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来到西柏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04日12:52 河北日报 | ||
[编者的话] 这篇文章选自我省作家阎涛的长篇纪实文学《日出东方》(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本文是其中的第三章,原题为《毛泽东来到西柏坡》。 对西柏坡,阎涛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曾是与开国元勋们同饮一井水、同顶一片天的西 值此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之际,本刊特选登此文以飨读者。 滚滚滹沱水, 太行好雄伟, 宝塔连柏坡, 马蹄声声脆。 爷爷奶奶村头站, 喜在心头笑上眉。 他们嘴上都不讲, 心里都晓迎得谁。 这首诗如实地记录了毛泽东来到西柏坡时的情景。村头没有欢迎的人群,没有欢呼的场面,更没有红旗、锣鼓和秧歌舞。难道村里人不知道毛泽东要来?或者不愿出来欢迎?都不是。因为现在有新的“规矩”,上级要不通知欢迎,那就不能欢迎。谁也不问为什么,谁的心里也清楚,因为需要保密。这是8年抗战的经历教给他们的。 当那两辆中吉普,从东柏坡的方向,沿着长有满坡古柏的坡前小路,驶进西柏坡的那个时刻,在村前那块平展广阔的稻田里,正在浇麦种稻的人,在村后那山顶坡腰,扶耧种谷的人,都停下手里的活儿,注视着开进村子的两辆车子,他们嘴里喃喃地说着: “他来了!” “是他来了!” “就是他,差不多了!” 他们对自己的乡亲和家人,好像也要保密,谁也不说出那个名字,谁也不讲出毛泽东这三个字。 车子开进村,看不见了,他们仍然注视了良久。 五书记,五兄弟 在毛泽东尚未到达城南庄与花山的时候,少奇和朱总便把他到西柏坡的住房准备好了。 这座房在西柏坡是首屈一指的好房。其他四位书记,全都住的是土坯垒的民房,惟独这一座是新建的,是少奇和朱总专门为毛泽东建造的。 这是一处幽静的山洼,南北东三面环山,西面是洼口,也是恶石沟的沟口,正是召开全国土地会议的那个地方,一条小河,自北而南,由洼口流过。 山洼南面的山坡,古柏参天。由洼口向南转过山嘴,即是中央局大院,四位书记都住在这里。 山洼里原来并无住户,现在在洼中间最宽敞的地方,用大青石砌起一座石头房。外表是石平房,里面却是窑洞式的,实则是连在一起的三眼石窑洞。一间办公,一间住宿,一间会客。门前有个场坪,坪侧便是山下防空洞的北洞口。 石窑洞的墙壁很厚,不仅子弹打不穿,小型炸弹也炸不坏的。如果遇到空袭,出门几步远便是重磅炸弹也炸不透的山下石洞。这就是少奇和朱总在西柏坡给毛泽东准备的住房。 由花山到西柏坡,约有130华里。因为要翻山越岭,道路崎岖,怕是开天劈地至今,从未走过汽车。还是从中央工委来后,第一次从这山峡里试着开过来了。然后,周恩来和任弼时乘坐的吉普车也从这里开过来了。 现在毛泽东的车又在这个山峡里颠簸了近4个小时,开到西柏坡来了。村头不仅没有欢迎的人群,连机关的人也没有几个。只有办公处的叶子龙处长,带领两名工作人员,在村边接到了车子,然后又把毛泽东引进一个小小的农家院落。 不是早已为他准备好了青石砌的石窟洞吗?为何又引他进了农家小院去住? 两周之前,在周恩来、任弼时来到西柏坡的时候,因为毛泽东要出国访问,不知何时才能返回,到他回国的时候,也许不用再到这儿来住呢。所以少奇对周恩来说: “主席不来了,你到后沟住那几间石窑洞吧。” 周恩来的身体比较好,虽然已经50岁,却还像年轻人一样勤奋好动。这个人的责任心强,又细致,到达西柏坡刚刚坐了一下,就让人带他看了村子的环境,与准备的住房情况。虽然少奇与朱总把房子已经准备了,可究竟如何安排,他是有责任的。看完以后,心里便有了底。他说: “我有个意见,少奇和朱总住一家太挤,朱总岁数大了,最好去住石窑洞。如不愿再搬动,那就少奇同志搬过去。我已经看好了,我就住在东头儿第一家。” 这是给几位书记准备的住房中,最次的一处。这是我二爷家,他本来就一小间土坯房,还让鬼子烧了半间,后来补盖的时候,为了省事省钱,椽檩都烧成黑糊头子的半间没动,把另一半补起来凑合住。这种房就没糊过顶棚,仰头一看,实在是很不雅观。小房朝东朝北的野外都开一小窗,很不安全。二爷的西邻也是一间房,两家都搬走,打开院子中间的隔墙,变成一个小院。周恩来就选的这里。 少奇和朱总都知道周恩来的脾气,有什么脏活儿、累活儿给他,甚至是危及生命的事,他准接受,要是把好事给他,他是决不会答应的。朱总接着说了一句: “我跟少奇都住得挺好,就不动了。恩来不去那就弼时去吧。弼时的身体不好。” 任弼时的身体是不好,可他在五大书记中,年龄最小,这时才45岁,比毛泽东小10岁,比少奇、恩来小5岁,比朱总小16岁。他当然不会接受。于是说: “说句老百姓的话,我们好比亲兄弟,好房子兄长不住让小弟住,有点不合情理。谁也不用再谦让,年长者最该住,也就说总司令最该住。我就挨着恩来同志,住东头第二家。” 这五书记还真如一家中的五兄弟。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密无间,相互关怀,相互尊重,相互配合。 毛泽东是个很自信的人,当然,他也确实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对一件重大决策,能够迅速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又跟他的勤奋工作,日夜操劳,苦苦掌握和研究所有有关情况是分不开的。但当他制定出了一个作战方针和战役部署,甚至只是起草了一份电报,一定要送另外四书记传阅,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决不自己说了算。 由转战到进京,曾在他们身边工作多年,后来,又在山东和长山列岛警备区任领导职务的刘长明,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把这五大书记的融洽无间,团结一致,形成的一个领导集体,高水平的统帅部,当成是战胜800万敌军的重要因素之一。 安排住处的事就这么定下来了。可是,朱总刚刚搬进了窑洞,毛泽东又决定不再访苏,而且突然来到了西柏坡。刘、周、任都劝朱不必再动,主席决不会计较住处的好坏。可他坚持要给主席腾出来。一时又没来得及腾好,所以只得临时先把主席安排在这个农家小院。 毛泽东和他的房东 毛主席搬进的这个小院,就是我三叔阎受朝家。为了方便主席办公,他们一家搬进了我家。 三叔家的围墙外面,有他几分园子地,他仍常到那边去干活儿。 那天傍黑,他在给菜地浇水,毛泽东在村边散步,看到了他,便走过来跟他说话: “让你搬出去,过来种地不方便了!” “不算远,没关系。 主席不忙了?” “不忙。你们这儿的庄稼和蔬菜,长得都很好,土地肥沃,还有水浇,是个好地方哩!” “俺们这里的地是不赖,人们说俺这里是‘晋察冀的乌克兰’。也就是沾了这滹沱河的光。” …… 毛泽东对三叔的介绍很感兴趣,他问了许多事,三叔都给他讲了。最后他看见菜地边上有一畦搭架串蔓的东西,又问: “这是什么菜呢?” “这是白山药。能长三四尺长呢。刮了皮雪白雪白,放上白糖,很好吃。我的窖里还有,改天送你几根尝尝。” “山药不必送。但愿你有空了回到你家的老院里,到我屋里串个门儿。我们俩能聊到一块呢!”主席跟三叔的年纪差不了多少。 三叔在他家门前场坪边上,打了个山药窖。冬天里熬大锅菜吃了几次,过年时炸了一小筐。剩下了几根,埋得深深的,还没舍得吃,正好有大用处了。 他全都刨出来,把上面的土弄干净,两手托着给主席送来了。主席的卫士和警卫都已认得他是房东,就客客气气地把他迎进了南屋。毛泽东有三个卫士,算个卫士组,李银桥任组长,刚跟主席一起到总司令的窑洞去开会了。剩张天义、马武义二人没事,就跟三叔聊起来,他俩讲了主席在陕北跟房东的交往。 …… 三叔手托山药走进来的时候,心里还直嘀咕,人家那么大的官,啥好吃的没有,也稀罕你这么几根儿山药!我这送来了他不要,或者收下了,就根本不想吃,要再扔出来……我这脸面是小事,白给人家添麻烦。 他一边听着卫士讲房东的故事,一边就把心放下来了。原来毛主席和咱老百姓一个样!对咱这庄稼人可真好。怨不得要我到他屋里去串门呢,看起来他这是真情话。 第二天下午,主席的卫士马武义找到我们家来了。他用报纸包了一条儿纸烟,递给三叔说: “主席让我来谢你。 你送他的白山药,他让小伙房照你说的做法,给他做好吃过了, 他说好吃得很,要你明年再给他多种几棵。” 三叔听了这话,高兴地说:“你回去告诉主席,就说明年我专为他种上一大畦,问他够不够吃?” 望远镜,望北京 当时,任弼时的小儿子远远才六七岁,可这西柏坡却有他不少熟识的小朋友。这五六个孩子,是中央机关大院的常客,门卫也不挡他们。警卫员知道主席喜欢他们。那一天主席还把他们带在吉普车上,到河边去玩呢。这是远远把他们带上车的。远远住的大叔家,跟主席是只有一墙之隔的近邻,门口是一块场坪。所以远远一看到主席乘车出门,他就跑过去问一声: “毛伯伯,你上哪儿?”主席说要开会或有什么事情,他就走开了。有时主席逗他: “小政治委员,你要上哪儿?”他知道主席是到树林或河边去乘凉散步,他就跳上了车。如果这群小孩子正跟他一起玩,他就把这群小朋友一起带上车,毛泽东也就表示统统欢迎。 这天,这群孩子把远远叫出来,正碰上邓颖超走过来,邓妈妈也爱跟他开玩笑: “小地主,你要上哪儿?” 邓妈妈见远远长得胖胖的,挺富态,这个时候正搞土改,地主这个词儿常常挂在嘴边,所以邓妈妈就故意逗他,给他起了个“小地主”的外号。 他不爱听这个名字,装作没听见,带着孩子们跑了。跑着跑着,望见了毛泽东沿着柏树坡西头儿那条小道儿,正往山坡顶上攀登,于是就追了上去。 “小政治委员,带着你的人马上哪儿?”主席扭回头来问他。 “毛伯伯,我们跟你一起上山玩儿,行吗?”远远说。 “好啊,带着你的人马上来吧。” 他们都上到了山顶最高处。这座柏树坡的坡顶,跟别的山顶有所不同,山顶的最高处是块平平的耕地,种些谷子和棉花,地边上点种一垄豇豆。山的阳面是满坡古柏,山的背阴却是层层梯田。我像远远这么大的年纪,跟三奶奶一起来这山背的梯田上,摘过棉花;也跟爷爷一起来这儿割过垫圈草。 毛泽东站在山顶的地边上,跟警卫员朱旭要过一架望远镜。这是刚在开封战役中缴获的,毛泽东想试试它的性能,从这儿能望到什么地方。他朝西望了一会儿,又朝东望了一会儿,再向东北方向望去,望了好大一阵子。 “毛伯伯,让我也望望吧?”远远说。 “你这远远不就是站得高望得远,还需使用望远镜?”主席说着递给了他。 孩子们一阵乱嚷:“给我望望!”“给我望望!”他们争起来了。 毛泽东把拳头一握,胳臂一曲,说声:“儿童团集合!”这群小孩子立即冲着主席的拳头,一个挨着一个,排成了一个整齐的队形。“你们听我的指挥,从头至尾轮流着,每人都看一会儿。” 这些生长在西柏坡的小孩子,顶多走出三五里,或者十里八里,哪儿见过外面的世界,这一回可真开了眼:往西是层层叠叠,无穷无尽的大山;往东是一马平川,无边无际的大平原…… “你们再朝这儿看。” 毛泽东指了指东北方向。 “那儿有什么?” “那儿有个北平城。听说过吗?” “听说过!听说过!” “愿意上北平吗?” “愿意!愿意!” “那好,明年你们就可以跟着我进北平。” 孩子们欢笑着,嚷叫着,簇拥着毛泽东走下山来。 作者:阎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