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负盛名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2年年会日前在北京召开。首都经济学界知名学者的发言聚焦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发展战略的思考”这一话题上。
茅于轼:今后中国拼的不是体力
“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竞争时代,这个时代不是拼体力,也不是拼 资源,而是比知识、比智力。然而我们整个国民的素质比较差,这样怎么能适应竞争的时代呢?”为此,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经济学家茅于轼提出一个建议———把对大学生的贷款延伸到高中学生。
茅于轼说:现在我们国家小学生升初中的有一半人,6000万初中生升高中的占1/5,约1200万人,高中生升大学的约1/2,也就是500万。中国整个平均受教育水平,绝大部分是初中水平,有4%的人连小学都没上过。为什么不上初中?因为没有钱;为什么只有1/5的人上高中?还是因为没有钱。这样下去就会造成将来整个民族素质的下降。
给贫困地区的高中生贷款,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还款。“哪怕还不上也得贷!”茅于轼向记者解释到:对于贷款首先是要还,不还就会破坏信用。但是我们也用不着因为怕还不上而不给他贷款。因为教育贷款一定是会有效益的。一个小学生和一个高中生的生产能力、创造的财富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的国民只停留在小学生水平,G DP怎么能上去?既然创造的财富不一样,收税就不一样,所以完全可以用多收税来还上贷款。
李晓西:中国的“六合一”战略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发展战略是什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李晓西在发言中言简意赅地把自己的发展思路概括为“中国的‘六合一’发展战略”———
1.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的要求;2.按照国际惯例的要求;3.按照世贸组织的时间安排;4.按照新的科技基础(信息化)发展的要求;5.按照全球化资源大整合的背景要求;6.按照中国国情实际的要求。李晓西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前,我们强调自己的特色比较多,“六合一”发展战略和这种思路是有区别的。“六合一”的核心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一定要转变职能,政府定位一定要准确,要按市场经济规则运作。
魏杰:政府和企业的十大关系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政府管理体制进入一场制度性革命的新起点。如何尽快建立一个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环境?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如何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家魏杰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首先要调整政府和企业的十大关系———
1.政府不是配置企业资源的主体,市场才是配置的主体;
2.政府不是企业制度设计的主体,设计主体是企业自己;
3.政府不能再以国有产权的主体代表存在,政府应退出去。未来国有产权主体的管理机构是非政府的法定机构;
4.政府对企业利益分配的标准,只能以提供服务的范围和服务质量来决定;
5.政府对企业的“挤出”效应,必须要有约束,不能无限制地扩大“挤出”工具的作用;
6.政府最终是为企业服务的,不是企业的具体领导者;
7.政府不再承担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审批职能,取消审批制度,只保留备案制度;
8.不具有司法权力的政府机构不能随意查封企业的资产(人、财、物);
9.政府和企业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两大活动主体,政府是管理社会的主体,企业是经营主体,一个依法管理,一个依法经营,如果没有出现违反法律的现象,政府与企业经营无关;
10.政府的干预如果违反法律,企业完全可以起诉政府。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是由经济学界部分有识之士在京共同发起设立的学术沙龙。)本报记者聂北茵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