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人纷纷回国参战 外国“人盾”坚守巴格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30日09:19 法制日报 | ||
本报特约记者洪琳 美英联军铺天盖地的轰炸已把伊拉克变成一座偌大的“围城”。但与钱钟书先生有关“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的理论不同,不仅生活在战争围城里的伊拉克人还在顽强坚守,生活在围城外的许多伊拉克人也在想方设法地杀回去。 数千伊拉克人纷纷返乡参战 哈希米亚广场位于安曼老城区的市中心,那里是生活在约旦的伊拉克人聚集的地方,记者到安曼的20多天里已经数次到那里寻找伊拉克人的故事。28日,记者再一次来到哈希米亚广场,想采访一下那些准备走进战争围城的勇敢的伊拉克人。 经过几天十分反常的恶劣天气,安曼到28日终于迎来了一尘不染的晴空。正午时分,记者刚刚走下出租车,就觉得气氛不同往日。原来,一场颇具规模的反战示威游行马上就要开始,哈希米亚广场此时已经聚满了提前赶来的人们,这里面既有约旦人,也有伊拉克人。约旦人和伊拉克人从外貌、语言上是区分不开的,但我很快就发现一辆停靠在马路边的大客车有些特殊。这不可能是安曼街头普通的公共汽车,因为车下送行的人实在太多了,他们激动地挥舞着双手,有的还打出V字型的胜利手势。不出意料,车里面就是记者所要寻找的“伊拉克海外纵队”,就是那些准备告别和平生活、悲壮走进战争围城的勇敢的海外伊拉克人。 能用英语和记者交流的伊拉克人很少,但他们争着表达爱国心的激动劲儿,记者很容易就感受到了。“伊拉克”、“萨达姆”的高喊声,挥舞的拳头和胜利的手势,这时候的交流根本不需要语言,因为激动的绝不仅仅只有他们。满载伊拉克人的客车一会儿就开走了,但车下送行的人们并没有走。在马路对面的东方旅行社,经理很热情地告诉我,这些伊拉克人并不都是在给自己的亲戚、朋友送行,他们有很多人是在给自己的同胞送行,有的人甚至一大早就来了。经理告诉我,开往约伊边境的客车现在每天要走十几班,每辆客车都坐满了充满爱国心的伊拉克人,一辆车大约会有40多人。在这个小小的旅行社,记者看到十几个伊拉克人在排队购票,5个约旦第纳尔(约合7个美元)的票价对他们已经很贵了,而这个价钱只能把他们送到边境,他们还需要再花上一笔钱才能回到家乡。 实际上,在一周前,记者就在这里看到25名准备回国参战的伊拉克男子。27岁的达乌德当时对记者说:“战争打响了,我最应该做的是与家人和朋友一起,肩并肩地打击美国侵略者。”跑长途的司机也插话说:“布什,听好了,我们热爱萨达姆。我们什么都不怕,我们和敌人作战多次,美国人吓不倒我们。”当时,这只是一个让我十分感动的小插曲,我实在想不到杀回围城竟逐渐演变成一股浩浩荡荡的潮流。 25日晚,约旦外长马沙尔公布了一个数字:从3月17日到25日,一共有4330名伊拉克人越过约伊边境返回伊拉克。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国心! 他们被美英狂轰滥炸激怒了 第二天,和许多记者一样,我也是一大早就来到了哈希米亚广场。一名伊拉克小伙子告诉我说,他们这些生活在海外的伊拉克人被战争激怒了!他们并不一定全拥戴萨达姆,但看到美军坦克在自己的国家长驱直入、导弹在巴格达爆炸的情景时,尤其是看到美军在伊拉克土地上升起星条旗时,他们被激怒了。22岁的哈桑是一名劳工,他现在应该已经返回到家乡———伊拉克南部城镇纳西里耶。在那里,伊拉克军民正进行着最顽强的抵抗。哈桑在离开约旦时说:“我们不是为了萨达姆回国,而是为了自己的祖国,伊拉克人不愿意国土遭人践踏,我们决定战斗!” 虽然有几名外交官遭到驱逐,但伊拉克驻约旦的大使馆依旧运转正常。一名伊拉克外交官说,战争开始后,每天都有数百名伊拉克人从约旦返回伊拉克,他们冒着炮火奔向遭受轰炸的城市,他们急着要参加反对美英侵略的战斗。26日,在伊拉克驻约旦使馆,数十名伊拉克人排队等候领取临时护照,以便重返战云密布的家园。“我原来认为美国不会真的发动战争,所以我没有离开约旦,”35岁的伊拉克建筑工人沙南说,“但现在,美国人已经入侵了我们的国家,我要回去和家人一起反抗外国侵略者。” 外国“人体盾牌”坚守巴格达 伊拉克人的爱国精神让人感动,而在巴格达的各国“人体盾牌”的行动也令人钦佩,因为他们从战争开始之前就坚守在围城里。连日来,巴格达上空硝烟弥漫,美英战机不断投下重磅炸弹,其中有一些就落在达乌拉炼油厂附近。然而,坚守在这里的14名“人体盾牌”表示,他们将要继续待下去。 菲平格是一名美国退休教师,今年62岁,她发誓要在这里一直待到最后。菲平格几天前亲眼目睹了5名伊拉克人在导弹袭击中死亡的情景,她一边擦着眼泪一边用颤抖的声音说:“我打算留下来,站在无辜的平民一边。” 南非人瓦里阿瓦是一位40岁出头、已经秃顶、留着小胡子的中年汉子。他指着身后的炼油厂对记者说:“这是伊拉克的生命源泉,这就是我为什么抛下妻子、孩子来这里的原因。”瓦里阿瓦说,“人体盾牌”行动原计划到26日结束,但他们决定再延长几天。 在达乌拉炼油厂,瓦里阿瓦等6名来自南非的志愿者每两人共用一辆拖车,分散在厂内各处,每辆拖车上都贴着电话号码簿,以便他们可以通过炼油厂的内部电话彼此联系。在每辆拖车的车顶上,他们用绿色油漆写着“不要杀我!”几个字。 伊拉克人钦佩这些来自各个国家的人体盾牌,赞扬他们“不仅保卫了伊拉克,而且保卫了人类的事业”。 难民潮没出现有人欢喜有人愁 在大批海外伊拉克人返回祖国、各国人体盾牌坚守巴格达的同时,原来预计的大规模难民潮却没有出现。联合国机构曾预测,一旦战争爆发,将有大批伊拉克难民涌向约旦、伊朗、土耳其、叙利亚等国,其中进入约旦的伊拉克难民数会达到60万,但事实与这一预计大相径庭。开战一周多来,约旦境内为伊拉克难民准备的两座设施齐全的难民营依然空空荡荡,现在只有一百多名逃离伊拉克的第三国人居住在这里。记者几天前去那里采访,明显感到,在那里的记者比逃难的人要多。 在约旦靠近伊拉克边境的鲁韦希德镇,数百名各国记者早在战争打响之前就蹲守在那里,准备报道汹涌而来的难民潮。但直到现在,他们每天能做的只是努力寻找线索,争取凑一篇新闻。德国RTC电视台记者科赫斜靠在转播车上说:“我们来这里是因为我们认为会有难民涌过来,但现在一个伊拉克难民都没有。我们每天先是吃喝,然后再补充给养,消耗体力的事是踢踢足球,晚上大家轮流办PARTY。” 鲁韦希德是个只有1万人左右的小镇,原本没有什么旅馆,是大批记者的到来给小镇带来了商机。阿拉伯海滩旅店是这里最好的住处,但那里几个月前还是一栋荒置了8年的小楼,里面没有电、没有水,是野猫翻吃垃圾的地方。约旦今年的气候特别反常,到了3月底居然还雪花飘飘,鲁韦希德晚上的气温刚刚超过零度。科赫说:“这里晚上冷极了,房间四处漏风,盖上两床被子,也不觉得暖和。” 印度撒哈拉电视台记者潘蒂特来鲁韦希德也有些日子了。“既然这里找不到好的题材,我们只有等着、瞧着。也许等到合适的机会,可以进入伊拉克看看。” 没有难民,愁坏了各国记者,但这却让国际红十字会副主席哈迪德感到很轻松。“我们原来还担心难民营的准备不够,因为我们的动作确实不快,加上天气也很恶劣,但我们实在没想到竟然会出现没有难民的情况。这事确实很奇怪,惟一的解释是,美国的轰炸太厉害了,伊拉克人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因为出来的话会有伤亡。”哈迪德说,不仅约伊边境没有难民,伊朗、土耳其、叙利亚与伊拉克的边境也都差不多。 百姓忙着把美元换成第纳尔 如今,美英联军的轰炸虽然猛烈,但伊拉克国内军民的斗志似乎更加高昂。萨达姆总统已经两次发表电视讲话,召开的高级官员会议几乎每天都有,伊拉克的新闻部长、内政部长、贸易部长更是频繁露面举行记者招待会。美军近几日虽然连续轰炸伊拉克的新闻部、电视台等喉舌部门,但一直都无法“掐掉”萨达姆政权的声音。不仅如此,伊拉克的百姓也大受鼓舞,认为至少美英接管伊拉克还为时尚早。在巴格达,许多百姓都开始卖掉战前兑换的美元,换成已经跌到谷底的伊拉克第纳尔。 在巴格达市中心的阿尔萨阿钱庄,一个小时内就有15个人拿着美元进来,随后拎着装满第纳尔的箱子离去。这家钱庄的老板说,他一天换出了价值8000美元的伊拉克第纳尔,而换进的第纳尔总额只有5000美元。说起这番话,钱庄老板似乎很担心,害怕大笔的美元会砸在手里。另一家钱庄的主人穆罕默德也有同样的忧虑,他储存了4万美元备用,但现在很担心这笔美元无法顺利脱手。 3月20日美国发动战争时,1美元可以兑换3300第纳尔。当时,人们为了逃避战乱纷纷抢兑美元。但是,到了26日下午交易结束时,1美元只能兑换2850第纳尔。穆罕默德说:“第纳尔大幅反弹是在23日,我们当时突然自豪地发现,我们还是可以跟世界头号军事强国较量的。从那天起,1美元换第纳尔的数就再也没超过2900。美国人这次可是想错了,他们还以为来伊拉克就像在自家庭院散步呢。” (本报约旦3月29日专电) 想第一时间得知美伊战争消息吗?马上订阅短信新闻冲浪!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