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大地,人们传颂着他的名字。
他很普通:普通的农村青年、普通的三级士官、普通的共产党员。
他又崇高:入伍13年,5次被军区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6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抗洪青年突击队员英模”称号;1999年,被总政治部评 为“全军优秀士兵”,受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的接见。
易新群———广州军区司务长培训大队一个已身患癌症五年的三级士官,在不断与命运抗争中,实现了人生的辉煌!
“向生命打张借条”
1996年10月14日,一个黑色的日子。易新群脖子上的小肿块越长越大,被送进了军区总医院。检验结果是淋巴结转移癌。一个26岁鲜活的生命转眼就要划上句号。易新群悲痛欲绝。
领导、战友们捧着爱心来了,全大队五百多名官兵一天就自发捐款一万二千多元。
手术前,政委几次举笔不敢签字,转头轻声地对新群说,你还是先写个保证吧,要不以后我不好向你父母交待。
新群早想好了:第一,不要将病情告诉母亲,因为我是她惟一的儿子,是她心中最有出息的孩儿,不希望她为我而伤悲;第二,出院后,不要让我失去工作,离开战友,我是一名战士、一名党员,为部队工作的时间不多了,死也要死在岗位上,如果能评个烈士,就算我尽孝尽忠了。
一份保证书,短短数十字,让在场的所有人员泪水夺眶而出。
出院时,他上街买来一块手表,让滴滴答答的钟声提醒自己生命的短促,并挥笔向绝症宣言:向生命打张借条!
回大队后,领导安排他协助教员教学。
生命的时钟激活了他的创新能力。
为提高学员专业技能,他创新总结出了一套珠算、点钞、数码书写的“三功”训练新模式。
易新群采用录音机制造噪音的办法帮助学员搞训练,化解了学员在训练时心理紧张的难题;为提高学员点钞的精度和速度,他总结出“扇形指触点钞法”,将传统的点钞技术由每分钟150张提高到300张,准确率达100%,珠算等级水平100%达到四级以上。当年,他带队运用创新训练取得的成果参加大队举办的专业大比武,获得9个单项的8个第一,12个团体项目的7项冠军,一举夺得最高荣誉奖———“士官杯”,他个人获得了“最佳领队奖”。
易新群在司务长岗位上干了三年,中队由超支变成了结余五万多元,节省粮食1.5万公斤。中队一跃成为军区的“伙食管理先进单位”,他本人也被军区评为“生产生活先进个人”。
全军士官制度改革后,士官管理成为一个新的热点难点问题。易新群根据自身的经历编撰出了一本《士官“三字经”》,全篇分改选士官篇、勤奋好学篇、思想道德篇、崇尚英模篇、尊干爱兵篇、军容风纪篇、爱岗敬业篇、军训动作篇、婚恋家庭篇,用简洁的语言,规范士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言行,成为军区士官的“必读书”。
面对这本书,官兵们深情地说,这是新群用心写出来的,是用自身的人格塑造出来的。
易新群的档案没有因为身患癌症而苍白:当战士,是硬邦邦的习武标兵;当保管员,管理的库房是红旗库房;任区队长,是“金牌队长”;任司务长,是军区的“红管家”。
“不能把握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
今年4月29日,易新群带着新婚的妻子三上巴别。
他是带着妻子来认“亲”来了。他动情地对孩子们说:“万一哪天我不能来了,小南她会代替我来!”广西百色老区巴别乡八千多名群众以特殊的方式迎接了这对特殊的亲人,在巴别中学、在新群捐建的水池前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师生们手持鲜花,举着写有“好人一生平安”的牌子,从内心深处祝福他永远平安。
巴别,是新群人生永远的情结。
1996年4月初,学员二队广西田阳籍学员陆将探家归队,讲起一件痛心的事:他的老家巴别乡,是全县最偏远最贫穷的山区,大多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念完小学就退学了,全乡一千多名小学生,读到初中毕业的就只有二十多人。一个叫罗巧琴的小姑娘,因父母患病交不起学费而面临失学。
听了这个故事,易新群心里十分沉重。
“知识是人类的希望,大山里的孩子是多么需要用知识去战胜贫穷,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易新群和6名支委许下诺言:只要好好学习,资助她上完大学!
小巧琴上学的事解决了,但那些失学的孩子和特困生怎么办?易新群在一次党支部会议中提出了“为革命老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献爱心”的建议。
官兵们纷纷慷慨解囊,仅一天就筹集到了一千八百多元,作为罗巧琴等9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的助学基金。他们还通过了一项决定:以后每名干部每月捐20元、学员捐7元,长期资助这9名学生。
为了让这项“希望工程”能长期坚持,易新群把联系助学的事全揽了下来。他建立了一本捐资助学账本,将每一次捐款的数目、每一笔汇款的时间和经手人,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至今,二队已捐资七万多元,让60名失学少年重返校园,让26名特困生圆了“读书梦”。
1996年底,易新群因鼻咽癌而住院接受放疗。但心里始终牵挂着巴别的孩子们。每有战友来探望,他总要一遍又一遍地问:来信了没有?这个月的生活费寄了没有……
1998年3月22日,病情刚刚好转,就踏上了去巴别的列车。他一到就不知疲倦地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一连访问了二十多户贫困家庭的孩子。
1999年3月,易新群二上巴别。学校一百多名学生正提着水桶,到很远的地方去找泉水。校长辛文说:“受地势影响,打不出水井,因为贫穷,建不起水池,用水只好到附近村庄去找,因此经常停课。早就计划修个蓄水池,可这项工程需要一万多元钱,一万元对我们来说可是个天文数字啊!”
学生四处找水这一幕深深印在易新群的脑海里。返回大队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战友捐给他治病用的12000元钱,用心愿的谐音“辛苑”寄给了学校,附言上写着:请一定要用这笔钱建个蓄水池。
水池竣工的那天夜晚,乡亲们点着火把,敲锣打鼓放鞭炮,学生们抛着塑料水桶挥洒着心中的喜悦。当地群众在水池前立了一块大碑,上面刻着“饮水思源”四个大字。师生们说,看到这块碑,就如同看到了亲人解放军。
如今,山里贫穷的孩子们,在易新群和战友们的关爱中走进了希望。1998年,巴别中学实现了零的突破,9名学生考上了中专和百色高中,现在已有16名资助对象考上了高一级学校。
有人说,巴别是易新群为党为军队竖立的一块丰碑。
“死得崇高也是生命的辉煌”
1998年2月,易新群身上的癌细胞出现转移,不得不第二次动手术。
部队要参加军区组织的一次重大演习。正在养病的易新群再也坐不住了。
我是一名军人,我的位置应该在战场。他找到主治医生:“我想出院。”
“不行?手术不到一个月,绝对不行。”
医生听说是去参加演习,睁大了眼。一连几天,易新群软缠硬磨,弄得医生没办法,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全休两月后,建议到医院放疗。”
易新群一回到中队,就找教导员请战:“我一定要参加演习。”教导员直言不讳:“不行,你身体有病,出了问题我负不起责。”
易新群急了:“我也知道你们是为了我好,可你也得替我想想,我得的是癌症,不是感冒啊,我这一生中还能有多少次机会参加演习……”
易新群掏心窝的几句话说得教导员鼻子发酸,只好让他参加演习。
演习中,易新群几乎忘了自己是个病人。他不断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提出供给方案。一连探索出了《战前军地联合保障》、《战斗中的食品供给》、《野战条件下新装备在生活保障中的运用》、《野战条件下机动小分队陆海食用物品标本参考》等十多项成果。
一天,他硬撑着到取水点提水,累得满头大汗,摔了一跤,不巧被教导员看见,赶紧抢下了他手中的水桶,心疼地说:“你这不是在玩命吗?”
“教导员,你知道我的情况,说句实在话,别人都在想怎么活好,而我想得更多的是怎么死好,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战士党员,如果能死在党的事业上,死在党需要的关键时刻,那才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死得崇高也是生命的辉煌。”
今年6月29日晚9点。
广东南海市遭遇特大洪灾!
易新群飞奔下楼。找到正在组织抗洪部队的教务处副处长李勇:“我要参加抗洪。”
李副处长面对一双真切的目光:“不行,你是病人,这是去战斗。”
易新群脸涨得通红。李副处长知道刺到了新群的痛处,两眼一热“好吧,你先上街买手电。”
易新群兴冲冲抱着手电回来一看,院内的队伍早已出发了。
易新群迎着风雨,追了好远好远……
凌晨,前方传来更加揪心的消息:“荷村水闸决口!”
易新群再也呆不住了,找到政治处杨主任请战。
“服从命令,在家休息!”
“我宁愿倒在大堤上,也不愿躺在床上!”
这时,大队长回来组织“干部党员突击队”。易新群悄悄溜进了队伍……
易新群扛起百多斤重的沙袋一次又一次冲向决口处。但他毕竟病后体弱,干了一阵子就气喘吁吁,沙包压在肩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他咬牙始终坚持着,实在扛不动了就拖着走……
决口终于堵住了。他和战友们一起欢呼着,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他为军民共同制服洪魔给群众带来平安而高兴!他为自己超越一个癌症患者的生理极限而自豪!
易新群———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他永远留在了南海人民心中!(本报通讯员胡训军钟友国李云坤)
   定短信头条新闻 足不出户知天下大事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