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宜昌10月27日电(记者戴劲松、施勇峰、代群)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关系到三峡工程成败与效益的最
后一个世界性难题——泥沙淤积问题,被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说,三峡水库将采用“蓄清排浑”的方式,借
助工程建筑物布置上采取的一系列排沙手段,配合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措施,能够保证三峡工程实现预期效益。
郑守仁说,“蓄清排浑”就是汛期来沙较多时,在下游防洪承受能力范围内降低库水位运行,建设泄洪低孔,不仅提
高泄洪能力,而且入库泥沙可完全排出库外,减少淤积。汛后即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泥沙减少时,可蓄满清水,以供发电
,便利航运。据了解,这一重大攻关科研课题刚刚通过国家权威部门审议。
经过5年的模拟试验和数学计算分析表明,采取“蓄清排浑”方式,三峡水库在使用80年至100年后,水库冲淤
将基本达到平衡,保持90%以上的库容。
此前,“蓄清排浑”已在黄河三门峡水库取得良好预期效果。三门峡水库1960年建成后,一度因泥沙大量淤积,
短短4年间就损失库容62%。在采取“蓄清排浑”后,水库库容从22.1亿立方米恢复到31亿立方米,30年来保持至
今。
水库泥沙淤积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在美国,30年代以前修建的水库有10%淤满泥沙。泥沙问题与水库使用寿命息
息相关,对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与航运效益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长江三峡工程规模之大无先例可循,更成为水利工
程技术中的“难中之难”。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就组织上千人次的泥沙研究人员参与研究。
目前,长江上游泥沙量已调查清楚,其中悬沙5.26亿立方米、推移质860万立方米,卵石76万立方米。主持
这项科研工作的中科院院士林秉南说,三峡水库位于高山峡谷中,呈狭长条带形,没有“大肚子库段”,非常有利于“蓄清排
浑”。相较而言,长江年径流量和洪峰流量都要比黄河大得多,而含沙量又比黄河小得多,不仅便于汛期大流量“排浑”,而
且有足够水量满足汛后“蓄清”。
为配合三峡大坝建成后实施的“蓄清排浑”,近年来,三峡流域加大了生态保护。其中,库区面积最大的重庆市从1989
年起就启动了治理水土流失工程,目前,全市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万余平方公里。(完)
每月5元享用15M收费邮箱 网上购买3分钟开通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