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巴格达报道员贾迈勒:他们又在轰炸了,你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1日17:34 国际先驱导报 | ||
“他们又在轰炸了,你听!”贾迈勒把话筒尽量地靠近窗户让我听:“有两处爆炸的声音似乎离我们这里不远!” 电话里面传来一阵阵轰炸和防空炮火还击的声音,贾迈勒说窗户都在震动,但我只能够感觉到声波的震动,仿佛巴格达哭泣的声音。我觉得这一切像在做梦一样,战争,是不是因为太接近了反而变得不真实起来。 战争给孩子留下了什么? 现在我只能通过海事卫星电话和贾迈勒联系了,前2天,萨达姆塔旁边的电信大楼被导弹摧毁,几乎整个巴格达的通信系统都陷于瘫痪。那个电信大楼,以前我们每隔几天就要去一趟,取国内寄过来的邮件,而大楼后门紧挨着的就是一栋栋普通老百姓住的房子,院子里面还有孩子们在荡秋千。当时我还在想,为什么他们还不走,找个安全一点的地方?谁都知道这栋大楼肯定是轰炸目标之一。现在,不知道那些房子是否已经搬空了?那些孩子们是否安全无恙? 电话里面传来阿斯尔细细的抽泣声音,贾迈勒说他正抱着儿子,这个平常最活泼的、贪吃爱玩的圆滚滚的小男孩,自战争爆发以来,每次听到轰炸声都吓得蜷缩在父亲的怀中,一动也不敢动。但贾迈勒更担心的是比阿斯尔大2岁的哥哥阿舒拉弗,尽管他已经被吓得小脸都发青了,却从来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什么都不说,就这样静静坐在地上。谁都无法知道,战争在他们的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什么? 前几天伊拉克电视台被导弹击中了,电视节目一度中断几个小时,恢复播出时信号变得很弱,这影响到贾迈勒的发稿工作。技术员马度知道这个情况后,不顾一路上可能被轰炸的危险,马上从巴格达城东的家里驱车二十多公里赶到城西,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天线放到楼顶以加强电视信号。伊拉克人的这种无畏和情谊在这种紧要关头又一次表现出来。 我们不要“巴格达之战” 贾迈勒说,在纳杰夫发生的自杀性爆炸事件,让巴格达的人们稍微地兴奋起来,因为这样可以增加“入侵者”的伤亡,或者这个方法可以让他们的坦克停下,战争或许会停止。但是大家很快又陷入悲观之中,事实上这并不能改变什么,而巴格达人最希望的是能避免这场“巴格达之战”。但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无异于天方夜谭。 “我们并不希望用这种方式,也不希望有人牺牲。”贾迈勒向我解释,其实他和其他很多伊拉克人都不赞成自杀性袭击。 “只是伊拉克人一直都希望有什么方法可以阻止这场战争,阻止他们向巴格达发动攻击。” 连日来的轰炸已经让他们失去很多的亲人和朋友,美丽的家园也一天天变成废墟。从贾迈勒的话里可以听出来,不想打仗但又渐渐愤怒起来的伊拉克人,内心是极度痛苦和矛盾的。就像在美国联军已经控制的南部,伊拉克人一边抢拿着联军运进来的物资,一边高喊着支持萨达姆的口号。 巴格达还能漂亮吗? 贾迈勒告诉我,自开战以来,他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每次一听到轰炸声就得爬起来用海事卫星发消息。我告诉他,现在有数以亿计的读者能够看到他发回来的消息。他很兴奋,他说,这是他过得最有意义的一段日子,因为做着有意义的事情。过去发生在他身边的战争,他都是一个参与者,还差一点死在美军的炮火之下,现在,他却用另外一种方式参与这场战争。我想,贾迈勒对于战争的理解,比我们都要深刻得多。 他说,要是我现在回巴格达,很多地方肯定认不出来了。 遥想起1月的巴格达--我只能用“遥想”这个词了。现在已是一堆废墟的萨达姆塔,那时候还是个歌舞升平的地方。我们坐在塔上面一百多米高的旋转餐厅里面,听着优美的阿拉伯音乐,俯瞰下去,夜晚的巴格达真的是万家灯火。如果每一盏灯光代表着一个生命的话,那该有多少跳动的生命生活在那里。 那天晚上,旁边的服务生骄傲地问我:“巴格达,漂亮吗?”本报记者张淑惠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