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中国的伊拉克老兵专访:如果需要,我会回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08日05:03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当我的家和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决不会退缩。”在宁求学的伊拉克留学生哈森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坚定地说。昨晚,在南京大学西苑1108室,一个曾参加过1991年海湾战争的伊拉克老兵向记者敞开心扉…… A“空气”让他来到石城 今年35岁的哈森,是南京大学大气系气象专业的一名在读博士生。据哈森介绍,1999年当他在选择出国留学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中国,因为他觉得中国和伊拉克一样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国的长城、兵马俑等文明古迹令人神往。 从自己的专业角度看,从小就喜好研究空气的他一直希望能到一个大气学研究力量强的高等学府深造。而南京大学的大气专业恰好符合他的要求。他说,当时在做出最后决定前,他还是有点疑虑,因为听亲朋好友讲,汉语很难学,搞不好,学习、交流、生活都会有问题。带着疑问,哈森还是与自己的专业指导老师杨修群教授通了一次电话,令他惊讶的是杨教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最终哈森下定决心来中国求学。“现在想起来,自己当时真傻,汉语并不像想像中那么可怕嘛!”哈森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他来中国不到半年就能上街买东西,还会跟小贩讨价还价呢! B“我家在首都巴格达” 谈及自己的家庭状况,健谈的哈森告诉记者,他今年35岁了,按中国的属相,他应该属猴,尽管老大不小了,但由于常年在外至今他仍单身一人。在来中国前,哈森是巴格达大学的一名教师,稳定的工作、宽松的教学气氛让他十分满足。现在虽然相隔万里,哈森仍然心系巴格达的老家。“家里还有母亲、一个姐姐、两个弟弟,姐姐是个牙医,已有4个孩子,大弟弟在做代理生意,小弟弟目前还在巴格达大学学生物专业。” C最爱中山陵和平鸽 来南京4年了,哈森已经和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周一至周五,他和众多大学生一样,宿舍、教室、图书馆是哈森固定不变的“三点一线”。双休日,哈森最爱去的地方是南京中山陵,为了证明这一点,他还向记者出示了一张中山陵风景区的优惠年票。梅花、绿树、空气……这些都让喜爱大自然的哈森乐此不疲。不过,哈森最喜爱的是中山陵音乐台的鸽子。哈森觉得音乐台的建筑风格称得上是精典的中西合璧式,同时又不失优雅的现代感。每逢周末,哈森就会到音乐台广场上去喂鸽子,洁白的鸽子飞来飞去让性格活泼的他很开心。最近一段时间,哈森去音乐台看鸽子的次数更多了,因为鸽子还有另一种含义,那就是和平。 哈森讲,他是一个幸运的人,他和周围同学相处十分融洽,大家就像一家人。导师就如同这个家庭的家长,而他和师兄弟们就好比家中的子女。不仅同学们经常会在生活上帮助他,就连普通市民都对他相当友好。有时他会骑着自行车去上海路菜场买菜,当发现忘带钱包时,商贩们总是笑着让他先把菜带走。对于南京的印象,哈森认为,除了这里的市民热情好客外,夏天的闷热让他这个呆惯了炎热干燥气候下的伊拉克人都很难适应,体态较胖的他一天要洗5次澡。 D曾经参加海湾战争 谈及战争时,哈森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多了几分忧虑。哈森向记者透露,1990年他大学毕业后入伍,刚好赶上了海湾战争。当时,他在离巴格达南部100公里的一个防空部队里服役。1991年,就在战争最激烈时期里的一天,哈森和他的战友在雷达屏幕上发现了两架美军战机来犯,经过商量他们决定集中精力对付后面的第二架飞机。经过一番斗智斗勇,他们的导弹击中了美军战机,就在他们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中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第三架美军战机接踵而至,并立即对哈森所在的防空部队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一阵狂轰烂炸之后,哈森所在的防空部队彻底瘫痪,完全丧失了还击能力,500人的部队只有哈森和他的一个战友还活着。哈森只受了轻伤,而另一位幸存战友则失去了双腿。令哈森难以忘怀的是,当醒来之时,自己的手臂上竟落着一颗被美军炸得血肉模糊的战友的人头。自从那次战役以后,哈森终于明白了战争与死神之间的真正含义。 从死亡阴影中爬出来的他对死已经看轻了,已不像以往那样恐惧。谈到动情时,哈森捋起了衣袖和裤管,在他的胳膊、小腿上面布满了凹坑,而额头上方也有两寸长的印迹。他说,这就是当时四溅的流弹给他的“战争礼物”。虽然只是小小的印迹,但战争却给哈森的心灵带来了难以忘怀的记忆。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哈森对现在的生活备感珍惜和满足。据了解,哈森在服完3年兵役后于1993年退伍,此后又在巴格达大学攻读气象学硕士并在大学任教。 E“如果需要,我会回去” 现在,哈森每两周与家人通一次电话。母亲最近写信告诉哈森,家里一切都照常,小弟弟期末考试刚结束,成绩又提高了。伊拉克政府刚刚宣布,现有存粮足够提供每个家庭5个月的粮食。对于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战争,哈森无奈地耸了耸肩。 他说,他每天都通过电视、报纸等各种渠道了解国际局势,复杂的局势让他很难预料。从一名参加过战争的老兵来看,战争对两方人民都没有好处。哈森告诉记者,其实他有意接母亲到中国来住一段时间,但母亲每次通话总是要他做好回国的准备,一旦家里或是国家需要就立即动身。从这点看,他实在难以将自己的本意告诉母亲。“当我的家和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决不会退缩。”哈森握着拳头坚定地表示。哈森认为,作为一名伊拉克人,他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国效力。谈及战争对伊拉克的经济影响时,哈森给记者写了一个伊拉克货币与美元兑换表。在1980年,1个伊拉克第纳尔可以兑换3美元,而现在2000个第纳尔才可兑换1美元。他的大学老师在英国留学时,政府每月补贴相当于500美元,而对于哈森的留学政府补贴则为零。“我正在做毕业论文,估计明年初回国,继续在巴格达大学教书。” F南京有好几位同胞 哈森告诉记者,自己在南京除了众多中国朋友外,还有几位伊拉克同胞,他们和自己一样都在南京的高校求学。哈森有一个老乡叫范达,和他在南大同一个专业读书,范达和他的妻子与3个孩子在中国一起生活。 此外,河海大学的在读博士生海利跟哈森也是伊拉克同胞,哈森和海利都是独自生活。哈森的另一位同胞在东南大学读书,那位同胞与范达情况类似,都是跟妻子、孩子一同在中国生活。 在南京的伊拉克人不多,但他们仍然保持着紧密联系,周末去南京三山街上的一个清真寺,是居住在南京的伊拉克人的共同习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哈森和他的伊拉克同胞与众多美、英留学生相处融洽。在哈森的宿舍,他还给记者打开了他的电子邮箱,给记者看一个叫安比(abby)的美国朋友写给他的邮件,邮件上写道:“我希望你一切都好,现在我每天都在祈祷,战争不要发生。”哈森称,战争是国家政府的事,跟普通民众无关,所以他不恨美国人民,很多美国人也爱好和平。在哈森的影集中,有不少是他和美国朋友的餐桌留影。 在采访结束后,哈森向记者展示了他从南京的清真寺求来的古兰经刺绣和铜牌。上面的大意是:真主保佑平安!本报记者王琦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