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陆云:伊拉克,我会再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9日00:23 现代快报 | ||
约旦4月8日电(特派记者陆云)第一次踏上海湾这片陌生、神秘的土地,这是一个与自己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民族观念完全不同的世界。我将要在这里开始近一个月的采访,去关注一场发生在有着久远历史的战争,而这场战争将再次改变中东世界的格局。 作为一名记者,我不可以去评论谁对谁错,只能真实、客观地报道我的所见所闻。但从个人而言,我又对这场战争是否正义很感兴趣。在这段时间里,我尝试着问了英美士兵、 战争是残酷的。但这次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让媒体大规模的成为战争的一部分。战前,美方说要打一场透明、公正的战争,有众多记者加入到随军的系列,大批媒体记者奔赴海湾。媒体与军队相互作用,也许是这样的作用的关系,一开始所有人包括我,都认为这场战争会很快结束,毕竟是一个武器大国对一个长年受制裁的小国发动的战争。但当有一天,半岛电视台播放了美军战俘的画面时,我很清晰的记得,我周围的西方人都惊呆了,原本热闹的新闻中心一下子安静了许多。半岛的客观着实让美英联军、记者以及很多关注战争的人震惊了,“战争真的能快结束吗?”这个话题成了一个谁都关心的话题。随后的日子里,交战双方更多的战俘出现,死伤人数的增加,战争再次波及到平民的生命,伊拉克的多个城市久攻不下,甚至出现了记者的死伤、失踪。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我住的房间的窗户正对着科威特城无数个警报发声器之一,频繁的警报让我变的紧张。我记得开战时听到的首次警报,我一边发着稿,一边在箱子找防毒面具,我紧张了,但又有些犹豫,我要离开我呆的房间,到防空室吗?结果当我透过窗户发现楼下的人在刺耳的警报声下仍悠闲的做着各自的事情。我有些吃惊,但我能理解。他们告诉我,已经习惯了。这段日子里,我听到了无数次的警报声,甚至我曾一个人开车到80号公里零号检查站,在那里听警报的声音,感受导弹袭击的气氛,看那些科威特警察、美英士兵们慌忙的穿防化衣戴防毒面具,其实站在旁边的我根本没有戴那个玩意。也许有些疯狂,但我觉得很值。我经历了汽车“炸弹”、两次进入伊拉克看到伊拉克人疯抢人道主义物资等等,但我经常对朋友们抱怨我仍然真正体会不到战争。终于有一天伊拉克的导弹打了过来,并且打到离我五分钟路的科威特最大的商业中心里,CCTV的陶冶给我打电话:“兄弟,导弹打过来了。”那时我竟然对他说:“没事的,导弹天天打。你是新来的呀?”。战争时间越长,就越让人变的麻木与习惯。不过我还是较早的冲到了现场。原本热闹、繁华的商业中心现在变得一片狼籍。一个AP的摄影记者和我说:你知道那导弹从那里打的吗?从法奥半岛过来的。说不准哪天就打我们这里来?那个半岛是美英联军最先声称拿下的地方。CNN、BBC、FOX、半岛等新闻机构一天24小时的播放着战争的新闻,我觉得这样的直播都超过了美国的NBA,交战双方通过媒体发布着新闻,媒体开始造就了很多电视明星,弗兰克、沙哈夫……。凡是美国说对的,伊拉克都说不对。有时让人弄不明白。这使得后方的记者往前线冲,尽管有很多同行在那里失踪、伤亡。80号公路每天都有警察追记者采访车的情况。搞到最后科威特警察竟然都不让记者在检查站采访。 在战地,无论是军人还是记者,都有大量的女性,尤其是在记者中,这些女性记者当仁不让。当我们知道中国同行中一位女性记者在战争时进入巴格达,让我们这些男性记者们感到“无地自容”,这也导致了后来CCTV小水悄悄进入巴格达,而我们这些在科威特的记者,都发誓要进巴士拉。绝对不能输给一个“弱”女子。甚至那时我们都策划了多个方案,其中不乏一些冒险、甚至会……的方案。直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决定出现,我们不得不望伊兴叹。不得不转道约旦。 在约旦,原以为开战后有很多难民进入,但出乎意料的是,约方与国际组织搭建的两个难民营只吸收了200多难民,并且都不是伊拉克人。相反大批在约旦的伊拉克人纷纷坐车回国,保卫家园。每当看见这些伊拉克人,我的耳边都会响起在伊拉克边境小镇塞夫万听见的口号声“我们要用生命与鲜血保卫祖国”。也许这些回国的人中有些人并不喜欢萨达姆,但他们告诉我,他们回去是要保卫自己的家园,要对付外来的入侵者。 战争还在继续,我要离开这里了。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去巴士拉,去巴格达。没有真正的走在战争的前沿。我想我还会回来。走进战后的伊拉克。 我在这里要感谢我的同事,我的父母,还有我在海湾的朋友们,中国驻约旦使馆经商处的外交官们。我还要向仍在科威特、约旦采访的陶冶、康锐、宋念申、洪蔓、李骥志、韩传号、蒋少清、王波……,兄弟们,一定注意安全。 想第一时间得知美伊战争消息吗?马上订阅短信新闻冲浪!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