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0月13日电 原样搬迁大昌古镇新华社记者陈敏刘刚令伟家
到三峡库区看文物,巫山县的大昌古镇不能不去。这座具有1700多年的“袖珍古镇”,是三峡库区上百处珍贵居民建筑的代表作。在库区200多处需要保护的地面文物中,它与涪陵白鹤梁、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等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起,被文物界列为三峡库区地面文物的“四大件”。
大昌古镇位于长江支流大宁河和洋溪河的交汇处,是“四大件”中唯一一个不在长江边上的文物,也是小三峡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县志记载,这个三面环水、占地仅1万多平方米的小镇,从西晋太康初年到清康熙九年的1300年间,都是郡、县治地,历来是川、陕、鄂边区的物质集散地和兵家的必争之地。
大昌镇党委书记刘敬安告诉记者,整座古镇南北长450米,东西宽约200米,除了北街外,东、西、南3条街道和3座城门都保持明清风格,是三峡库区境内少有的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古镇。
在大昌一下船,抬头便见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南门边一对古代石狮分列左右,依旧显得相当威武,一棵盘根错节的黄葛树,深深地嵌在城墙里。进了大门,是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街。沿街的建筑多为四合院,临街的铺面大多分2层,居民建筑中的许多木雕花窗,都是清代或更早的旧物。
据介绍,这些建筑中,最有名的是号称“温半城”的温家大院,它是原清初拔贡老爷的府邸,目前这个院子的主人是温家的第12代子孙。这个院子集中体现了当时当地居民房屋的建筑特点,保存完好,因此它成了当地清代民居建筑的典范。
三峡成库后,长江水将通过大宁河倒灌进来,淹没整个场镇。当地政府为了配合文物部门做好古镇的搬迁复建工作,已经投入20多万元,在大宁河下游的邓家岭征地45亩,用于整体原样搬迁古镇。征地离大昌古镇有5公里距离,地形、地势与原址相差无几。
巫山县文体局副局长葛列军介绍说,搬迁过程中,他们将用东门、南门、西门、温家大院、丁字街口5处重点建筑来定位,确保搬迁后的古镇仍旧保持原有的街道布局和空间视角。对35处需要搬迁的古建筑,他们将进行分类编号,同时对整个拆迁过程进行拍照、录像,确保复建时能准确地恢复原有的建筑风貌。
虽然这项工程所牵涉到的移民大多属三期水位,古镇迁建还有较宽裕的时间,但文物部门不敢懈怠。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搬迁方案设计,拟将在今年年底公开招投标,明年春节后正式动工。
刘敬安告诉记者,因原来的房主作为移民已搬迁到其他地方,所以复建的古镇房屋将不再是私人财产,但政府也不会让搬迁后的古镇成为一座空城。他们准备把这些房屋租赁给私人,设置一些诸如榨油、酿酒、织布等民间生产工艺表演,再现古镇人的生活场景,充分挖掘古镇的旅游价值。(完)
每月2元享用15兆邮箱 优惠价格就剩最后几天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