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半年遭袭3次 美国驻科大使出门要带5个保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07日10:15 环球时报 | ||
本报驻科威特特约记者王凤翥 无疑,科威特是美国的铁杆儿盟友,因为是美国替它赶走了伊拉克侵略者。矗立在科威特城市中心的最高建筑“解放纪念塔”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这一点。 从海湾战争至今,在十余年的时间里,美科关系越来越深。科威特的大批石油、石化 对科威特来说,美国的新闻永远是科电视和报纸的最大新闻,而华尔街股市的起伏更牵动着科威特人的神经,因为科威特政府和私人资本的60%以上投资在美国。在炎热的夏季,大多数科威特人选择去美国度假,而且很多家庭都把孩子送到美国去接受教育。 从表面上看,科威特人将美国人视为“大恩人”,美国人在此如鱼得水。然而,最近几个月来,接二连三袭击美国人的事件,震惊了科威特朝野。2002年10月9日,两名科威特青年在科北部美军多哈营地伏击美国军人,造成一死一伤,两名袭击者也被当场打死。不久后,一名科威特警察在街头拦住了一辆美军吉普车,说要查验身份,突然拔枪射击,然后驾车而逃。2003年1月21日,一名46岁的美军计算机工程师在通往美军多哈营地的公路上被人射杀。 美国驻科使馆、军营如临大敌,警戒升级。美国使馆向驻科美国人发出通知,要求尽量减少外出,少去公众场合,提高防范意识,保护自身安全。 袭击给很多美国人的精神蒙上了阴影。由于生意上的需要,他们不得不走出办公室。既要赚钱,又要保命,于是一些美国人穿上了阿拉伯长袍,戴上阿拉伯头巾。一次,一位穿着长袍、戴着头巾的“科威特人”来到我的办公室。我称赞他英语非常地道,他摘下头巾说他是美国人,不得已才穿上长袍的。他苦笑着说,为什么被他们解放了的科威特人恩将仇报,突然将枪口对准了他们的“救星”? 普通的美国人小心翼翼,美国的重要人物更是备加小心。袭击事件发生前,美国驻科威特大使外出一般只带两个保镖;袭击事件发生后,他的保镖已增加到5个,而且外出都来去匆匆,在一个地方停留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去年10月9日发生第一次枪击的当晚,我应邀去美国大使官邸参加了一个招待会。以前,我们参加美国使馆的招待会,凭车牌可直接开进美国使馆内,此次却如临大敌,美国使馆人员一个个核对请柬,同时还得检查车辆;下了车后,还要过一道安检,然后才能入内。 由于特定的环境,科威特政府始终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对美国有求必应,绝不说“不”字。为了维护科美关系,科威特对有碍于双方关系的新闻报道进行管制。第一次枪击事件刚发生,科国内舆论对此事的态度并不统一,有人称两名袭击美军的科威特青年为英雄,其中一位科威特青年的母亲在媒体采访时说她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自豪,遗体安葬仪式也举行得轰轰烈烈,悼词中甚至称他们为“烈士”。但很快,舆论统一起来,科报纸电台纷纷发表文章抨击某些宣传报道是在煽动不稳定情绪,指责一些人忘恩负义,与“基地”分子狼狈为奸,向科威特的“保护神”开枪。科内政部也开始了大搜捕,一批穆斯林激进青年锒铛入狱。 科威特民众的情绪则是复杂的。有一些科威特人由于在伊拉克入侵时财产被洗劫一空,房屋被毁,本人曾被俘,对萨达姆恨之入骨。至今仍有308名科威特人在伊拉克入侵时下落不明,其中有不少是妇女。伊科双方对此各执一词:伊拉克死不承认有战俘存在,科威特人却称这些人还关押在伊拉克的秘密监狱。战俘问题成为科伊关系中最棘手的问题,每到自由纪念日,科威特人一手挥舞国旗庆祝解放,一手高举黄色战俘旗,提醒人们勿忘此恨。这些人的家属朋友,对美国当年的解放感恩不尽,坚决支持美国对伊动武,为他们报仇雪恨。另一部分人则对美国的霸权主义非常反感,他们认为,是美国人在到处制造事端,搅得世界不得安宁,美国之所以屡屡在中东寻找借口,是因为对这里的石油感兴趣。他们担心继伊拉克之后,伊朗、沙特和其它一些产油国都会相继成为美国打击控制的目标。《环球时报》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