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编者:设于1901年的诺贝尔奖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两天来本报以每天一版的规模对今年诺贝尔奖进行深度报道,这一旨在面向新世纪普及科学精神的创意,受到读者的欢迎,今起本报对诺贝尔科学奖及我国基础科学面向新世纪的发展进行综述。 靠一项发现就能摘取王冠的时代从整体上过去了。 恐怕连获奖者自己都想不到,64岁的美国科学家黑格和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是今年在诺贝尔奖自然科学领域最年轻的获奖者。 不信您瞧---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的卡尔松77岁,美国的格林加德75岁,坎德尔71岁。物理学奖:俄罗斯的阿尔费罗夫70岁;美国的克勒默72岁;基尔比77岁。化学奖:美国科学家黑格64岁,马克迪尔米德73岁,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64岁。除了64岁的两位外,都已为七旬老翁。 翻开以往得主的名单,单从华裔科学家来看,李政道31岁获物理学奖,杨振宁35岁获物理学奖,丁肇中40岁获物理学奖,李远哲50岁获化学奖,朱棣文49岁获物理学奖,崔琦59岁获物理学奖。 透过获奖者年龄上的差异,人们发现,作为20世纪科技风向标的诺贝尔奖,在它走过百年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总体上来讲,因为一项发现而获奖的时代过去了”,中科院院士杨雄里认为,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都没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发现,而是在几十年研究中,持续站在基础科学的最前沿,对某一个问题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成果,“长年累积,最后实至名归”。 即使技术性非常强的计算机工业,这次的奖励同样给了三位年过七十的老人,因为他们为信息技术作出了“基础”性贡献。中科院院士王守武认为,诺贝尔奖“奖励的不是发明一块芯片,而是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工业的不断进步”,正是芯片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其奠基者带来了荣誉。 诺贝尔奖价值判断标准的变化,其实是现代科学发展轨迹的一种折射。“这有点像吃面包”,杨雄里打个比喻:现在,面包外面比较容易吃到的黄油已经被前人吃得差不多了,你只有不断深入才行,而且可能相当长时间内找不到新的东西,“只有真正扎下去的人才会脱颖而出”。 诺贝尔奖的变化也在提示我们。“过去一些人希望能靠搞大工程的模式来拿诺贝尔奖,现在考验的则是一个国家的科学基础”,杨雄里认为,随着诺贝尔奖从整体上进入奖励“长年累积的成果”阶段,中国步入“诺贝尔俱乐部”取决于三方面: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政府及社会对科技的投入水平;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我不否认可能有一个天才突然拿到诺贝尔奖,但从整体上,中国要想达到“诺贝尔水平”,需要的不是几个点的突破,而是稳定持久的科技投入产出。 “诺贝尔风向的转变,对于中国科研是件好事”,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翟中和教授介绍,基础研究往往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跟踪、验证,甚至不断的质疑才会形成重大突破,而我们习惯三五年就见成果,这使科研人员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希望诺贝尔奖的变化帮助我们重新思考科技发展的思路”。同样,在获悉三位芯片工业的先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王守武脱口而出:我们需要在基础的核心领域有一席之地,而不是投机取巧。
|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