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发展极不平稳,波折不断。除了战略环境的巨变对中美双边关系带来的冲击外,美国国内反华势力对于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干扰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反华利益集团翻云覆雨
冷战后,中国问题成为美国利益集团的角逐点。以美国工商业、进出口业、农业和零售业为主体的利益群体要求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后改名为正常贸易关系),支持对华“接触”政策;而以人权组织、劳工组织和右翼、保守的宗教组织以及军控团体为主体的利益群体同支持“台独”、“藏独”的反华势力结成一条松散的联合阵线,不断攻击中国,要求对华采取强硬政策。支持“台独”和“藏独”的势力还抓住时机,加大了对美国国会的游说,从不同角度同其他反华利益集团一起,形成了反华“大合唱”。
少数媒体和记者更是居心叵测,对华报道过于偏颇,对中国所发生的事情从不作全面客观的报道,更多地是关注所谓中国的人权、军控和贸易等问题。《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罗森塔尔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在老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时期,他不断发表文章,攻击中国政府,要求结束对华的“绥靖政策”。美国《时代》周刊资深记者伯恩斯坦和罗斯·门罗曾出版《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一书,夸大中国对美国所构成的“威胁”,为当时日趋抬头的“中国威胁论”推波助澜。
近年来,一些极右保守的媒体,比如《华盛顿时报》就经常刊登反华文章,不断要求对华推行强硬政策。该报负责安全事务报道的记者比尔·戈茨更是“冷战思维”根深蒂固,曾竭尽全力攻击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接触政策,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此人跟美国政府内部某些人士来往密切,公开将中俄指为敌人,认为克林顿对于中俄的“绥靖”战略过于天真,背叛了美国的利益。2000年11月,他又出版了《中国威胁:人民共和国目标指向美国》一书,极力渲染中国对美国进行间谍活动,夸大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爆发核战争的危险,在美国公众中制造“红色恐怖”。
反华分子国会内外兴风作浪
美国国会内外,更存在着一个极右保守的“蓝队”群体。所谓的“蓝队”是由少数极右翼国会议员、国会助手、退休的情报官员、智囊团的学者、保守的专栏作家和个别持反华立场的中国问题专家组成的一个反华的松散联盟。这是一批冷战思维根深蒂固的人士,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他们过去要求对苏联强硬,现转而针对中国,试图为美国寻找一个“新的敌人”。他们一再强调,中国的军事力量发展迅速将会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蓝队”曾在促成国会成立考克斯委员会,起草《加强台湾安全法》等方面发挥了幕后的推动作用。有人认为,“蓝队”对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时,美国国会中传统上反共的共和党保守派和注重“人权”、“民主”的民主党自由派还在对华问题上形成了无形的反华联盟。左派民主党议员的代表有理查德·格普哈特、罗伯特·托里切利、汤姆·兰托斯等人。从右翼来看,共和党议员如赫尔姆斯、丹·伯顿、阿方索·达马托等一向保守反共,试图改变或遏制中国。这些人在参众两院中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格普哈特是众议院民主党领袖,博尼奥尔则是党鞭;老牌反华人物赫尔姆斯一直担任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而吉尔曼曾担任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汤姆·兰托斯是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的资深民主党议员。尽管这些顽固的反华人物人数并不多,但这些人的政治能量和影响力相当大。他们不断提出反华议案,主张对华采取强硬政策,给本来就脆弱的中美关系屡屡制造麻烦。
今年2月,众议员佩洛西与兰托斯共同提出一项法案,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要求布什政府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会议上谴责中国。此外,兰托斯在众议院提出议案,反对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他声称,“中国极坏的人权记录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这一决议已经获得了众议院两党的支持。在参议院,赫尔姆斯等人也提出了类似议案。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4月2日,众议院通过一项决议,谴责中国的人权记录,认为中方“扣留”24名美国机组人员是中国违反人权的又一范例。与此同时,考克斯和其他81名众议员敦促布什总统支持向台湾出售“宙斯盾”导弹驱逐舰,意在向中方施压。一位美国将军曾说过,美国政客是些“狂吠的狗”。此话看来不无道理。
保守派在政府中扮主角
美国的反华阵营从各自利益出发,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帜,在美国社会具有一定的煽惑力,使美国政府很难不对其要求和呼声做出反应。不仅如此,在相关行政机构中,反华阵营还有自己的盟友。近年来,美国军方和相关情报机构越来越多地将中国作为“假想敌”,认为未来中国将会对美国构成“更大的威胁”。一些官员出于不同的动机,同反华分子内外呼应,沆瀣一气。
布什上台后,组建了一个保守色彩浓厚的政府,甚至有人说布什班子可能是美国最保守的一届政府。国务卿鲍威尔是当年海湾战争时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副总统切尼是海湾战争时的国防部长,他们有阵容强大的对外政策机构的支持。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为寻求五角大楼的支持,在各种问题上都表明最强硬的立场。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更是鹰派人物,在防务问题上态度鲜明,一上任就要求总统批准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
同时,一些保守派人物,尤其是对华强硬派人物担任了布什政府中的一些重要职务。他们认为,中国必将在21世纪成为一个主宰亚太地区的大国,他们希望布什像里根当年对待苏联那样对待中国。这些人反对对中国做出更多的让步,要求加强对台湾的支持,大力推进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强化同日本的关系。一些人还将中国描绘成对美国的潜在威胁,要求更严格地限制对华技术出口。
出任副总统切尼办公室主任兼国家安全顾问的莱比,曾任考克斯委员会的首席法律顾问。他与出任国防部副部长的沃尔福威茨和扎克汉姆、出任副国务卿的阿米塔基与博尔顿都是台湾当局的坚定支持者。1999年,包括莱比、沃尔福威茨、阿米塔基和博尔顿在内的总共23名亲台保守分子一道联名建议,美国应当明确宣布它会在台湾遭到攻击或封锁时协防台湾。
保守的“走美国之路”组织负责人拉尔夫·尼斯说:“你所看到的是这样一个美国政府,它比老布什政府和里根政府都显得更右更保守。保守派显然已经处于控制地位,现在实施的是一个保守派工作日程表。”每当温和派候选人与保守派竞争一个重要职位时,保守派几乎都能获胜。例如,保守派阿什克罗夫特战胜了蒙大拿州州长马克·拉西科特,当上了司法部长。煤矿业的游说家史蒂文·格里尔斯战胜了比较温和的约翰·特纳,成为内政部的二号人物。
布什政府为何如此强硬
布什政府就任后,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霸道风格,在国际社会尤其表现得惟我独尊,傲慢无礼。新政府上台伊始就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行NMD计划,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强化对朝鲜的立场,大规模驱逐俄国外交官,继而拒不执行有关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此次中美撞机事件,布什政府的态度更为强硬。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布什力图树立自己强有力的领导形象。布什是在一片争议中入主白宫的,获得的普选票还少于对手,各方对其执政能力、胜任程度以及在民众中的声望都有待观察,所以布什上台后竭力表现自己的领导能力,以提高公众的支持率。其次,布什力图讨好国内的对华强硬派。美国国内的极右保守势力是布什的重要选民基础之一,而这些人曾经大肆指责克林顿对华政策过于软弱,所以布什试图表现自己在对华问题上的强硬立场,迎合这些保守派。第三,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国内外形势较好,至今还没有国家能与之抗衡,这就使得美国独步天下,因而趾高气扬,共和党政府固有的单边主义色彩日趋突出。第四,布什政府内某些人认为中国政府无意在这一问题上同美国对抗,因为中国在对台军售、加入世贸组织甚至申办奥运会等问题上都有求于美国,中方不可能强硬起来。
目前,这次撞机事件已经为美国国内的反华势力提供了口实,他们威胁要增加对台军售,或者在对华贸易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上做文章。因而,撞机事件的处理是对布什政府危机处理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袁征《环球时报》(2001年04月13日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