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三峡工程建设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在三峡库区移民安置规划中,为了搞好文物保护,从1993年开始,全国约30个单位的文物保护专业人员对库区的地下和地面文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测和发掘。现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保护项目和保护主案已审定,湖北省、重庆市文物保护部门在国家文物局的监督和指导下正在进行大规模发掘和保护工作。
经过全国知名文物专家的共同努力,确定三峡工程淹没区和迁建区的文物保护项目计1087处(湖北省335处,重庆市752处),其中地面文物共364处(湖北省118处,重庆市246处),地下文物共723处(湖北省217处,重庆市506处)。已全部批准纳入三峡工程的文物保护规划。目前正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重点保护,重点发掘”的原则,针对三峡库区文物的保存形式和状况特点,对每一处文物进行保护发掘与抢救。
为了落实保护措施,湖北省和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明确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文物保护经费也得到了保证。据了解,2001年底前已累计投入文物保护经费2.1亿元,涉及保护项目533个(约占总项目总数的50%)。根据文物保护工作进度需求,2002年投入文物保护经费1亿余元。在地下文物方面,已累计完成考古发掘任务69万平方米,占二期移民阶段发掘总任务量的77%。据不完全统计,已出土珍贵文物6000余件,一般文物50000余件。在地面文物方面,共完成留取资料项目133项,原地保护41项,实施搬迁保护4项,实施建筑拆解27项,另外有96项搬迁保护项目落实了搬迁选址并完成了搬迁规划,有关新址征地及基础工程正在陆续开展,部分古建筑正在进行复建。
在重大项目保护方面,重庆涪陵白鹤梁题刻将入住“水下宫殿”,目前已完成了题刻的翻模拓片、摄影录像、精密测绘,建立了题刻区数据模型,实施了题刻表面加固及岩体加固工程。被誉为“巴蜀胜景、文藻胜地”的云阳张飞庙已开始进行“原样异地搬迁”保护。号称“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的、中国现存体积最大、层数最多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忠县石宝寨,将采取“就地保护、护坡仰墙”方案予以保护。呈明清风格的大昌古镇将“原样重现”于原址5公里外,计划于明年2月正式动工。
通过努力,三峡地区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整个三峡地区的考古文化编年正逐步廓清,该区域长期以来的考古空白正得到填补,发现了距今750 0-4000年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发展脉络,获取了一批探索古代巴文化起源、分布以及巴与蜀、楚关系的重要资料,对汉、唐时期三峡地区文化遗存有了新的认识。巫山县204万年以前的龙骨坡遗址的发掘及其“巫山人”的问世,在国内外均引起了强烈反响。本报记者 吴豪强 彭业华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