.83%。这充分说明,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能明确而比较正确地表明自己的道德态度和价值选择。 表一: 选择项 有效人数 有效百分比 顺序 1.最重要的成才 48 21.43 2 2.是成才的体现 131 58.48 1 3.仅仅是成才的内容 23 10.27 3 4.不是成才 9 4.02 5 5.说不清 13 5.80 4 表二: 选择项 有效人数 有效百分比 顺序 1.非常值得 32 14.29 2 2.值得 158 70.54 1 3.不值得 31 13.84 3 4.非常不值得 6 2.68 4 5.不合算 5 2.23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