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召开报告撰写人/唐钧张时飞
北京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发布
[编者的话]2002年2月22日,作为第374位登上八达岭长城的外国元首——美国总统布什感叹道:“长城依旧,而中国却今非昔比”。近十年来,中国的巨变为世人所瞩目。这里 有表层的、看得见的、感同身受的变化——城市和乡村日新月异,生活方式已与父辈大不相同;但更有深层的、不易察觉却将辐射未来的变化——近年社会的高速前行正在逐步勾勒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清晰轮廓。
今年秋,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将为中国今后的道路提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时刻。为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这次大会的重大意义,本报特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合作,请十六位中青年学者为百姓撰写十六份中国国情报告。在这些报告中,学者们将简约地对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在十六个领域中深层次的、结构性的、鼓舞人心的并对未来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变化给予阐述和解释,同时不回避改革深入所带来的新问题。
我们的国家走到了哪一步?我们的社会结构上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个人来说有哪些影响?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主客观环境中?我们现在和未来将会遇到哪些机遇和难题——在速变的世界中,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国情,才能了解变化的实质,辨认行进的方向,把握未来的先机。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以平均9%以上的速度连续20多年飞速地发展。到2000年底,按银行汇率折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800美元,这是中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的重要标志。20多年来,中国人的收入水平确实大大提高了。贫困规模和贫困程度明显减少。
可以说人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但对于生活质量的认同更有大量的社会心理因素。在社会学领域中便出现了一种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既分又合的研究取向。这是因为客观条件或环境与主观感受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生活条件好并不必然导致生活的满意度高(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客观条件对主观满意度的解释力只有17%左右),因此感觉好才是真的好。
新浪手机图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载最新图片送数码相机钻戒!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