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画报:中国各方面专家谈伊拉克问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20日02:27 外滩画报 | |
新闻媒介界定现实 记者代读者观察采访 李仁臣:战争考验新闻生产力 这一刻,仿佛全世界都屏住了呼吸,静静地接受这场不幸战争的爆发。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我为此感到遗憾。我希望这场战火能尽快熄灭,并由衷地期盼无辜的百姓,那些妇女和儿童免受和少受战乱之苦。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又为我们的同行奔战地而去,赴汤蹈火,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由衷地期盼我们的记者平平安安地去,平平安安地回来,不辱使命,恪尽职责。 穿越时空的隧道,把时间推移到两千多年前,而地点还是在这片多难的土地上,当尼布甲尼撒为他的新巴比伦王国征战时,处于奴隶社会的中国人,还无从知道那里发生的一切。他们也许根本就不知道地球上还存在着一个名叫巴比伦的国家。事实上,在那遥不可及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对于东周时期的统治者及其臣民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两千多年岁月,如纸片般一页页翻过。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了。今天,在古巴比伦战场上爆发的这场“倒萨”战争,吸引了中国民众的空前关注。事实上,这场战争对中东、对相关国家以及对整个世界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民众了解这场战争最主要的渠道,是媒体的相关报道。正如有的书上所说“新闻媒介起着为我们界定现实的作用”。在巴格达,当其他人撤离时,我们的大使张维秋却留下了。同时,留在那里的还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诸多新闻单位的记者。他们有的有战地采访的经验,有的生平第一次当战地记者。他们并不想置身于战争的旋涡中,但是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知难而上。 我们不选择战争,但我们选择新闻。以往的类似事件,我国民众通过我们的传媒看到的报道往往是转译、转播自西方传媒。而西方传媒的报道由于种种原因难免有失公允。我们需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记者的眼睛是自己的,也是读者的。他要代替读者到现场去看,去观察,去访问,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世界。当大家看电视、读报纸享受新闻带来的信息满足时,千万不要忘了那些在前线采访新闻的人,他们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他们是带着和平的理想和愿望在观察战争。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记者已经从前线发回了许多视角独特的报道。 战争是个痛苦的过程。事态的发展可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跟踪事态的发展,有更艰巨的工作要做。我国传媒在报道这场战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与以往比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如何告诉我国民众一个更客观、更真实的世界,则是中国媒体长期的任务。 (作者系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战争无力挽回争取和平要紧 金永健:安理会挑战自身能力 美英发动的对伊拉克的第二次海湾战争是人们意料中的事,因为美英要打这场战争的决心早就下了,而且早就直言不讳。美英发动这场战争有其全球战略“需要”,因此无论是否经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授权,无论国际社会希望通过政治解决的呼声多高,反战浪潮多大,它们都是“坚定不移”地要打的。 尽管联合国未能阻止这场战争的爆发,但是这几个月来的事态再次表明,联合国尤其是它的安全理事会在国际事务中,在世界各国人们中间享有崇高的威望,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从一开始,联合国广大会员国,包括中国在内,就都强调应当维护安理会的权威。伊拉克问题属于事关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大事,应当由安理会来作出决定。在国际社会广泛地呼吁和支持下,安理会又史无前例地就伊拉克问题举行了三次外长会议,通过了著名的1441号决议,决定对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进行严格的核查,并要求伊方合作。安理会还就伊拉克问题举行了公开会议。不仅安理会成员国,而且联合国许多非安理会成员的会员国都在会上发了言,要求或呼吁通过加强核查谋求政治解决,反对或不赞成使用军事手段,同时要求伊拉克政府严格履行安理会决议,对核查工作给予全面合作。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并且强调,只有根据安理会的决定采取的行动才是合法的,才会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正是迫于这种压力,美英政府虽然并不愿意,但是为了为其军事行动披上合法的外衣,并避免在国际上孤立,也离不开安理会。它们为了谋求安理会的“授权”或“认可”,在安理会上反复解释它们为何反对继续核查而要动武的立场,甚至出示它们通过间谍卫星等手段收集到的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照片等“证据”,并向安理会其他成员国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以争取后者的支持。这一切再次证明了安理会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上肩负重大的责任,并发挥了任何其他国际组织不能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场战争中,联合国在人道主义救援领域也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早在几个月前,广大会员国正在为避免战争作出努力,联合国有关机构就预见到这场战争不可避免,并为此进行了积极的准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积极筹集资金,在伊拉克周边国家储存了大量食品、药品等救济物资,以备战争一旦打响,能及时地就近向伊拉克人民和儿童提供人道主义救助。联合国难民署则准备在伊拉克邻国建立大批难民营,以备收容战争爆发后蜂拥外逃的数十万乃至数百万伊拉克难民。联合国其他一些有关机构也都作了类似的准备。 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让战争尽早结束。伊拉克人民是饱受苦难的人民。二十余年来,先是两伊战争,后是第一次海湾战争,接着是十余年的联合国制裁,伊拉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现在这场战争,对伊拉克人民来说,又是一场浩劫,又将会有许多伊拉克平民失去生命,国家经济也会倒退若干年。因此,人们普遍呼吁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强烈要求根据有关国际法,战争中应当尽量避免并减少伊拉克平民的伤亡。在这方面,联合国尤其是安理会应当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争取早日恢复和平。 作者系前联合国副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 推翻一个政权失掉整个世界 高秋福:这是华盛顿的愚蠢行为 美国悍然向伊拉克开战。战争的结果将如何﹖炮声甫起,对此作出预测也许还不是时机。但是,在长达近一年的战争酝酿期间,不同的人实际上早就作出了不同的预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国两位知名人士所作的评断。 美国专栏作家威廉·帕夫称这场战争是“华盛顿的愚蠢行为”结果只能是“打赢一场战争,丧失整个世界”。美国凭借绝对空中优势和超级科技武器,打赢这场战争应当不存在任何悬念。但是,美国也不得不为此而付出代价。一般估计,美国至少要伤亡几百人,投入上千亿美元。帕夫认为,这场战争不但使美国遭受损失,更会给世界经济、政治和安全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败坏美国的声誉,使美国失掉人心。美国不但遭到阿拉伯人的忌恨,遭到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批评和谴责,也使欧洲的一些传统盟友反目。对美国来说,这场战争是“强行推翻一个国家的政权,结果失掉全世界的人心”。 年届八旬的诺曼·梅勒是享誉全球的美国剧作家。他在2月底的一次讲演中说,布什政府“沉迷武力”,将使美国“得到一个帝国,而失掉全部民主”。近10年来,美国在海湾、科索沃、阿富汗连打三仗。战争的胜利催生了美国新的“帝国梦幻症”。不久前,“新帝国论”出笼,是这种梦幻症的前兆,而对伊战争则是实现这种梦幻的一个步骤。美国一些人谋求进行新的“十字军东征”,建立当代的罗马帝国。梅勒认为,黩武主义思想和单边主义作风,将削弱、破坏目前的国际反恐联盟,正使美国背弃其崇尚的民主传统,显现出“前法西斯主义的征兆”。 帕夫和梅勒的评断,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使用不同的语言,揭露了事情的真相,发出令人警戒的信号。从一个时期看,美国在伊拉克得手,可能成为“当前国际大棋局上的最大赢家”。但从长期看,新的矛盾凸现,美国必将面临新的更大的麻烦,其独霸世界的梦想能否实现,恐怕要打上一个问号。 作者系新华社前副社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 冷战后的“冷和平”时期美国充当了“热战”的领袖 彭树智:军事语言表达政治需要 战争是残酷的,是爱好和平的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然而,在和平力量无力阻止战争的情况下,人们应当深思和倾听隐藏在战争后面的基于利益的政治交往之声。 我在商务印书馆2002年12月出版的《中东国家通史·伊拉克卷》的编后记中,就认定美国非打这场战争不可,问题只是等待时机而已。现在,当伊拉克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之际,我想起了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的名言:“战争无非是政治交往用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布什族团这次发动的对伊拉克的战争,是1991年海湾战争在新形势下的继续,是美国长期在中东政治交往中惯施暴力手段的继续。 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的《文明交往论》的总论中也指出,战争这种用军事语言表达的政治现象,需要“文明交往论的穿透、沉思和感悟”。事实上,任何一种文明,若是不尊重人的生命,摆脱不了迷武好斗之风,必然会走上战争的不归之路。同样,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大帝国,它们的统治者无不飞扬跋扈,妄图称霸世界,最后都不能长治久安。 在我看来,这次战争是“美利坚帝国”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冷战结束以后,当代帝国——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强国。美国的政治一极论者认为,他们的国家与历史上的大帝国不同,将永远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告诉我们,美国的太阳并不明亮。撇开国内诸多难题不谈,美国从追求世界霸权、把自己的利益视为全球性的,并且走上扩张、干涉、侵略之日起,就埋下了衰落之根。它到处树敌,战线越拉越长,战争虽一时刺激某些经济繁荣,但终究会削弱其经济增长,尤其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霸权主义,必然会遇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冷战后的“冷和平”时期,美国一再充当了“热战”的领袖。这次对伊拉克的战争,既把一些盟友变为对手,又失去同许多阿拉伯国家对话的机会,还会导致恐怖活动升级。美国文明真正的危机开始了。 (作者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 虽然伊内部矛盾重重但是少有人作内奸 金宜久:入侵与“反恐怖”相悖 伊拉克的2310万(2000年)人口中,阿拉伯人约占73.5%,库尔德人占21.6%。95%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其中,什叶派穆斯林人口约占54.5%,余为逊尼派等。1932年伊拉克获得独立,逊尼派穆斯林掌权;根据1930年英伊条约,英国仍控制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直至战后。 伊拉克存在着政治分歧、民族矛盾、教派冲突,但与外来入侵和军事占领毕竟是两码事。目前的政治反对派中,除了不满于以萨达姆为首的复兴社会党独裁统治者外,主要是南方的什叶派人和北方的库尔德人。在两伊战争中,他们没有因政治分歧、民族矛盾、教派冲突背叛国家、反对当政者,做出帮助伊朗的伊斯兰政权的事情。今天,他们可以借助外力推翻萨达姆政权,但他们不愿外人——不管是美国人,还是土耳其人——的统治重演;因为他们对上世纪初才摆脱土耳其人以及随后的英国人的统治记忆犹新,不愿被视为内奸或卖国贼而留下恶名。 伊拉克虽是世俗的伊斯兰国家,可是,伊斯兰教在民众中仍有重要影响。它的一般民众完全清楚美国“倒萨”的真正用心,在于觊觎伊拉克石油。出于民族尊严、宗教信仰、爱国热情,他们会英勇抗击入侵。至于那些虔诚的穆斯林,则会激发起“圣战”热诚,甘愿为此献身。 在海湾战争后,美国借制裁之名对伊拉克狂轰滥炸,给伊拉克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痛苦;在阿以争端中,它一直偏袒以色列,而在巴勒斯坦问题(如“暴力恐怖活动”)上,持双重标准。这一切严重伤害了阿拉伯人和世界其他穆斯林的民族感情。与当局不同,各国穆斯林在民族义愤、宗教感情的激励下,会十分珍惜宗教认同、“兄弟情谊”的价值,不仅在政治、经济、道义上支持伊拉克人民,而且会有“圣战者”投入抗美斗争。 1998年本·拉登建立“伊斯兰反犹太人和十字军国际阵线”时发布的“圣战檄文”,把美国在伊拉克的暴行作为它号召“圣战”的三点理由之一。此次“倒萨”战争将再次为“基地”组织宣扬“圣战”的必要与可行提供口实。今后美国仍将可能面临没完没了的恐怖袭击;伊拉克境内的激进的以至于极端的组织,以暴力恐怖报复入侵者也会显得“师出有名”。这也许是打着“反恐怖”旗号的布什政府始料不及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所长 历史文化遗产进不了防空洞 徐向群:救救炮火中的文化遗产 战争中无辜平民安危牵动我们的心,愿有更多坚固的防空洞,愿阿米利亚惨剧不再重演。但更令人挂念的是遍及全境的历史遗迹:巴士拉库尔纳的伊甸园遗址及园中那棵曲曲弯弯的亚当树、尼姆鲁特的亚述王宫殿和王陵、尼尼微桑纳谢里卜宫墙上的浮雕、巴格达郊外已摇摇欲坠的忒息丰拱门、萨马拉大清真寺奇特的螺旋塔等等。它们不能进防空洞,在密集的炮火中无遮无掩。那年,炸毁巴比扬大佛震惊世界,人们关心荒漠上这两尊大佛如同关心中国古长城、埃及金字塔,因为它们不只是某个国家和民族的财富,它们是全人类的财富,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两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 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史前时期可追溯到公元前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距今五千年,进入历史时期。这里曾有过强盛的帝国,英武的帝王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兴农耕、修水利、开商贸,经济发达,国家富庶。这里的居民最早知道烧制陶器,他们最早把一昼夜等分为12个“对时”,他们刻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可能是最古老的文字。两河流域有“城市文明之母”的称号,因为五千年前苏美尔人就有了自己的城市,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奴隶社会第一部完整的法典,巴比伦“空中花园”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公元7世纪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两河流域文化融合,出现一批反映伊斯兰文明的清真寺和建筑。巴格达成了传播阿拉伯文明的中心。 五千年文明史在这里留下了一万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一些遗迹遭到严重破坏,包括战后无人管理之时,发生的偷盗、哄抢破坏。人们有理由担心这次战争可能造成的破坏,特别担心那些重要遗迹:在它们附近有大化工厂、化学武器库、导弹发射场……这些肯定是飞机和导弹袭击的目标,再精确的导弹,再灵巧的炸弹恐怕也很难绕开这些遗迹,而不伤及它们。 救救战火中的历史文化遗产! 大兵,手下留情!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炮舰对外“共和”对内 王逸舟:美国走向“新帝国主义” 伊拉克与恐怖活动 美国方面表示,将通过对伊拉克战争对国际恐怖活动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毕竟美国人遭受的恐怖袭击至今还印在美国人心头。但也有观点认为,美国此举遭受的打击或许更大。 那么,战争将起到遏制对美国的国际恐怖活动的扩展还是反过来助长这种现象的萌生与蔓延?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知道。从目前情况看,可以肯定的是,以中西亚地区为主要分布地带的国际恐怖组织,正在重新集聚力量;美国人遭受新一轮恐怖袭击的可能性非常之大。不能确认的是,伊拉克问题与以本·拉登为首的国际恐怖主义网络之间,究竟存在哪些联系。 美国意欲何为? 撇开国内因素不谈,美国攻打伊拉克和推翻萨达姆政权,仅仅是为了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这种说法由于美国对以色列的双重标准而特别缺少说服力),或是为了推动阿拉伯世界的“西化进程”(所谓“西方民主自由”),或像某些美国权势人物声称的那样,是所谓“新中东路线图”的第一阶段,还是瞄准控制全球主要的石油资源和战略通道,甚或是防范亨廷顿所谓的“文明的冲突”? 即便上述所有因素均发生作用,孰重孰轻、孰先孰后? 新老帝国主义 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帝国主义”在国际社会中展示自己手脚的一种措施。 那么,什么是“新帝国主义”呢?是指强烈而蛮横的干涉主义,还是强大和自大的国家形象,或指托管、代管其他国家的国家政策,建立并且操纵国际体系的企图,以及划分势力范围的努力?这种“新帝国主义”与“老帝国主义”有何异同?它们均需要超群的实力和强硬的“炮舰政策”,有无领土野心是一种界限,国际环境特别是国际制度环境有大的区别,在意识形态的表现上是不同的。美国目前在伊拉克危机中的各种表现及其政策倾向,能否算成典型的“新帝国”及“新帝国主义政策”?能否简单地说“帝国”是一种对外政策,而“共和”属于对内安排? 美国人应当明白,全球力量不等于全球治理;如果缺乏合法性基础上的全球认可,至少是多数国家的道义认可与温和赞同,全球力量既不可能转化为全球秩序,也不能长久维系霸权本身。这方面,“新帝国”的追求者不妨回忆一下昔日“罗马帝国”和“不列颠帝国”的教训。新帝国主义将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说的都是干涉,但干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怎么开始的,是否经过授权?影响全球战略格局 美国在攻伊倒萨战争中显示出来的绝对军事优势,对于今后的国际冲突和战争格局有何深远影响?比如,类似于“零伤亡战争”、“非接触战争”等等概念及手段的出现,是否会改变未来战争的形式和左右大国新一轮军备竞赛的方向?这场战事与冷战结束以来有美国参与的几场主要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有何异同,它对核不扩散进程和全球裁军进程会产生什么负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 外滩记者许凯/记录整理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上帝让他灭亡必先让他疯狂 肖宪:美国将为傲慢付出代价 “9·11”事件发生后,许多美国人对中东地区普遍存在的反美情绪感到难以理解,他们曾在媒体上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如此恨我们?”这里所说的“他们”,并不仅仅指那些制造“9·11”事件的恐怖分子,而是泛指世界各地的阿拉伯人。确实,美国人早就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憎恨美国,讨厌美国。 今天,我们看到,在全世界反战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美国布什政府却不为所动,仍然我行我素,坚持发动战争,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正如许多人所分析的那样,美国打击伊拉克决不仅仅因为伊拉克是一个“邪恶轴心”国家,而是有着更深更广的战略目的,是为了控制中东、控制石油,进而称霸全球。然而,根本不把世界上如此众多的反战国家和人民放在眼里,不把联合国放在眼里,不把俄罗斯、中国等世界大国放在眼里,甚至也不把同为西方盟友的法、德等国放在眼里。 要说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仇视美国,我想这就是答案。 我一直认为,美利坚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他们热情洋溢,积极向上,充满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历史上的美国,也曾是一个内敛的国家,只想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愿过多卷入美洲之外的国际纷争。可是,今天的美国早已不再是这样的国家了。 有人说,国际社会也需要一个维持秩序的“警察”,没有这样一个“警察”,一些胆大妄为的国家就会出来兴风作浪,滋惹事端,搅得整个国际社会不得安宁。但问题是,如果这个国际“警察”本身就无法无天,随意施暴,想打谁就打谁,想罚谁就罚谁,我想,这样的“警察”还是不要为好。 前年在“9·11”事件中死去的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是无辜的平民。这数千个鲜活生命的逝去,固然是凶残的恐怖分子所为,但追根寻源,难道美国政府就没有责任吗?正是美国当局多年来到处插手,惹事生非,到处播撒仇恨的种子,而最后却使美国人民遭殃。 “上帝要他灭亡,必先让他疯狂”。美国布什政府如此迷信武力,我想美国也许会面临新的麻烦,甚至灾难。美国必将为其狂妄和傲慢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可悲的是,最终承担这一沉重代价的仍然还是无辜的美国百姓。 (作者系北广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挟“天子”未能令诸侯不战焉能屈人之兵刘洪潮:为何拖到现在才动手 美国在阿富汗得手后,心气日高。去年1月8日,鲍威尔向媒体宣称:反恐战争始于阿富汗,但绝不止于阿富汗,下一步反恐战争的目标第一个就是伊拉克。从那时起,美国天天嚷着要打击伊拉克,推倒萨达姆。可是打伊倒萨沸沸扬扬闹腾了一年多,直到现在才动手,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有两条:倒萨外交战屡屡受挫 美国将伊拉克确定为下一个反恐战争的目标以后,随即展开了密集的外交活动。切尼、拉姆斯菲尔德和鲍威尔等高官相继衔命出访世界各国,寻求倒萨的支持与合作。但令华盛顿扫兴的是,几乎所有往返国家没有一个表现出它所期待的热情,游说活动处处碰壁,华盛顿的大员们一个个无功而返。 美国只得转而求助联合国。去年9月底。美国拉着英国向安理会提出了一项要求“自动授权”的决议草案,即如果联合国查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意味着“自动授权”美英对伊动武。 美国把问题提到了联合国,但它没想到今日之联合国并非是美国之天下。它的决议草案遭到安理会多数成员国的反对。经过一个多月的讨价还价,安理会通过了1441号决议,决定先对伊实施武器核查,然后由安理会决定是否要对伊动武。这就是说,对伊开战的主导权操在安理会手中。美国忙了半天,最终也没拿到“自动授权”。 美国本想利用联合国为其倒萨服务,但不料其倒萨战车被联合国卡住。在安理会审议美英提案期间,美自然不能动手;美举手通过第1441号决议,当然就得受该决议的制约,因此在核查组的第三份报告出来之前,它更不能动手。可是到头来,核查组的三份报告都没有为美对伊动武提供有力证据。华盛顿失望了,醒悟了,后悔了,掐指一算,5个多月的时间白白过去了。诱萨流亡的策略迟迟未能奏效 美国人也通晓中国的《孙子兵法》,熟谙“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去年9月,美国开始实施“兵不血刃,让萨走人”的策略。9月18日,拉姆斯菲尔德首次放风说,如果萨达姆出国流亡,美国愿意放他一马。11月,布什传话给萨达姆:如果他带着全家老小流亡的话,美国就不打伊拉克。但萨达姆对此毫无反应。今年1月2日,布什加强了诱压力度;他一方面警告萨达姆不要执迷不悟,与他“算账的时间快了”;另一方面,他又表示:“我希望我们不必诉诸战争,我们愿意等到最后一刻。”过去,美国人多次扬言要以“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审判萨达姆。为了打消萨达姆的顾虑,拉姆斯菲尔德于1月19日向媒体表示:他“建议制订一些规则”,以便让萨达姆放心离开。拉氏讲完后,华盛顿方面天天盼着巴格达的反应。2月24日,萨达姆的正式反应来了:他死也不离开伊拉克,决不流亡!至此美国人死心了,5个月一无所获。 美国倒萨拖到现在才动手说明什么?说明美国虽然实力无比,但它并不拥有无限神通。 (作者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想第一时间得知美伊开战消息吗?马上订阅短信新闻冲浪!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