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与联合国交手12年 核查人员换了好几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03日09:54 环球时报 | ||
●本报驻联合国特约记者肖岩 从1991年春抵达巴格达开展工作至今,联合国对伊核查共进行了12年。其间,美国总统三易其人,联合国秘书长从德奎利亚尔、加利换成了安南,联合国对伊决议出台了60多项,核查负责人也走马灯似地换了几茬,但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还是不那么让人放心,萨达姆还是对美国怒目以对。不过这一次,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看来将很快退出历史舞台 缘起海湾战争 当年由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才有安理会660号、678号等一系列决议的出台,美国很快组织起50多万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发起“沙漠风暴”行动,仅44天就让伊拉克俯首。 为彻底销毁伊拉克包括生物、化学、核武器和中远程导弹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联合国安理会于1991年4月3日通过了第687号决议,规定伊拉克必须无条件接受在国际监督下销毁所有的生化武器以及射程超过150公里的弹道导弹,今后不准拥有或研制核武器以及生产核武器所需材料,将其现有的核装置完全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之下。为此联合国成立了一个负责销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特别委员会(UNSCOM,简称“特委会”)。根据安理会有关决议,只有当特委会对伊武器核查完成,并在递交安理会的报告中明确表示伊拉克完全、彻底地销毁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后,联合国对伊经济制裁和禁运措施才会取消。 当月,由瑞典人埃克乌斯担任主席的特委会和由布利克斯担任总干事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进入巴格达开始核查工作。从此时至1998年11月核查人员撤离伊拉克,特委会对伊核查共进行了7年多时间。 整个核查就是一场较量 从核查人员迈入巴格达的那一刻起,他们便发现整个核查就是一场较量。从核查结果来看,萨达姆为了保存将来再度争雄中东的“威慑力量”,与核查人员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一方面提供配合,认可并销毁了大量的生、化、核原料和设备以及导弹,希望核查早日结束,对伊经济制裁早日取消;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隐藏一些武器及原料,并为核查人员设置障碍,企图让核查尽早收场。 1991年9月21日,刚开始核查不久的核查人员在巴格达一栋大厦里发现大量有关伊核武器计划的机密文件。当核查人员带着文件准备离开时,曾声称会“完全合作”的伊方官员强行没收了部分文件,伊军方则出动武装士兵将拒绝交出文件的核查人员拦在一处停车场。这场对 峙持续了4天。直到此后安理会通过主席声明,宣布如果伊拒绝合作的话,安理会成员国将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后,伊拉克才解除了对核查人员的围困。 尽管如此,截至1995年初的几年时间里,核查一直进行得比较顺利,取得的成果也不少。特委会第一任主席埃克乌斯后来表示,到1994年,经过3年核查,联合国工作人员已经控制住了伊拉克的核及导弹计划,但对萨达姆的生化武器计划仍然一无所获。 从1992年5月开始,伊拉克按联合国要求向安理会递交武器报告,到1998年11月特委会核查中止时,共递交了约10份报告,每份报告的结论都是“充分、完全、彻底地公布并销毁了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这些报告无一得到安理会的通过。 1995年初,生化武器核查取得了突破。当年2月,联合国生物专家在巴格达市郊的阿尔·哈克姆一家工厂内发现了大量名叫“生长酶”的桶装粉末,这种生物制剂可以被用来制造蛋白质,但也可以用于生物武器的制造。参加了这次核查的里蒙德·齐林卡斯博士说,如果用于制造蛋白质,整个伊拉克每年只需要最多1吨的生长酶,而当时伊拉克一次就进口了34吨生长酶。核查人员最后得出结论,这家工厂很可能在从事大规模的炭疽病毒生产。 特委会主席埃克乌斯要求伊拉克给出解释。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像你们欧洲人。你们总要有个计划,确定目的之后进行生产。我们阿拉伯国家是先造出某样东西,然后再考虑用它来干什么。” 当年8月,萨达姆的女婿侯赛因·卡迈勒·哈桑叛逃出境,在约旦向联合国核查人员证实了有关阿尔·哈克姆工厂状况的所有证据,另外还提供了伊拉克生化、核武器以及导弹的新情报,而联合国此前曾以为这些项目早已被销毁。在证据面前,伊拉克终于承认制造了超过8000升的炭疽孢子和1.9万升的肉毒杆菌毒素,但声称未将其加载到任何弹头上。 特委会与伊方公开冲突不断 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特委会与伊方公开冲突不断,伊方多次公开拒绝联合国核查人员进入一些场所。安理会从1996年开始多次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决议。1997年6月,埃克乌斯宣布辞职。据称持亲美立场的澳大利亚人巴特勒于当年7月走马上任,接任特委会主席一职。 如果说埃克乌斯在任期间尚能与伊方正常相处,使核查得以正常进行的话,巴特勒上任之后,特委会与伊拉克的紧张关系则不断加剧,最终导致巴特勒拂袖而去,核查不得不告停止。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伊方认为巴特勒只知道挑刺,根本不想让伊方通过核查这一关,二是伊方认为巴特勒领导下的特委会成了美、英间谍的工具,对伊“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995年4月,特委会主席埃克乌斯在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对伊武器核查和销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伊拉克已不再拥有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到1996年末,伊政府认为,核查工作基本已经可以宣告结束,联合国对伊制裁取消在望了。 然而,1997年10月中旬,巴特勒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一份报告,不仅未提海湾战争后伊在执行安理会决议方面所做的努力,反而指责伊在销毁生化及核武器方面仍有隐瞒,且多次阻挠武器核查小组的正常工作,甚至威胁小组工作人员的安全。 此后,在美、英的敦促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134号决议,要求伊拉克严格遵守联合国各项决议,尽快交出所有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最后的、完整的”资料,否则将对伊实施新的制裁。这项决议犹如当头一棒,沉重打击了曾满怀希望的伊拉克。伊拉克指责这项决议是在美国施压下作出的,伊拉克拒绝接受这项决议,并采取对抗核查的措施。 新一轮核查会不会结束 尽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1998年初亲赴伊拉克斡旋并达成了谅解,但伊拉克与巴特勒领导下的特委会的冲突仍持续升级。1998年8月,伊拉克宣布中断与联合国核查人员的合作,除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继续执行监测任务外,其他武器核查工作全部停止。在此情况下,巴特勒于11月中旬命令所有核查人员及其他人道主义救援人员共300多人撤离巴格达。12月17日,美、英发动了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对伊空袭行动,理由是伊拉克阻挠核查,藏匿可疑资料,刁难核查人员,公然违反了联合国决议。12月19日,伊拉克宣布联合国特委会从此不得返回伊拉克。 据统计,在1991年至1998年年底,联合国共有200多个武器核查小组对伊拉克2500多个地点进行了400多次调查。销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4万多件化学军需品、近50万升化学制剂、180万升用于制造这些化学制剂的化学品和包括弹道导弹弹头在内的7种运载系统。专家估计,长达7年的武器核查行动解除了伊拉克95%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此外,安理会于1999年12月通过第1284号决议,决定建立联合国监测、核查和视察委员会(监核会),继续联合国特委会的核查使命。2000年1月,曾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并参加过对伊武器核查的瑞典人布利克斯被任命为监核会主席。2002年11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441号决议,提出加强武器核查的各项规定。11月18日,布利克斯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重返巴格达,新一轮对伊核查开始了。新一轮核查会不会结束,就得看各大国在安理会上较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