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化建设,要立足于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以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功能为核心,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精心创造首都文化品牌。按照“三个代表”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市第九次党代会在《报告》中提出的这一思想,在与会的文化界代表中激起强烈反响。
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800多年建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 文化。经过新中国成立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北京更是以拥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市场,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北京有若干门类齐全的艺术院校,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艺术人才加盟市属院团;北京有设施先进的音乐厅、图书馆、影剧院,成为展示全国优秀文化作品的窗口;北京还有一年四季不间断的演出季、演出月和群众文化活动,每年演出场次超万场……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北京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北京在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上,理应走在全国的前列。北京的文化事业大有可为!
拿出叫得响的精品力作
来自市文化局的代表张和平激动地说,这次《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谈文化建设,其中涉及到文化的有六七处,这在以往是不多见的。《报告》中提出,要“创作一批传得开、叫得响的文化艺术精品力作”,精心创造首都文化品牌,我们文化工作者备受鼓舞,同时也感到压力巨大。
过去五年,本市文化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骄傲的。在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评奖活动中,北京市连续三年获得“满堂红”,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不见不散》,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年又一年》等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其弘扬主旋律,贴近生活的艺术创作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电视周”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目光,成为推介优秀影视作品和引进优秀文化产品的大舞台。北京每年生产影视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全国各省市居于领先地位。国内首部原创贺岁连台本京剧《宰相刘罗锅》,第一台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本市第一部原创大型民族舞剧《情天恨海圆明园》……艺术创作方面的大胆创新,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精神的对话,为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社会作出了积极而有益的尝试。
来自广播影视界的代表马朝军说,本次《报告》把“创办一批社会效果好、国内外知名度高的精品节目、栏目”,放在创造首都文化品牌的首要位置,对我们广播影视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抓好四项工作。一是抓规划,每一个节目、栏目从策划到制作,都要按精品的标准来要求。二是抓队伍,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是出精品节目的有效保障。三是深化频道和频率的专业化建设,用精品栏目和节目填充频道,力求生产出一批社会效果好、国内外知名度高的作品来。四是组建专门的节目制作公司,利用北京人才集中、信息集中的优势,使北京成为全国节目的制作基地。
马朝军代表信心十足地表示,北京的文化基础条件很好,经过三五年深化改革、资源整合,市民必将通过荧屏收看到更加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节目,而北京也必将成为优秀文化产品创造制作的中心,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各类杰出艺术和专业人才汇集的中心,成为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当代中国文明进步的重要窗口。
社科成果要高水准
面对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和绚丽多姿的社会生活,本次《报告》提出了“要完成一批重实际、高水准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新目标。来自市社科院的代表戚本超欣喜地说,这几年,市社科院已经改变了对冷门项目封闭研究的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到那些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与党和政府的决策联系密切的新问题、新动向上,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已经为有关部门的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市社科院有关人员根据北京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理论成果,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北京市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的报告,为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市社科院在全国地方院中第一家推出《首都经济发展与预测》(蓝皮书),他们根据当年社会经济运行的情况推测下一年发展变化,连续几年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他们还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制定出了《北京市文明城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北京市文明社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文明城区和社区的考核有了科学的标准。
戚本超代表深有感触地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市社科院已经培养了一支了解北京、研究北京的专家学者队伍,他们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上找到了用武之地。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党代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着重研究两个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像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问题等已经纳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要利用自己的优长、特色学科,为首都现代化建设服务。
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每年新年伊始的“北京新年音乐会”、五月的“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十月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形成北京的三大文化品牌,它们和每年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黄金周的演出一起,构成了北京一年内高潮迭起、连续不断的文化链。在专业演出团体带动下,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春天的“五月的鲜花”、夏天的“夏日文化广场”、秋天的“金秋十月”、冬天的“春节花会、庙会”,贯穿成悦耳动听的“四季歌”。在2000年全国群众文化活动“群星奖”比赛中,我市一举获得六个金奖,到了2001年,更是以八金八银的骄人成绩成为全国群文战线的得奖大户。
来自基层的代表表示,《报告》将“组织一批群众喜闻乐见、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作为创造首都文化品牌的重要部分来强调,体现了文艺为群众服务的扎实作风。目前,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业余生活,但也应该看到,这与首都文化中心的功能地位还有一定的差距,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真正的文化中心,还要做艰苦的努力。
一位来自文艺界的代表说,今后应该加强专业演员与业余爱好者的交流合作。专业演员不仅可以帮助业余爱好者在艺术上提高,而且可以从他们身上吸取生活的体验,丰富自己的创作。北京仅有专业院团的演出还不够,只有全民都动起来,让艺术之花开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北京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
建设一流的文化设施
文化设施建设是整个文化事业建设的基础,也是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五年来,全市市级文化设施总投资12亿元,中华世纪坛、首都图书馆新馆、中国评剧大剧院、北京戏校排练场等相继落成,首都剧场、长安大戏院、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得到翻新改造。全市308个街道、乡镇建起文化站(文体中心、文化服务中心)315个;城市的社区合乎农村村一级的建起文化室(文化科技大院、文化俱乐部)4896个,各类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点2852个。特别是去年举办的“北京广场文化年”系列活动,举办广场活动2500余场,放映露天电影近6000场,演出各类群众文艺节目28000多个,吸引群众达500万人次。一大批高水准的标志性文化建筑的兴建,使北京的文化中心功能更加突出。
本次《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风格多样、布局合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这让文化界代表备受鼓舞。来自文化界的代表说,目前,全国演出话剧最好的是首都剧场,演出京剧最好的是长安大戏院,全国最大的图书零售门店是西单图书大厦,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是首都图书馆新馆,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不仅成为首都的文化品牌,而且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发挥的空间。“新北京、新奥运”是未来五年全市工作的重点,为了使北京真正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成为文化气息浓厚的国际大都市,还将有一批重要设施投入建设。在不远的将来,国家大剧院、奥林匹克公园、首都博物馆、北京美术馆、北京杂技马戏场等一批风格各异的建筑,将把古老的北京装点得更加迷人、美丽!本报记者贾薇
短信游戏站,精彩刺激好玩又有数码相机大奖!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