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均益接受专访:能在伊拉克坚守多久就守多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05日15:07 《北京青年》周刊 | ||
经过相当艰苦的争取工作,在只有一部海事卫星电话与国内联络的情况下,央视著名记者水均益日前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 率领5人报道组在伊拉克前线采访的水均益异常忙碌,随着战争的硝烟越来越逼近,战地记者的职责注定了他们将追逐炮火,从而成为距离危险最近的人。但水均益甚至还无暇顾及这种危险,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提前离开巴格达,那将会成为他一 在伊拉克坚守,能多久就多久 《北京青年》周刊:依目前的情况来看,你觉得你们在伊拉克有危险吗?你们打算在伊拉克坚守多久? 水均益:现在看来,还没有觉得有危险。我们打算在伊拉克坚守,能有多久就多久。作为一名记者,我当然希望能成为整个事件发展的见证人和报道者,能为观众带来足够多的第一现场报道。除非客观条件不允许了,比如伊拉克把全部记者都驱逐出境,我们整个报道组才考虑撤退。 《北京青年》周刊一旦战争爆发,伊拉克有没有可能会关闭边境或者把外国人都控制起来,你分析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想到这一点你会不会害怕? 水均益: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是我们不担心,因为在一切关于伊拉克的报道中,我们都坚持了客观真实公正的立场,我们并没有做什么倾向性特别明显的报道,而我国在伊拉克问题上,也一贯坚持了公正的态度,和伊拉克的关系可以说是还比较好的。我们不害怕,因为害怕也没有用。我们只想坚持把自己该做的报道做好。 《北京青年》周刊据说又有一批中国记者打算赴海湾报道,而且他们已接受了防生化训练,你们在去之前是否接受了这方面的训练? 水均益:因为出发的特别急,我们并没有接受这方面的训练。 《北京青年》周刊从技术角度分析,您预测战争最有可能在什么时间段爆发?一旦爆发,你们将怎样继续你们的报道,比如会不会撤到科威特或约旦境内? 水均益:我曾经和一位阿拉伯朋友聊天,这位阿拉伯朋友告诉我,在阿拉伯语中有一句形容政治的话,就是像深深的海洋,你见不到底,事态最后会如何发展,现在还需要进一步地观察。战争会不会爆发,什么时候能爆发,这谁也没有把握预测。至于我们,我们已经制定好了计划,要坚持留到最后一刻,除非有什么不可抗拒的力量强迫我们离开这里。我们已经储备了蜡烛、食品、汽油等必需品,并做好应付紧急情况的准备。但一旦开战,我们的退路其实也不多了,因为离开巴格达的途径很少:一种是通过航线到达约旦首都安曼,一种是通过1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到安曼。开战后,也许两个途径都会被切断。 最大的困难是吃饭 《北京青年》周刊:在巴格达采访的时候,作为中国记者你们会受到哪些限制?你们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水均益:伊拉克官方管理外国记者还是比较严格的,有一套他们运作了很多年、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说我们在新闻中心采访,要事先递交电视制作计划申请许可。外出甭说远了,哪怕只有五分钟的路,只要是离开新闻中心,离开我们住的饭店,都要提前申请,而且要有伊拉克新闻部给我们提供陪同人员。我们在大街上拍一个镜头也好,采访一个老百姓也好,身边一定要站着这位陪同。伊拉克官方也强调,一个是为了保证记者的安全,另一个也是为了规范采访、报道,不要出现不必要的麻烦。这可以理解,伊拉克毕竟现在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下,而且这么多年来,它基本上是一个战争的状态,或者是准战争的状态,它采取这样的行动,也不是说完全没有道理,当然对我们记者来讲,就有一些麻烦,有些东西要提前申请,要有一些手续。总的来讲,伊拉克给我们在新闻中心提供的服务,起码是能够保证我们基本的工作。 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吃饭问题,当地的伙食不是大鱼大肉,就是干巴巴的大饼,偶尔吃一顿还挺香的,天天吃真是受不了。没办法,到了吃饭的时候,只能由当地司机带着,辗转于巴格达的大小餐馆。对我们来说,改善伙食的时候就是吃从中国带来的“战略储备”——方便面了,大家都觉得,吃来吃去,还是方便面比较合中国人的口味。 《北京青年》周刊:你曾经在《前沿故事》里“遥望战争”中提到不希望只在CNN里看到24小时的现场直播,你希望亲临现场,如今你亲临现场了,是否可以告诉我们,你和别的工作人员一天的日程安排? 水均益:我们每天7点左右起床,然后就开始一天的忙碌了,大概要到晚上12点左右才能休息。休息时间还是能保障的,但是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这一整天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所以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往往都特别疲劳。头一天就得安排采访计划,向伊拉克新闻部报批,拿到许可之后,我们一大早就得出去采访拍摄,回来之后还得写稿编辑,最后还得到欧广联排队定时间向国内传送图像资料。当然,为了每天东方时空《直通巴格达》的播出,我基本上每天北京时间晚上8点、巴格达时间下午3点都要和白岩松连线,进行当前局势最新情况的报道。这之后,我们还要和后方联系,制定第二天的采访计划。由于每天要给《新闻联播》、《东方时空》、《晚间新闻报道》和《焦点访谈》等多个栏目报道新闻,我们可以说是超负荷在运转。 《北京青年》周刊:请问你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情况如何?主要通过什么渠道获取信息? 水均益:消息来源比较渠道比较多,也很及时准确。象我在巴格达,就可以从当地的伊拉克媒体上了解事件的最新进展,而伊拉克新闻部门也是一个消息来源渠道。当然,进驻巴格达新闻中心的各媒体互相之间也是有交流的。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我们北京的后方报道组,每天有专人负责,从国内外的网上、报刊、通讯社了解最新局势的发展,并把这些资料汇整,然后给我们前线传过来。 《北京青年》周刊:我国的外交人员目前的工作状况如何?你们之间是否经常联络? 水均益:我在23号这一天专访了我国驻伊拉克大使张维秋。巴格达大使馆的生活非常艰苦乏味。现在天气越来越热,白天晚上温差很大,食物用品非常有限,由于是特殊时期,很多馆员都已经撤走了,仅剩的馆员也不能随意出去行动,但是大家始终情绪饱满,乐观向上。张维秋大使用自己写的一副对联勉励自己和全馆人员:“碧血丹心笑傲刀山火海无怨无悔,高山景行冷对荣辱得失有始有终”,横批“舍我其谁”。我看了张大使那种困境中“我自岿然不动”的精神上,非常感动。 只能使用其中一部海事卫星电话 《北京青年》周刊:据说在一次联合国的新闻发布会上,您在近200名记者中被排在第二个提问,并且问了“核查何时结束”这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而您事前做了巴拉迪代言人的工作,进行了一些“沟通”。请问您做了什么样的沟通? 水均益:你说的是2月9日联合国武器核查官员布里克斯跟巴拉迪在离开巴格达之前举行新闻发布会的日子,我们当然都想得到这个采访机会。当时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在巴格达的总部设在运河饭店,光为能够进到这里参加记者招待会,我就费劲了周折,排了快一个小时的队,后来终于抢了一个有利拍摄的地形。当时一看到有那么多记者,我就想,到时候要想得到提问的机会看来比较渺茫,必须做点什么得到这个机会。所以在记者招待会开始之前,我就主动地找到了巴拉迪的一个助手,特地向他申明自己是来自中国的记者,希望他等一会儿在记者招待会上能够给中国记者一个提问的机会。后来他实现了我的这个愿望,第二个就给了我发问的机会。我非常高兴。 《北京青年》周刊:现在在伊拉克到底有多少外国记者?你和他们之间特别是美国记者之间会有一些交流吗?他们对这场战争的性质是如何看的? 水均益:现在在巴格达大约有世界各国的记者将近200人,除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世界级通讯社外,不少国家的地方电台、电视台和报刊也派来了记者。这其中包括CNN、ABC、CBS、欧广联、BBC、NHK、富士、德国电视一台、路透社等。伊拉克给外国记者的签证一般只是10天,所以在新闻中心里,隔几天就会换一批新面孔。我觉得,大多数在巴格达的记者都比较本分,他们也不愿意过多地招惹伊拉克当局,同时在自己的日常采访中也尽可能地守规矩,尽可能地不让伊拉克官方觉得自己是麻烦制造者,以免引火烧身。对于绝大多数记者来讲,能够站在巴格达,进行伊拉克局势的现场报道,是非常非常珍贵的一个机会,没有人会因为一些不值得的、或者是一些小事情把这个宝贵的采访报道机会葬送掉。针对伊拉克的形势,世界各个国家媒体的记者经常会聚在一起就局势发展进行交流,在新闻中心的走廊里,经常会有一小撮人说话,但是大家的看法也不是一致的,比如局势会如何变化,或者战事什么时候会来,很多记者甚至开玩笑,打20美元的赌,赌战争到底会不会爆发。 《北京青年》周刊:听说你们在过关的时候被没收了三部电话,为什么?当地人对中国记者的态度如何?是否友好? 水均益:大多数媒体记者用的通讯手段都是海事卫星电话,我们一共带了三部,现在只能使用其中一部。因为伊拉克当局规定一个新闻单位只能使用一台海事卫星电话,不管你带多少台,其他的都要锁起来封掉。 当地伊拉克老百姓对中国还是比较友好的,一说中国,大家都知道,这里有很多中国货,甚至提到电影《英雄》,这里都有人知道。其次一说中国,有些事情很好办,比如说有的时候我们想把汽车停在马路边上,他们不让,我们用阿拉伯语说我们是中国人,他们就会给我们小小的方便,感觉很不错。 伊拉克:无奈状态下的平静 《北京青年》周刊:伊拉克老百姓真的是像他们自己宣传的那样忠诚于萨达姆吗?90年代初美国人就对伊拉克进行过军事打击,当战争再次将要席卷他们的领土时,老百姓是怎么看待美国士兵和这场战争的?是仇恨还是无奈? 水均益:在巴格达的最大体会是萨达姆总统无处不在。巴格达大街上“萨达姆万岁!”的口号随处可见;电视节目中随时播报总统的最新指示,电视台播放完《古兰经》经文后的祈祷词也出自萨达姆之口;报纸上天天都有最高领袖的语录和赞扬总统的诗篇;在广场、政府办公室甚至普通人家中,萨达姆的画像、雕像是不可缺少的。伊拉克受国际制裁十多年了,人民生活极为困难,但绝大多数人仍然认为,萨达姆是不可替代的民族英雄。伊拉克的老百姓对战争已经习惯,我感觉这是一种无奈状态下的平静,或者泰然处之。 《北京青年》周刊:据说伊拉克市民都在家里贮藏了食品和水等物资,他们真的不恐惧即将到来的战争吗?还是他们觉得战争也许可以避免? 水均益:在和巴格达市民的接触中,我们发现,这里的百姓不是不恐惧战争,而是伊拉克就象风暴中心一样,在外面感觉到暴风雨马上就要来的感觉,但实际上在当地,在风暴的中心地带,一切还是照旧,总的给人感觉还是比较平静的。现在各国都发起了反战示威游行,也有很多国际组织的自愿者来到巴格达当“人体盾牌”,但是从老百姓的感觉来讲,老百姓并没有拿这个事情当一件特别重大的事情,但平安无事的感觉似乎也还没有。我们观察老百姓心里还是绷着战争这么一根神经的,觉得这件事情还不到结束的时候。 《北京青年》周刊:目前的伊拉克状况和你来之前的设想是一样的吗?治安如何? 水均益:可以说和我们设想的差不多。伊拉克的老百姓,包括我98年来问他们“你们怎么看打仗”,绝大多数人都是口径一致,都说我们已经习惯了,我们不怕,我们不会担心怎么着,而且我们从海湾战争到现在,制裁也好,时不常的美英的轰炸也好,或者是危机,包括象沙漠之狐这样的行动,都习惯了,我们也没办法。我感觉这是一种无奈状态下的平静,或者泰然处之。现在给我的感觉依然如此。当然,咱们无法钻到他们心里,看到他们真正想的是什么,当然也能够看出来有一种不安,有一种担心,如果你在大街上采访的话,大家可能都是这样的说法,但是如果是有时候私底下跟当地的老百姓聊天,稍微从侧面打听一下,感觉他们的心态,还是有紧张的成分,而且还是有包括自己家人感觉到不安的忧虑。 巴格达的治安还可以,我们在大街上平时也看不到多少警察。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即将到来的战争的影响,市区的饭店咖啡馆影剧院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运转正常,政府部门每天早晨8点上班,下午2点下班,上下班高峰期主要路口还经常出现塞车;到了晚上,主要商业大街灯火通明;周末或节假日里,博物馆、游乐园和公共娱乐场所到处是参观游玩的大人和小孩。 期待战争不要发生 《北京青年》周刊:美国一直宣传伊拉克有生化武器、导弹之类的东西,如果这次战争运用了生化武器,您和别的记者人员是否有相关的保护措施? 水均益:来到巴格达以后,我们也相应地进行了一些准备措施,我们每个人都备有防弹背心、钢盔、防毒面具,以及国内带来的急救包、压缩饼干,每个人都有,包括睡袋,我们都是一应俱全,各种设备、装备都是比较全的。这些东西都放在手边,以便在关键时候能发挥作用。在采访中,我们在欧广联的一个工作帐篷里发现一个鸟笼,里边有两只鸟,据说,当遭到生化武器进攻时,鸟类的反应比人类灵敏,当然我们希望,无论是鸟类还是人类,都不要遭受这样的测验。INSHALIAH(愿真主保佑)”。 《北京青年》周刊:在过去十几年来,你先后在黎巴嫩、波黑、伊拉克进行过战地采访,这次你又率队再赴巴格达,你是怎么看待战争的? 水均益:采访了这么多次战争,我对战争的感受非常强烈。每次战争,带给人类的都是深重的灾难,在现代社会,维护世界和平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们都期待战争不要发生。 《北京青年》周刊:您是否打算回国后再写一本《前沿故事》?这段时间对您来说发生的最值得记忆和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什么? 水均益:再写一本书的计划暂时没有。因为我觉得写书是得沉淀积累一段时间才行的。这段时间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刚踏上巴格达的土地的那一刻,我非常激动。因为作为一个记者,能够再次站到世界风暴的中心——巴格达,为中国观众带来一线的伊拉克局势现场报道,是非常非常珍贵的一个机会。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记者们因为伊拉克政府的原因,不得不在某个时刻离开巴格达。如果不得不提前撤离的话,那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12年前,我当时在新华社中东分社,离海湾战争很近,但没有能亲身到战地采访,我不希望这种遗憾再次发生。采访/王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