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深入一线探访抗击“非典”国际指挥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27日15:24 世界新闻报 | |||
《世界新闻报》驻日内瓦记者 钱慰曾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夫人23日说,非典型性肺炎是对全世界的一个严峻考验,人类一时还找不到科学的答案,没有预防疫苗和有效的治疗办法,但她相信,只要国际社会继续加强合作,必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制服“非典”病魔。她的这席话毫不含糊地道出了人定胜天的规律,因为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战胜各种疾病和灾难的历史。 世界卫生组织全力克“非典” “非典”是新世纪第一场严重的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以传染病司为主体,抽调其他部门的人员组织了一个30人的专门班子负责“非典”病例的统计、发布和国际协调工作。这个班子夜以继日地工作,就连对西方人来说“神圣不可侵犯”的复活节长假许多人都不得不放弃。世界卫生组织的发言人同时也兼“非典”协调小组发言人的汤普逊先生这几天忙得连手机都不敢开,我们好不容易转辗通过秘书才约定了采访他的时间。他带着我们寻找能坐下来接受我们采访的会议室,但都悉数被占满,无奈之下他把我们领进了正在纽约出差的传染病司执行主任海曼的办公室。我非常凑巧地被安排坐在海曼的办公椅上。我顺便打量了一下这间不大的办公室,天花板不高,东西很多,因而显得拥挤而又压抑,完全不像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国际高官或阔老们气派非凡的办公室。很难想象这就是协调“非典”国际研究的最高“指挥所”。 汤普逊先生是美国人,50开外,银灰头发,胡子拉茬,说话带着浓重的美国口音。到底不愧是职业发言人,他打开话匣子后就口若悬河。采访至少被打断了四次,他的秘书说有急事要他处理,他赶忙出去,一会儿又回来,口中“Sorrysorry”地说个不停。 应急网络显神威8天找到病原体 据汤普逊介绍,鉴于上世纪数次大规模流感、埃博拉出血热、艾滋病等传染病的教训,世界卫生组织几年前就建立了全球疫病爆发警报和应对网络。一旦出现新的传染病或发现疾病大规模爆发时,世界卫生组织就凭借这个网络汇聚全世界上百家医疗科研机构,对疾病进行快速查找、确认和反应。该网络还可以对生化武器袭击迅速采取行动。此次对付“非典”,这个网络真立下了大功。3月17日,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下,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中国香港、荷兰、日本、英国和新加坡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11个实验室和科研机构组建了“非典”协作网络。这些平时竞争意识很强的科研机构在人类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都欣然同意全力合作。3月28日,中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和广东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加入这个网络,使网络扩展到10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个科研单位。通过这个网络,各国科学家共享“非典”的临床实时病例和组织样本,观察对方的电镜图像,交换病毒图谱,评估最新研究成果。加拿大温哥华的一个试验室,90个研究人员中的近一半人一周几乎没睡觉,全力以赴地攻关。3月24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几乎同时报告说,“非典”的病原体可能是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最后确认的日子是4月16日。那天,荷兰埃拉斯默斯大学实验室通过实验让猴子感染上“非典“病毒,并从病猴的血样中分离出了冠状病毒。随后没过几天,加拿大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又确定了冠状病毒的全基因图谱。 汤普逊特别强调,从3月17日启动全球协作网络到24日发现冠状病毒只用了8天时间,而当年科学家们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才分离出艾滋病毒,数年后才分解出艾滋病毒的基因,相比起来可以说是一个“大跃进”。后来,记者从世界卫生组织其他专家那里了解到,确定一种病原体是非常困难的,要经过把病人的血样与健康人作比较、在病人恢复期的血清中找相应的抗体、分离抗体、分离和培养病毒、进行动物标本试验等等环节。至于为何冠状病毒“狡猾无比”,其基因频繁突变,使科学家们一时难于找到预防疫苗,是因为像其他一些难以对付的病毒一样,冠状病毒在繁衍复制基因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错,而且基因修补能力差,所以会出现多个变种。 控制埃博拉和艾滋病积累丰富经验 此前,在控制埃博拉出血热和艾滋病两种严重传染病的过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埃博拉最早出现在1967年,死亡率高达90%,至今已导致1136人死亡。每次疫情发生时,世界卫生组织都立即派遣专家奔赴疫情第一线,有一位专家甚至不幸被感染以身殉职。 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的共同努力下,这种恶性出血热被成功地“堵截”在少数几个非洲国家的丛林地区,没有向大城市蔓延。世界卫生组织连同当地政府一起,加强对疫情区居民的宣传和教育,传授有关预防知识,尤其是告诫不要猎食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改变对病死者洗浴等习俗。与此同时,卫生机构还采取了封锁隔离疫情区的办法。事实证明,这些都是控制疫情发展行之有效的办法。至于艾滋病,宣传教育公众,使公众认识疾病,知晓其传播途径,进而有效地避免其侵害,就显得更为重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凡是公共卫生普及和宣传工作做得好的国家,艾滋病的传播势头都得到了有效抑制。 艾滋病是1983年正式发现的,到1995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发明能有效控制其病情发展的“鸡尾酒疗法”,一共用了13年。不过,汤普逊先生坚信,由于当前各国有良好的合作势头,科学家们肯定能在短得多的时间内发明预防“非典”的疫苗,至少是找到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的药物。 对中国的肯定和建议 据汤普逊先生透露,世界卫生组织根据“非典”疫情,目前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无疫情的国家;第二类是有少量病例的国家;第三类是爆发和传染区。中国目前属于第三类。他对现在中国方面每天向世界卫生组织发送按省市划分的疫情统计表示赞赏,并幽默地捎带上一句:“这至少值得某个北美大国(指美国)效仿,因为到今天它尚未这样做。” 汤普逊认为,中国政府努力不使疾病向西部地区传播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目前,中国广东治愈的“非典”病人最多,世界卫生组织的想法是,由于对冠状病毒还不了解,最好能在病人出院后6周内继续进行观察,并跟踪数月,以保证病人彻底痊愈并不再传染别人。 在与世界卫生组织别的官员的接触中,记者了解到,该组织目前正在进一步考虑与“非典”有关的一些问题。比如,为解除一些人的恐慌情绪,如何能够在早期区分开一般流感和“非典”;如何在医院和社区进一步加强有效的控制措施,切断传播链,因为医院和社区是重要的传播源;鉴于“非典”的特点,如何进行新的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研究;现在一般认为“非典”是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染的,但香港一栋居民楼的严重污染和传播事件,又不得不让人怀疑“非典”还有否其他传播渠道;每个国家在经过这样一场严重的事件后应该如何进一步改善对突发急性公共卫生事故的应急机制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传染病: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传染病贯穿人类文明发展史 从历史上来看,传染病的爆发和蔓延与人类生活环境改变密切相关。据生物学知识,当一个动物种群密度过高时,就容易爆发传染病。据考古学家考证,在人类还处在原始的狩猎和采集生产阶段时,传染病是几乎不存在的。大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后,人们开始定居生活,大规模开垦农田并驯养动物,人口商贸往来交流日益频繁,微生物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细菌变异,传染病也应运而生,并逐步蔓延。过去1000多年来,战争、通商、移民等大规模远距离的人口流动加剧了传染病的扩散。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航海事业的兴起,原本在各个大陆老死不相往来的人口开始频繁接触,传染病的流行日趋猖獗。14世纪,一艘运载香料的意大利商船停靠到热那亚的一个港口,船上的老鼠跑到岸上,将当时被称为“黑死病”的致命病菌扩散开去。没多久这种病菌便迅速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欧洲境内很多地方1/3甚至1/2的人口被吞噬。也是在14、15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把天花、麻疹、流感等病毒带到美洲。由于长期与世隔绝,对这些病毒没有任何抵抗力,90%的美洲印地安人土著被灭绝,欧洲殖民者由此不得不从非洲大规模贩卖黑奴到美洲充当劳动力。传染病的肆虐不仅夺去了大批生命,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公元前5世纪西方史上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新型流行病传到了希腊,1/4雅典军队和城邦人口死亡,雅典称霸古希腊的雄心因此破灭。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的大流感先起源于美军位于堪萨斯州的一个军营,后渡海传到在欧洲参加世界大战的美国士兵中,之后又在意大利、德国、法国大面积传播,最后导致2100万人死亡。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也不过只有1500万人丧生。有人由此断言,是这场流感结束了一次大战。 新病毒不断出现 自18世纪末,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明“牛痘”技术防御天花以来,人类对传染病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传染病巨大的杀伤力面前,各国逐渐掌握对付它的规律,开始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加强对传染病疫苗的研制。20世纪前半叶,由于医药卫生条件和营养状况的改善以及各种抗生素和疫苗的问世,传染病的死亡人数不断下降。到70年代后期,天花被最后消灭了,不少长期肆疟的传染病得到了遏制。然而,在旧病毒被征服的过程中,一些新型传染病又相继出现了。过去20多年来,世界各地至少出现了30多种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毒、埃博拉病毒、尼巴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等。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发表的报告表明,传染病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每年全世界约有5400万人死亡,其中近2000万死于各种传染病。一些似乎已被征服的传染病也重新出现,如1990年俄罗斯爆发白喉病,并波及东欧15国,病例逾10万。 与病毒的“全球化”斗争 人类在征服传染病病原体的过程中,病菌也在进行着“聪明”的应战。据医学专家说,传染病病菌进化的速度非常快,并在变异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对已有药物的抗药性,以超强的生殖力不断繁衍生息。WHO曾发布一份报告称,目前“药物失去作用的速度与科学家发现新药物的速度差不多”。同时,随着人类对环境的进一步开发和破坏,深藏于大自然的原始病毒也逐渐凶相毕露。一些动物,尤其是原始森林中的动物身上的病原体不断地传播到人类中间,并产生变异,导致新的传染病流行。众所周知的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就是典型的例子。另外,全球气候变暖也破坏了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助长了全球传染病的蔓延流行。现代社会大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交通工具的快速便捷、人口流动的频繁和商贸活动的跨地区、跨国家、跨大洲发展,使得传染病具有了“全球化”的特点。有专家指出,传染病是没有国界的,任何一个地方的传染病爆发,都会对整个人类形成威胁。此次非典型性肺炎在全球多个国家相继爆发,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传染病全球蔓延的严重形势面前,我们也必须拿出“全球性”的解决方案,以全球化的视野和思路,加强合作,共同采取行动,才能取得胜利。(金哲)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