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评论:战火撼动国际格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21日12:13 南方日报 | ||
美国全球战略轮廓初现 美国全球战略目标具有连续性,主要是进一步巩固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维护其绝对优势,防止任何具有挑战力量的国家或集团兴起。美国的战略思想已由克林顿政府时期的自由主义转变为布什政府的现实主义,把实力放在首要地位。跟克林顿政府相比,布什政府已不把推广美国价值观看得那么重,不再是立足于改变别国,而是立足于战胜别国。尽管巴以 美国全球战略的特点 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有如下特点:1·多方面的战略目标。利用美国的绝对优势,寻求美国的绝对安全。美国认为“9·11”恐怖袭击是挑战美国的国家安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但可以利用反恐大旗打击恐怖主义并巩固其领导地位。2·反恐在美安全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因此美国比以往更重视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问题。在这方面,美国需要同中国进行合作,增进美国的安全。3·战略手段的综合性。不仅可以利用军事手段,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都可以用来为美国推行其战略服务,但布什政府突出重视军事手段。4·战略形式多样化。在美国可以搞单边主义的时候就搞单边主义,该用联盟的时候就用联盟,包括不固定的联盟。 实现全球战略的制约因素 但是,有不少因素制约着美国全球战略的实现。如:1·美国希望凭借其优势实力来获取绝对安全,并不容易做到。以恐怖主义为例,美国是在和“无影无踪”但又随时可能出现的敌人作斗争。然而美国情报系统的现状很难达到寻求绝对安全对情报所提出的要求。2·尽管美国军事实力首屈一指,但在推行其单边主义的同时,也不得不顾及相关国家的利益和与其它国家进行合作,难以完全抛开国际组织自行其事。3·冷战已经结束,世界的大趋势是谋求和平与发展,美国单边主义与之相悖。许多国家也不会完全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4·美国国内也有反对的声音。布什政府为了反恐,制订了不少严厉的政策,扩大了总统及其行政部门的权力。美国的民意测验表明,布什的部分做法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只是因为形势特殊而敢怒不敢言。5·由于当前情况的特殊性,美国不断增加其军备开支,克林顿时期“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已经成为过去。加之最近对一些大型跨国公司财务问题的曝光报道,影响了投资者对美国的信心。 国家安全观发生变化 “9·11”事件使美国的战略思维发生了变化,主动利用反恐战争推行其战略,在反恐大旗下,美国的对内、对外政策都取得了进展。而美国借反恐名义在海外增派驻军,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反恐的意义。对于布什政府提出的“先发制人”理论,有学者认为,这标志着美国国家安全思维的变化,是立足于以压倒性优势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而取胜。美国战略理论的发展先后经过了以威胁为基础的威慑理论到以能力为基础的威慑理论,再到现在的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先发制人理论。总体看来,美国战略目标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有所深入,现在更加侧重用军事手段来达到目的。尽管美国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但不一定能取得绝对安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战争:重组中东秩序前奏 荣松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重整中东秩序的前奏,而重整中东秩序又将是美国重整世界秩序的切入点。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今年2月初在美国国会的一次讲话中坦言,“对伊战争能够重整中东秩序,使之符合美国的利益。” 至少在叙利亚的分析人士和媒体近期发表的观点中,华盛顿的“野心”是想利用攻打伊拉克重新安排符合美国和以色列利益的中东格局。叙利亚人认为,在华盛顿推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计划的背后,还潜藏着一项美国在中东地区扶植傀儡政权的战略,甚至包括最终进攻叙利来和黎巴嫩的计划。 沙特阿拉伯《生活报》曾经刊登一篇文章说,伊拉克因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而成为美国控制中东战略的首要目标和基石。美国政府发现,在不使中东地区的边界和实体版图有太多改变的情况下,对中东进行新的排列组合有利于美国的利益。 俄罗斯地缘政治学院副院长伊瓦绍夫则认为,美国进攻伊拉克只是实现其全球霸权的一个步骤。伊拉克问题和南联盟问题一样,主要是美国要确立其全球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打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全球安全体系。这个体系形成于与苏联力量平衡的条件之下。既然苏联不复存在,力量平衡也不复存在,美国人也就不再需要原有的体系。 旧格局与新秩序 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枢纽,是东西方交通的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世界列强的全球战略有着重要影响。二战之后,中东一直是大国激烈争夺的对象,同样是美国各届政府对外政策的重点。 目前,中东的政治格局基本是“冷战”的产物。“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主要集中在雅尔塔体系下如何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谋求军事优势。20世纪70年代英国势力撤离中东地区之后,中东主要成为美苏的争夺对象。 “东部两伊对峙、西部阿以对峙”,曾经是中东地区几十年间的基本格局。 1979年,美国的盟友伊朗在革命后出现了反美政权,中东地区,特别是海湾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出现了失衡状态。正因为如此,在持续8年的伊朗—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曾经试图通过支持伊拉克打击伊朗,用以扩大对海湾地区的影响,但未能如愿。 1991年海湾战争为美国提供了良机,美国如愿以尝渗透到海湾,并对伊朗和伊拉克构成钳制。美国的中东政策也由过去的“东部两伊对峙、西部阿以对峙”逐渐过渡到“东遏两伊、西促和谈”上。 “冷战”的结束打破了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争夺的局面,打破了二战之后建立的全球政治安全体系。“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中东不再是两霸争夺、角逐的场所。 然而,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和1991年的海湾战争并没有导致中东地区政治发生有利于美国的根本性变化。在中东地区,美国所面临的对手是中东地区潜在的敌对性区域大国,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进入一个新旧格局的转换时期。克林顿政治一直探索走出“东遏两伊、西促和谈”的局面,试图建立中东的新秩序。 “大变革的时机” “9·11”恐怖袭击事件不仅对美国的军事战略和安全观念产生了严重冲击,而且为美国政府提供了一个“产生大变革的时机”。打击全球恐怖主义使布什政府能够迅速调整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对外政策,从而推出一种新的、更具进攻性的对外政策。就中东而言,布什政府把美国的中东战略从“西促和谈、东遏两伊”转到打击恐怖主义上来,为美国打破冷战遗留的政治局面、重新整合中东格局提供了良机。 “9·11”事件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要求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认真、严肃地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机会”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对外政策,重新安排世界。美国务院政策计划室主任哈斯去年4月还提出了所谓“整合主义”,即利用整合战略代替过去的遏制战略,以此把其他国家和组织整合起来,保护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 伊拉克位于中东地理位置的中心,是阿拉伯国家中最具挑战性和战争经验的国家,而伊拉克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又是西方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生命线。伊拉克这一重要地理和战略位置决定了美国要整合中东政治格局就必须从伊拉克着手。控制伊拉克是在伊朗、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3个中东大国之间打入一个具有多方面影响的楔子,借此美国东可打压伊朗,西可制约叙利亚。 而且,如果在伊拉克推行美国式“民主”制度和价值观,还可以对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海湾君主制国家构成强力冲击。此外,一个亲美的伊拉克政权,一旦与美国的盟友以色列、土耳其构成中东三角轴心,美国更可以大刀阔斧地改造中东政治格局。按照一些分析人士的说法,美国目前的中东战略目标是:大约花费3年时间,东在伊拉克建立一个亲美的伊拉克政权,西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亲美的巴勒斯坦国,并通过一切可能手段打击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逐步改变中东地区国家,最终形成美国独霸中东的格局。 几十年来一直担当美国政策智囊团的兰德公司在一份关于美国中东战略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军事打击伊拉克是“战术目标”,沙特阿拉伯是“战略目标”,埃及是“大猎物”。也就是说,美国文化所面临的威胁,包括国际恐怖主义在内,植根于埃及、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等国家现有教育、社会和政治体系中。针对这些国家所代表的社会和政治模式,应该动用一切可能手段把西方模式强加于它们,使其逐步民主化、自由化和西方化,控制并减少美国在中东受到的利益威胁。 西班牙《起义报》去年10月10日刊登一篇题为《美国重划中东版图的计划》的文章说,在五角大楼诸多顾问的支持下,布什政府似乎决定让伊拉克战争不仅成为打一场“预防性战争”的新国际军事理论的实例,而且还要让这场战争为其重组中东阿拉伯版图开辟一条宽广的大道。 文章说,美国在这一重组努力中的目标还包括彻底镇压巴勒斯坦人,建立一个新国家,使旧盟友沙特阿拉伯和埃及丧失在所处地区的影响,实现美国多年的夙愿:控制石油供应和油价,从而巩固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霸权地位,与欧盟、俄罗斯和中国等试图进入该地区市场的强大对手相抗衡。 英国《简氏外事报道》对伊拉克战争之后中东地区的未来作了展望:伊拉克由于拥有石油,经济重建能很快完成;中东地区其他极端主义领导人受到严重警告,任何企图破坏地区安定的领导人都将学会三思而后行;约旦的稳定将得到保证;伊朗将受到亲西方的伊拉克政府钳制;沙特阿拉伯的影响力将被削弱到“适当程度”。 沙特《生活报》去年5月22日也刊登一篇文章说,美国在中东地区谋求的新局面将产生这样一种结果:除了现有的以色列—土耳其轴心以外,消灭抵抗组织之后,还要建立以色列、约旦和巴勒斯坦轴心。“后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将成为美国政策规划师们圈定的新战略三角中的主要一角,新战略三角将包括伊拉克或伊朗、以及土耳其和以色列。 然而,伊拉克问题就已相当复杂,中东问题相形之下更为复杂。美国要实现自己在中东的这些战略目标将十分不容易,甚至可能给中东地缘政治带来极为复杂的变局。美国如今以军事手段打击伊拉克,就必须应付中东纷纭复杂的局面。(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欧洲和美国争执凸显世界局势更趋复杂单边主义与多极化矛盾 刘钢 在此次的伊拉克危机中,德法等欧洲国家处处与美国较劲的态度使美国大为恼火。欧美大国围绕伊拉克问题出现的争执,凸显出当今世界局势更趋复杂,国际关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隐藏在这场争执背后的事实,是美国单边主义倾向与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 两种世界秩序观 在武力“倒萨”问题上,欧洲不积极、甚至与美唱对台戏,名义上是它们认为,美国并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动武证据,但更多是欧洲大国对美国单边主义的不满和对自己国家利益及大战可能引发不同文明间冲突加剧的担忧。 首先,欧洲的这种“反叛”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挑战。美国近年来的国际战略核心是,其全球“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不容任何挑战,为此要“防止世界上出现潜在对手”。布什上台后,美国更是表现出严重的单边主义倾向,傲慢自大,在外交方面实质奉行“美国至上”原则,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独断专行。这些做法引起了全世界的反感。 欧洲随着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早已不满足在国际事务中仅作为美国政策的支持者,而欲发挥更大作用。保持欧洲独立和维护欧洲利益的声音正日益强大。法国总统希拉克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指出,只有一个统治力量的世界是一个危险的世界,“因此我们赞成多极世界,而且,欧洲要在其中占有明显一极”。 以往欧美之间曾爆发过“香蕉战”、“钢铁战”、“基因食品战”等贸易纠纷,也曾围绕《京都议定书》、《反弹道导弹条约》及国际刑事法庭等问题多次出现冲突。布什去年6月提出的“先发制人”战略更是遭到欧洲国家强烈批评。目前,德法等欧洲国家在“倒萨”方式问题上与美国对立,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欧洲力图与美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又一次努力。 当然这次德法等欧洲国家与美国的冲突也表现出两种世界秩序观。法国外长德维尔潘在德国《世界报》2月25日发表的访谈中指出,“国际社会以什么方式解决伊拉克危机将起到示范作用”,武力解决“不是我们的立场……通过武力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将不会带来任何稳定”。这番话表明,欧洲不赞同由美国单独主宰国际事务。 能源安全与经济利益 其次,欧洲的“反叛”是要力保自己的能源安全与经济利益,进而固定自己的全球地位。布什“倒萨”是因为伊拉克“开发和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世界安全构成威胁。在一些欧洲人看来,这只是美国的一个借口。它的真正目的是:控制中东石油,并以此制约欧洲经济从而打垮欧元。因为美国21世纪的战略是维持“单极”世界格局,不允许对美国霸权形成任何挑战。 苏联解体使俄罗斯不再成为美国的直接对手。这样一来,当今世界上有可能成为美国竞争对手的就只剩下欧洲和日本了。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缺乏难以独成气候,但欧洲却有着很强的发展势头。欧盟及欧元的整合无疑正在对美国和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构成强有力挑战,这显然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为此,美国需要在政治上扼制欧盟,在经济上压制欧元。这其中最好的武器,就是石油。打击伊拉克正可以使美国获得对这一武器更大的支配权。 欧盟经济发达,但石油资源十分缺乏,欧盟所需石油的80%以上依赖进口,而进口石油中的三分之一以上又来自中东。欧盟能源安全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美国。对高度依赖进口石油的欧盟国家来说,如果石油短缺、油价飞涨,不仅国家经济增长会受到沉重打击,公共预算赤字也将难以控制。这样一来,“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基础就会被破坏,结果将是欧元解体。 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藏量最丰富的地区。控制了中东无异于在一定程度上扼住了欧盟的石油命脉,进而控制住了欧盟的经济,并能有效阻止国际资本向欧洲转移,使作为欧洲一体化重要支柱的欧元只能为美元马首是瞻。经济发展受制,政治上真正独立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纵观战后历史,美国要控制某一地区无非是采取扶植亲美至少是“民主”政权或将当地大国肢解两种办法。原南斯拉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布什政府举着消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大旗,欲将不听话的萨达姆赶下台,就是在找借口除掉伊拉克这个中东地区的非亲美强国。 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储藏量居全球第二,如果根据其曾经有过的每天300万桶原油生产能力计算,能连续开采100年。但仅管住了这部分原油还不会造成世界石油供应紧张。而假如国际石油“短而不缺”,也就不能够起到钳制欧盟的作用。因此,为了达到独揽石油和金融霸权的战略目的,美国在攻打伊拉克得手后,肯定还会寻找别的借口向中东其它非亲美大国下手。而伊拉克这块硬骨头一旦被啃下来,再对付其他中东国家也就容易多了。 德法等欧洲国家正是因为看到了美国欲控制整个中东所存在的潜在威胁,才在此次伊拉克危机中表现得如此“倔强”。法国甚至在联合国对伊制裁期间就已悄悄进入了伊拉克石油市场。 国家稳定与历史教训 再次,欧洲的“反叛”也是维护自己国家稳定和利益的需要。历史上,欧洲曾遭受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德法更是主战场。历史的教训使德法等欧洲国家的人民不愿看到战争悲剧重演。尤其是德国人的反战情绪更加强烈。2月中旬,德国首都柏林爆发了50多万人参加的反战游行。规模之大为德国历史上所罕见,强大的国内反战力量不能不成为政府决定其政策时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此外,德法等欧洲国家也担心,美对伊开战将会加剧西方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德法等国有着数百万的中东移民,中东移民问题在国内政治上占有相当比重。轻言支持美国对伊动武难免不会触怒国内中东移民及穆斯林的民族情绪。而且,欧洲与中东毗邻,在中东有着传统的地缘政治利益。德法等国担心,如果对伊战争导致中东局势动荡并引发“难民潮”,欧洲国家将会首当其冲。 德法等欧洲国家还有一个担心是,美国在伊拉克打完后便会将收拾烂摊子的任务甩给欧洲。以往的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都采取了这种做法,使欧洲国家不堪重负。譬如在阿富汗,据世界银行估计,战后重建至少需要150亿美元,而阿富汗国际援助组织15国中有11个是欧洲国家。此外,欧盟等欧洲组织也都担负着沉重的重建和人道主义援助任务。阿富汗战争结束至今,仅德国提供给那里的重建援助就有约1亿欧元。 伊拉克战争会引发中东动荡,进而威胁欧洲南翼的安全与稳定,损害欧盟与地中海沿岸国家建立共同市场的“南下战略”。这显然不符合欧洲国家的战略利益。但欧盟与美国有着战略同盟关系,而且虽然欧盟随着其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迅速提高,但经济和军事实力及政治影响仍无法与美国抗衡,仍然无力制约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动。欲摆脱美国控制,又离不开美国的军事力量;既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做法不满,却又无力约束,同时还要维护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欧美关系,这就是欧盟目前在处理欧美关系中所面临的现状。(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想第一时间得知美伊开战消息吗?马上订阅短信新闻冲浪!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