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用户注册 将新浪设为首页 帮助信息
Sina. Ads.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光明日报 > 新闻报道
 
光明日报

追记记者许杏虎和夫人朱颖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5月10日 14:34 光明日报

  他们静卧在贝尔格莱德急救中心太平间的平台上,身上裹着绿色布单, 伤痕与血迹遍布的面庞上,永远留下了对北约袭击我驻南联盟使馆的痛恨 和对未竟的新闻事业的不懈追求——本报记者许杏虎和夫人朱颖5月8日惨 死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炸弹下。

  朱颖的父亲朱福来扑在女儿的尸体上,痛不欲生:“你还不到28岁, 就这样走了吗?我赶来看你了。”他又转过身来,搂着许杏虎的尸体恸道: “虎子,我的好虎子啊。”这位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把从北京带来的一束鲜 花摆放在夫妻尸体中间……记者们噙着热泪用摄像机、照相机记录下发生 在5月9日的这一悲惨情景。

  光明日报的读者永远忘不了许杏虎夫妇:是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真 实记录了北约对南联盟40多天的狂轰滥炸,讴歌了南联盟人民保家卫国的 英勇战斗,许杏虎采写的战地日记——《亲历炮火》,直到牺牲的当天, 还刊发在光明日报上。

  光明日报的同事们永远忘不了许杏虎夫妇:他们为人纯朴直率、热情 奔放。许杏虎在国际部值夜班时,稿子处理得麻利,活儿干得又快又漂亮, 大家都亲热地称他“虎子”。

  许杏虎的老师永远忘不了他们夫妇:“他们牺牲的头一天,我还在他 们那里吃晚饭,谁知这竟成了诀别饭。”这位老师在贝尔格莱德见到光明 日报记者,就泪流满面地讲述起来。

  在贝尔格莱德的新闻同行们忘不了许杏虎夫妇: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 说:“那天白天我们是6个人挤一辆汽车从外面采访回来的,可谁能想到 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人民日报记者说:“我们关系非常好,这些日子经 常在一起为伴采访。”中央电视台记者说:“头天我们还看见了虎子呢。 ”他们无不热泪盈眶。

  朱颖的父亲朱福来更永远忘不了他的孩子们:5月9日上午,他在人民 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的陪同下,来到本报驻南记者站为女儿女婿收 拾遗物。记者站坐落在一条僻静的小街旁,周围都是一幢幢欧式洋房。房 前、楼后鲜花簇簇,整齐干净。门铃响过,从房子里走出一位男长者,问 明来意后,他用颤抖的手打开了街门。听说是年迈的老父亲要为心爱的女 儿女婿收拾遗物,这位塞尔维亚房东连声说:“太可惜了,太可惜了,多 么可爱的一对年轻夫妇呀,怎么一下子就没了呢?”

  朱福来走进女儿女婿曾经住过的卧室、卫生间和厨房,老人不禁泪水 横溢,呜咽说着:“孩子,爸爸到你们家来看你们了。”这时楼下传来房 东老太太的哭声,她边哭边说:“上帝呀,为什么偏偏是他们呢?多么漂 亮的姑娘啊!朱颖每次接到爸爸妈妈从北京的来信,心情好极了,手舞足 蹈,放着悦耳的中国歌曲,她不停地唱呀,跳呀!这两个年轻人很懂事, 很懂礼貌,热心教我做中国饭菜,虚心向我学如何做蛋糕。北约怎么能干 出这样伤天害理的事呢?”三位老人相互拥抱,哭成一团。

  南斯拉夫人民也永远忘不了许杏虎夫妇:许杏虎和朱颖是在睡梦中被 北约的炸弹夺走生命的,死时他俩都穿着睡衣。怎么能让孩子就这样走呢? 朱福来在本报记者的陪同下来到位于市中心的服装店要给女儿女婿挑上几 件体面的衣服。真不凑巧,5月9日是星期天,大部分商店都已经关门歇业 了。在步行街上,发现了一家商店已经关门了,但商店里的女售货员还没 有离开。我们讲明来意,说这是一位来自遥远中国的老父亲为被北约炸死 的心爱的孩子挑几件衣服。三位女售货员受感动了。,她们热情地接待了 我们,主动介绍服装颜色和式样——为了满足这一位中国父亲的最后要求, 为了报答一位中国记者对他们正义斗争所作的客观公正的报道。

  许杏虎夫妇永远地走了,走得那样快,但走得那样悲壮。“壮士一去 不复还”,但青史长卷中会永远标注上他们——中国记者夫妇的英名。翟惠生 杨政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光明日报 > 新闻报道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