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2日电 题:“十六大离我们很近”
——从十六大报告看百姓生活前景
新华社记者赵承唐虹韩振军
老百姓为什么关心十六大——“因为讲的都是老百姓关心的事儿。”
不论采访代表,还是询问亲友,亦或上网交流,记者得到的回答是一致的:十六大报告是一个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报告。它离老百姓生活很近,顺应民意,贴近民心,必将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并在实践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从单纯过日子到享受新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六大报告的标题简洁明了、具体实在、引人注目,这在党代会报告中颇为少见。代表们认为,这表明我们党真正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把发展作为了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按照十六大报告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那时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给老百姓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认为,是居民消费向更多层次、更高水平的方向变化。过去我们的消费比较偏重于基本消费和生存消费,近几年开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发展,但还没有大众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是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在人们的消费中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二是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大众化。从老百姓的感受来说,就是从过去单纯的过日子,变为享受新生活。
来自河北秦皇岛市的王建中代表说,二十年后的秦皇岛,不但是一个人民生活比较富足的地方,而且还应该是一个“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海滨城市”。
来自一汽的竺延风代表说,提到“全面小康”,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全面小车”。二十年后的汽车,肯定就像今天的彩电,奢侈品变成必需品。
还记得吗,二十多年前普通家庭买一台彩电,全家人要过紧巴的日子、辛苦地攒钱,转悠好几个商场,才下决心搬回家。那是受全家人保护的“大件”。今天,一台彩电,对于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而言,已经算不了什么。
专家指出,全面建成后的小康,不仅是一个人均收入的概念,还包括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文指数,如人均寿命、医疗条件、成人识字率等等。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蓝图,再过20年,大多数人的收入将比较宽裕,在享受更高品位的物质产品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会更加丰富,文化、娱乐、旅游、健身和教育,不再是生活的点缀,而融为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要富起来”
十六大报告对西部地区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给了这些地区一个大的发展机遇。20年后,西部经济必将腾飞,农村面貌必将焕然一新。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吴博达代表说,虽然我国总体上进入小康,但发展并不平衡,东部与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生活水平不尽相同。发展的不平衡,要求我们必须做出新的战略部署,实现共同富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这句话还要接着说,要让全国每一个角落都富起来。”
西部经济腾飞可期。十六大报告提出,西部大开发“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给这项宏伟工程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而且还指出“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为这项工程的顺利进行、及早见效打下了坚定的“政策基础”。
西部代表欢欣鼓舞。来自青海的马元良代表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缩小东西部差距。让我们那里赶上北京,我想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经过努力,起码可以发展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把北京作为我们的榜样。”
对广为关注的“三农”问题,十六大报告也从战略的高度给出了解决措施。那就是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统筹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城乡互动中逐步解决,为此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任务。
来自河北农村的范振喜代表说,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符合农民的意愿,这在农村是发展方向。现在很多农民到城里打工,有的一家人都搬到城里,特别需要相关服务和支持。中央重视小城镇建设、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民进城,说到了我们农民的心坎上。
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代表在解读小康指标时说,到2020年,城镇人口比重将超过50%。这意味着,20年后,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农村人多于城里人的现状,将根本改观。
“创业的天地无比广阔”
采访中,大部分人都认为,十六大报告关于社会财富的论述,打消了人们致富的后顾之忧,为人们投资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今后创业的天地更广阔了。
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鼓励致富的好政策,但一些人怕“大富”、怕“露富”。他们担心国家的政策有一天会变。十六大报告告诉人们,不但政策不会变,而且还有制度化的保证。
“发展就要承认结果。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受到保护、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等,给创业者吃了一颗‘定心丸’。只要合法,就可以放胆地富。”郎国清代表说。
不仅如此,十六大报告还提出,“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氛围……”
为此,国家将采取一系列的硬措施:垄断坚冰的进一步打破,将扩大投资者的投资空间;行政审批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将降低投资者的准入门槛;市场经济秩序的整顿,将减轻投资者的负担……有能力的人、想干事业的人,都可以自由挥洒。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大潮催生了一大批“个体户”。在未来二十年,有可能冒出新的更大的富裕户:那就是掌握资本、科技、管理等稀缺要素的人。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越来越多的人放心地致富,小富之后还要大富;让越来越多的人来中国发展,投资之后还要扎根。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民生之本”成为国家“长期战略”
就业,普通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大学生分配难、农民进城找工作难,就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大难题。
安居乐业,这是普通百姓的心愿,更是党的心愿。
“就业是民生之本”。这是十六大报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话。
韩生雨代表说,把促进就业上升为国家的长期战略和政策,把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八大任务之一,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就业问题给予战略决策前所未有的重视。
从十六大报告中,可以看到破解就业难题的新希望:
——高速行进的经济列车将搭载更多就业人员。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设想,在未来20年内,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要保持在7%以上。经济发展将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估计仅“十五”期间,中国经济列车就能搭载4000万人就业。
——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为就业开辟新天地。山西晋中市委书记刘俊谦代表说:“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人员近10年净增了1亿多人。在我们晋中,民营经济的从业人员达到35.5万人。十六大后,非公有制经济将迎来一个大发展,这要为我们的就业帮大忙。”
——第三产业将成为就业的大蓄水池。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就有85万个。从历史经验来看,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必然带来大就业。
“对于那些困难的群体,我们党不但没有忘记,而且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福建省三明市列东街道圳尾社区居委会主任谢丽芳说,报告中指出“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这是广大老百姓最愿意听到的话。
参政渠道更为畅通
“更多的发表意见的权利,更畅通的发表意见的渠道。”这是代表们对十六大报告的一个突出感受。
今年年初举行的铁路价格听证会,让消费者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普通百姓而言,是一件新鲜事。而将来,听证将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平常事。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多年来,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某一天的某一时刻,“有关部门”宣布出台某项政策。而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机会并不多,即便有人征求意见,也多是开个座谈会,对群众的意见可以采纳,也可以不理睬。这种关起门来制定政策的做法,将被时代所淘汰。听证,作为一项制度被固定下来。
决策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只是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小部分。来自陕西的张光强代表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健全,依法治国的方略得到全面落实。按照这个目标,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将得到切实的保障和尊重。
像春风,似雨露,十六大提出的目标滋润着亿万人的心田。站在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