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国人都希望有中国的科学家能在“诺”奖评选中出人头地,但即便一次偶然的机会又能证明什么?能证明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达到什么高度呢? 阿根廷科学家何塞就曾在1947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但至今为止这一领域的一流学者还是集中在英美两地。 回顾诺贝尔奖的百年历史,中国人确实有几次与其擦肩而过的机会。先后有6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其中5人获得物理学奖、1人获得化学奖,而李政道和杨振宁在获奖的时候还未加入美国国籍。 日前,记者有幸采访了来北京参加拉曼光谱学大会的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先生,并请他谈了谈中国与诺贝尔奖的这种关系。朱教授说,诺贝尔科学奖的评审工作非常严格,并且是以完全科学的态度进行,绝对不掺杂国别或种族的歧视问题,所以中国人争取诺贝尔奖并没有特别的门槛。其二,诺贝尔奖看重的是该科学家对这一领域长期的、有革命意义的贡献,依靠一个发明获奖的可能性不大,更多的依靠坚实的学科基础。另外,各个单科领域的研究都已进入了一个极为尖端的水平,很难有重大突破,交叉学科反而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这就需要各领域科学家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据了解,目前国内科研经费的申请,需要依靠三五年内就能取得成绩,但真正重大的发现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必须拥有坚实的科学基础,而国内的基础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国内科研队伍内部的交流目前还很有限,而且派别之争依然存在,跨学科的联合研究更为有限,取得重大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取得诺贝尔奖确实是巨大的荣誉,也会推动国内科学研究的发展,但即便现在得了奖,也不能说明中国的科研水平就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建立坚实的科研基础还是现在的首要问题,就好像中国男足还得从娃娃抓起。(祁昕)
|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