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26日讯 记者李欣玉报道:今天上午,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机电日报社共同举办的“2001年机械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高层论坛”在此间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到会并发表讲话,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面对入世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如何提高产业竞争力。中国正经历经济体制转轨和工业化过程,面对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尽快提高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事关重要。
入世意味着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以全球为版图配置资源,表现出了极强的经济活力。顺应这一趋势,世界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重新分工。一方面通过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使国际分工的数量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国际分工的模式出现了重要变化。从不同产业的全球分工,到产业内全球分工,又发展到企业内的全球分工。以跨国公司为载体,资金、人才、技术的全球流动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各国纷纷努力争夺全球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因为这直接影响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家经济实力。随着这一历史性变化,“国家经济利益”的含义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一国的国家经济利益不再仅仅体现为基于本国资本的传统“民族企业”,而且体现为有境外资本参与的“本土”企业。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国家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以往为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主要依靠设立贸易与投资壁垒等手段,支持本国企业占领国外市场,同时保护国内市场免受竞争对手的侵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即在充分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可以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源,加快发展。但政府必须改变对个别企业重点扶持的政策,转向鼓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国家政策重点由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转向着力培育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实行在开放中增强本国经济竞争力的战略,增强“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促使资本、技术和专业人才向我国流动,以增强国家竞争力。
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发挥和利用比较优势,补足比较劣势,实现快速发展。但入世后我国产业的比较劣势会因外商的大规模进入而迅速得到补足;可是比较优势要变成竞争优势,却不那么简单。比较优势有一个发现的过程,还有一个艰难培育的过程。面对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企业必须丢掉幻想,下决心在竞争中提高产业和企业竞争力。
发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的比较优势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如果运作的好,能使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那么入世将给中国经济注入强大的动力和活力。但必要条件是,政府和企业必须决策得当,并在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两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手段。尽管我们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国民经济中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但就总体而言,在国际分工大格局中中国现阶段的国际比较优势仍然在必须经过高新技术改造的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
中国在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方面有很强的国际比较优势,几乎是任何国家无法相比的。例如,总量上我们是个经济大国,拥有巨大的现实和潜在市场,总体上以内需为主,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在发展中国家中有较强的生产技术基础,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力量,有较完善的产业综合配套能力,有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和科技人员队伍,劳动力价格又较低廉。在对外开放中,发达国家和地区陆续把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之后把劳动密集型的高科技制造业如电子器件、通讯、计算机装配等向中国转移,又将部分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如石化等向中国转移。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从某些产业中的退出,给中国工业化过程腾出了空间。20年来,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某些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长足发展,已经表现出了极强的比较优势。近20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比较优势陆续发挥作用的结果。
这种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吸收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化的过程还会发展下去,只要政策得当,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的重要基地。
传统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竞争对手的全球化。在20年的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中,我们创造和发挥了制造业、重化工业的比较优势。但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也不能保证这种优势可以持续多久,我们必须继续做出巨大的努力。
现在传统产业面临的矛盾是:1、以数量求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不再具有高速发展的市场条件,高成长性逐步消失;2、国际竞争压力增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人才和技术越来越成为竞争力的基础;品牌、专有技术、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没有人才和技术支撑的产品不会有竞争力;没有知名品牌的多产多销难以获得高额利润;3、规模经济性变得非常重要。物流、信息流成本的降低使生产成本对竞争力的影响增强。全能型生产组织方式加上冗员过多和企业办社会造成的低效率、高成本将直接威胁产业的生存;4、随着环保法规的严厉,许多产业面临持续发展和成本增长的双重压力。
当前,机制转换、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题;持续的创新是使产业比较优势保持竞争优势的灵魂。现在,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1、在市场竞争中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提高社会化分工水平,提高生产集中度,形成规模生产、规模经营;2、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培植技术开发能力,以现代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换代、技术更新、产业升级,努力向传统产业的高端进军,提高附加值;3、加强开拓市场能力,提高市场营销水平。中低档产品是我们现实优势所在,这块市场不能丢,在保持中低档产品市场的同时,努力抢占高档产品市场;4、调整生产组织结构,强化主业,分离辅助,发展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低成本、短交货期生产,增强市场应变能力;5、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国际合作和战略联盟,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6、以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营销能力,实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推进减人增效;在不断提高质量的同时,强化低成本优势;7、引入新的投资者,改善股权结构,打开融资渠道,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从总体上讲,要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就必须扎扎实实地突出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就是壮大企业持续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和创造先进营销手段的能力。主导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产业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加劳动力的低成本,使我们成为世界工厂,但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并不多。直至90年代中期,我国企业在产品短缺环境下生存,以为依赖旧有技术和他人技术也可以长期维持下去,习惯于在原有水平下不断外延扩大再生产,较少投入技术开发。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战略。我国企业较长时间沿着这条道路热衷于低水平重复投资,在低附加值领域徘徊,结果是在传统产业领域很多高端产品不得不大量进口,而国内企业却在抵挡次、同类产品中恶性竞争,投入产出效益连连降低。直至90年代中期供需关系转变后,使得不少企业陷入困境,无力自拔。
企业发展离不开投入,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标相比,我国企业既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有投向不当的问题。企业可投入的资金是稀缺资源,但资金投入有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设备厂房的投入,得到的收获是生产能力的增长;技术开发的投入,得到的却是产品的更新,附加值的增加和管理、营销水平的提高。在市场容量许可的情况下,前者费力较小,也易于成功;但在市场变得狭窄之后,技术投入则可能出奇制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不断开创新局面,获得较丰厚的回报。以效益为目标,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这是产业升级的过程,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次转移。
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加入WTO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以平等身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可能。在那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产业,我们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力军,要鼓励它们走向世界,以全球为版图,大手笔重组资源。这些企业要结合产业和自身特点,学习跨国公司的经验,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积极而慎重地在资本市场最活跃的地方融资,在自然资源最富集的地方购买原材料,在劳动力素质较高而劳动成本又较低的地方加工制造,在技术人员最密集的地方进行技术开发,在市场最大的地方组织营销和售后服务。这种充分利用各国各地比较优势的全球化规模生产、规模销售会极大地增强竞争力。
其他企业也要努力提高国际化经营的意识和水平。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广开融资渠道是国际化经营;在目标市场国家购并企业、设厂生产、开展销售和服务是国际化经营;全球采购、全球销售是国际化经营;在境外设研发中心跟踪技术发展趋势也是国际化经营。
那些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不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企业和目前尚好但前景堪忧的企业,则要认真研究如何参与跨国公司重组和进入跨国公司专业化生产分工体系或接受大型公司某些生产转移、搞好协作配套。从总体上讲,在那些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离开经济全球化大背景我行我素,很难有良好前景。
一国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也不同。就整个国家而言,我们在加工组装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方面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这是我们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巨大潜力,在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下大功夫在国际竞争培中育核心竞争力,并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继二战期间的“美国制造”、70-80年代的“日本制造”之后,跨入新世纪有可能出现的是“中国制造”时代。这无论对中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资本积累,还是对提高国民素质、扩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基础,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