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原驻伊记者王波报道 :心牵巴格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27日16:32 新华网 | ||
新华网3月27日消息(新华社原驻巴格达分设首席记者王波自按曼报道) 在美国对伊拉克宣战的前两天,我们在伊拉克的最后13名中国人(不包括担任联合国核查员的中国专家)匆忙背起行囊,嘱托好为我们看家护院的伊拉克雇员,乘车来到千里之外的约旦首都安曼躲避战火。中国驻伊拉克使馆的7名留守组成员现住在中国驻约旦使馆内,新华社巴格达分社记者住在中国驻约旦使馆经商处的招待所内,其余的人散住在安曼的其它地方。在记者住的这个四层楼的招待所内,还住着一家中国民营企业的首席代表焦先生,其他从伊拉克撤出的中国公 参赞关注中国驻伊使馆 我们撤到安曼一天后,美英就开始了对伊拉克的武装打击,巴格达首当其冲遭到猛烈轰炸。中国驻伊拉克使馆留守组在撤离前,留下了4名伊拉克雇员负责看管使馆,并支付了他们三个月的工资。在车队驶出电动大门时,这些雇员站在门口依依不舍地送行。回头望去,五星红旗还在楼顶高高飘扬。秘书阿莱说,只要他们在,五星红旗就在。可是自开战后,赵广龄参赞几次通过海事卫星电话同这些雇员联系,但都联系不上。赵参赞说:“每次电话通了,但都没有人接。”这令赵参赞寝食不安。赵参赞说,使馆在巴格达城的位置很容易遭到袭击和破坏。使馆门前是巴格达一条主要公路的立交桥,后门是一片空旷的荒地。在1998年美英对伊实施的“沙漠之狐”军事行动中,一颗流弹击中了使馆车库房顶,所幸当时附近没人。使馆撤离前,有人看到伊拉克军方在离使馆后门10米左右的地方挖了一个长宽各4米、深2米的大坑,并往里注石油。据巴格达市民说,这是伊拉克抵抗美军较为有效的策略之一,即在美军轰炸前点燃分布在巴格达城内的无数的油坑,在城市上空造成滚滚浓烟,使美英飞机无法找到轰炸目标。赵参赞说,到了安曼以后,他每天都在为使馆的安全状况担心,一旦这个大坑被点燃,使馆肯定会被殃及。他说,他每天都在心里祝愿中国使馆能在这场灾难中安然无恙。 张维秋大使关心的是伊拉克战局的发展,为战后重返巴格达作准备。但他不知道这场战争要持续多久,他这个大使要在国外“流亡”多久。 他为可怜的动物们祝福 国内一家民营企业的首席代表焦先生不仅惦念他的伊拉克雇员,还念念不忘憎和他日夜相伴的两条狗、两只鹰和一只猫。他见到记者时总忘不了说说他的那几个“伙伴”。焦先生所在的公司在伊拉克从事火车头的出口和维修业务。现在伊拉克全境奔跑的火车头都是由他们公司提供的。公司在巴格达有两处住所。焦先生喜欢动物,到了伊拉克后觉得业余生活枯燥,便叫雇员到市场上买两只鸽子养着玩儿,谁知雇员却拿回两只凶猛的阿拉伯鹰。这位伊拉克雇员面对一脸诧异的焦先生振振有辞地说:“鹰和鸽子都属于鸟类,鹰更加凶猛和剽悍,象征着勇敢和权力,男人还是玩这个好。”焦先生想想也对,伊拉克的国徽就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而且这两只鹰也不贵,每只只有25美元,如果在其他海湾国家至少在1万美元以上。他用长绳子把两只鹰拴在了房屋门前高大的椰枣树上,一有生人来,老鹰就直扑下来。撤离前,焦先生还特意买了一支气枪,交给看家的雇员。告诉他,一是用来自卫;二是如果到了实在没有东西喂鹰的时候,就只有打树上的鸟儿了。焦先生在另一处住所还养着两只用来看家的德国黑贝狼狗。走之前,他让雇员把狗领回家喂养。现在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那只收养的野猫。焦先生3月11日到了安曼后不久就从电话中得知,那只猫已产下了5只小猫。但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他就再也无法同雇员取得联系,小动物们音信全无。他在安曼为这些可怜的动物们祝福,希望它们能等到他回去的那一天。 “我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为保证在中国记者撤离伊拉克后新华社对战争的报道不会中断,今年45岁的伊拉克人贾迈勒被任命为巴格达分社阿拉伯文报道员、65岁的哈达德为英文报道员。贾迈勒还肩负分社的日常管理,在他手下还有74岁的伊拉克资深记者穆赛、通讯员马迪路斯和萨利赫。美国对伊拉克开战后不久,我们就听到了来自祖国的一条消息。贾迈勒关于美国对伊开战的消息抢在了世界各大通讯社的前列,成为最先报道战争爆发的记者,为新华社赢得了荣誉。他也因此获得了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奖”。记者作为巴格达分社负责人也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还在为他们在伊拉克的安全而担心。临走前,记者把总社托人带来的防毒面具、钢盔、防弹衣和中国国旗都留给了他,并为他购买了急救药,为一切可能出现的不测作了准备。记者现在每天用海事卫星电话同身处战争危险中的这些新华社报道员们进行联络,以了解他们目前在巴格达的安全状况,特别是在每一次的大规模空袭之后。因为分社房顶上架着大小4个卫星信号接收器,特别是信号极强的海事卫星,很容易成为美军导弹追踪的目标。 在战争爆发前一天,贾迈勒将夫人和3个不满8岁的孩子搬到分社住,一方面是为了全家能互相有个照顾;另一方面是有夫人做饭,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报道工作中去。 在巴格达遭到第二轮轰炸后,身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的穆赛还打车将在家写好的通讯《巴格达百姓坦然面对战争》送到分社,交给贾迈勒发往北京。穆赛非常幸运,他在开战前离开了位于萨达姆官邸墙外的家,暂住到巴格达郊区。在美军的第一轮轰炸中,萨达姆的这个官邸就被炸毁,四处横飞的弹片击碎了穆赛家的玻璃。 “为了安全起见,您还是暂时呆在家里,就不要到分社来了。”记者在电话中总是这样劝说穆赛,但他却说:“中国人对我这么好,我一定不能辜负你们的期望。我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我要活着等你们回来!”(完) 想第一时间得知美伊战争消息吗?马上订阅短信新闻冲浪!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