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深入前线,我不留遗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8日14:19 世界新闻报 | ||
受访人:原新华社驻中东总分社摄影记者张郇 采访人:《世界新闻报》记者盛玉红 12年前的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名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新华社驻开罗摄影记者张郇受命赶往前线采访。2月27日,在科威特城解放后的 2003年3月19日上午9点,记者来到张郇现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世界》栏目组的办公室。儒雅可亲的张郇在门口迎接我。坐在初春温暖的阳光里,喝着张郇端来的咖啡,我们的谈话从他当年拍摄的那两幅赫赫有名的照片开始。 坐着“大力神”飞进科威特 《世界新闻报》: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您所有作品里最有名的应该是这张科威特城百姓欢庆解放的照片了。我们在无数的媒体上看到过它。12年前,中国记者前往战争前线采访的机会并不多,您是怎么拍到它的? 张郇:这张照片是机缘巧合赶上的。1991年海湾战争时,我受命从新华社在开罗的记者站赶往沙特,在那里租了辆车,独自一人闯了半个月。2月24日,美军打响进攻科威特的“沙漠军刀”地面战争。2月27日凌晨4点多,我和国际记者团的其他人一起,坐上沙特空军美制C-130“大力神”运输机,从沙特宰赫兰空军基地起飞,6点钟抵达靠近科威特边境的沙特哈夫吉机场。下了飞机,我们又被带上了两辆面包车,但是没人知道目的地是哪里。 上午10点不到,车停了下来。我抬眼一看,前方路牌上写着“科威特城六环路”。就在两路相交的立交桥上,万头攒动、欢呼雀跃。我在科威特城转了好几个小时,一直没有拍到满意的片子。下午2、3点钟,我在一座街心花园里与一辆小卡车相遇,车上十几个男女老少拿着科威特国旗,兴奋地欢呼着。我赶紧按下了快门。 当了回埃及军人的“俘虏” 《世界新闻报》:如果说科威特城解放的照片还算机缘巧合的话,那么这张美国海军火力最强的战列舰“威斯康星”的照片是不是就更富有戏剧性了? 张郇:为拍这张照片,我与其他几位中国记者成了“战俘”。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随之向海湾地区调兵遣将。当时,苏伊士运河是全球惟一可以拍到美国人海上军事集结照片的地方。我们听说“威斯康星”号将在8月18日通过苏伊士运河。当天,我和新华社的同事水均益、张海燕以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马为公一起,驱车前往苏伊士城。 到达苏伊士城后,我们发现,只有在苏伊士城的对岸,才能将两艘或三艘美军军舰用长焦距镜头收在一张照片里。我们又开车去到苏伊士城的对岸。在路上,马为公想起,以前到西奈半岛来时,多次在公路边看到“非埃及公民不得下公路”的警示牌。我还笑着说:“这条路上没有牌子,咱就当不知道,不知者不为过嘛。” 谁知,正当我们选好拍摄地点,还庆幸没有碰上警察的时候,旁边突然传出一声大吼“你们是干什么的,这里是禁区”一个埃及士兵端着枪出现在我们面前,黑洞洞的枪口已经对准了我们! 精通阿拉伯语的马为公帮了大忙。他随机应变,与这位士兵套起了“磁儿”。这位士兵收起枪,还接过马为公递过去的香烟,和他蹲在一个小土堆上侃起了大山。下午3点左右,“威斯康星”号战列舰从海平线露面了。在它后面,跟着法国的“克莱孟梭”号直升机航空母舰。我立即噼里啪啦拍了大半卷。 “快别拍了”原先蹲着的埃及大兵突然一边冲我们大叫,一边用手指着北方:只见两辆埃及军车飞速驶来,上面站满了荷枪实弹的士兵。这是为美军护舰的埃及军队。我们被带到他们的兵营里,好吃好喝款待着,可就是不放我们走。后来,我们又被带到另一个兵营。我伺机悄悄卸下胶卷,把它藏在张海燕的手提包内。因为据说埃及军人不搜女士的手提包。我们被“审查”了好几个小时,我其它所有胶卷都被没收和爆光,只有藏在张海燕手袋里的这卷片子被保存下来。 历险却不写遗书 《世界新闻报》:作为战地记者,危险是无处不在的。在前线时,您怎么处理工作和安全的问题? 张郇:让你失望了,我没写遗书。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要牺牲在战场上,全国人民都等着我发稿和传照片呢。不过,危险的情况还是有的。 一次是在美国对伊拉克发动地面攻势的前两天,伊拉克的一枚“飞毛腿”导弹击中了美军在沙特宰赫兰的一个后勤辎重中转站,当场炸死了30多人。这里离我的住处只有两公里。伊拉克的武器准头差,那枚“飞毛腿”瞄准的肯定不是美军这个后勤中转站,只是打偏了目标刚好撞上了。伊拉克的军事攻击准确度差,对记者来说,那就意味着住在哪儿都没有安全保证。说不准伊拉克哪一次就“正打歪着”了。 另一次遇险是在科威特。1991年3月11日下午,我从沙特的宰赫兰开车返回科威特城。科威特的路况非常不好,迎面开来的军车又接连不断,耀眼的车灯刺得人睁不开眼睛。傍晚时分,我突然感到车身被猛然抛起,然后重重地颠簸了两下。 我立刻猛踩刹车。车停住后,我跳下车来查看究竟,这一看把我吓了一大跳:眼前是一个直径10多米的大弹坑。这个大弹坑两侧都是翘起来的,非常锋利。我的车从弹坑翘起的这一边,“飞”到了另一边,车右侧的两个轮胎都被戳破了。要是车速慢一点,就可能连人带车掉弹坑里了。我当时直吸冷气,坐在地上抽了两根烟才缓过劲来。 《世界新闻报》:伊拉克战争已经打响,您对1991年战争和这场战争的看法如何? 张郇:前线记者看到的只是战争的局部细节,对整体战况不一定很了解。这就好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所以我对那场战争并不特别有发言权。至于这场伊拉克战争,我希望战争越早结束越好,这样死亡的无辜平民也就少一点儿。 《世界新闻报》: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中国各大新闻媒体都有很多记者在前线工作。作为一个老战地记者,您对他们的建议是什么呢? 张郇:注意安全。安全是一名战地记者需要时刻记在心里的,因为作为战地记者,他的全部价值就在于发回读者所需要的新闻稿件,而这是以记者的自身安全为前提的。 告别了张郇,我来到大街上。人群依然熙熙攘攘,但与张郇一席谈,却好像使我亲身经历了一次战争。张郇说,新闻记者的义务是“在现场”。而我此刻想到的是,那些不得不“在现场”、不得不承受炮火的普通伊拉克百姓。让我们期待战争早日结束。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