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沙龙组阁后的以色列新政府走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02日17:30 新华网 | ||
新华网耶路撒冷3月2日电 以色列新政府走 新华社记者明大军 以压倒多数赢得1月28日以色列大选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于2月28日宣誓就职总理,组成第30届政府。中东问题观察家们认为,从组阁情况来看,沙龙实现了对新政府的实际控制,巩固了其主导地位。 沙龙在组阁期限还有23天就突然放弃与左翼工党的联合组阁谈判,组建了一个由右翼利库德集团,中间党派革新党和极右翼的联盟党和全国宗教党组成的右翼政府,这说明沙龙将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继续采取强硬的立场。 革新党作为以色列政坛上一支新兴力量,其主要支持者为年轻人和新移民,他们在政治立场问题上讲究实际,十分灵活,他们不会像工党那样轻易放弃已经到手的权力;而宗教党派在政治主张上,与利库德集团较为接近,他们曾是沙龙当选总理的重要支持者。虽然沙龙将23个部长席位中的9个分给了其他3个党派,但利库德集团掌握了外交、国防、财政等几个政府核心部门的领导权。虽然中间偏左的革新党与极右翼的两个宗教党之间政见不同,但利库德正好可以利用它们的分歧,平衡两派之间的权力,在政府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沙龙看来,这样一个右翼政府比一个由利库德、工党与其他党派组成的广泛联合政府要更加稳固。 沙龙在组阁过程中做出的另一个惊人举措就是逼迫其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内塔尼亚胡交出外长和副总理的职务,而将这一要职交给了沙龙的党内亲信、前财政部长沙洛姆。内塔尼亚胡在以色列政坛上是著名的“超级鹰派”。他拒绝接受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的中东和平进程“路线图”,反对巴勒斯坦建国,公开主张驱逐阿拉法特。而且在内塔尼亚胡1996年至1999年担任总理期间,以色列与美国的关系出现了紧张。为了维持与美国的关系,为了在面对美国和国际社会要求以巴举行和谈压力时给政府留出更多回旋余地,沙龙决定解除内塔尼亚胡的外长职务。沙龙此举同时也避免了内塔尼亚胡在政府内另立山头,使沙龙失去对外交事务的控制权。 与上届政府相比,沙龙在新政府中已摆脱了工党牵制,也摆脱了与内塔尼亚胡争夺利库德集团领导权的顾虑。在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和工业与贸易部长兼代理总理等重要位置上,沙龙均安排了自己的亲信。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在大权在握的情况下,沙龙政府的政策将表现出沙龙本人的个性:即在以巴问题上继续坚持强硬立场,在拒绝与巴方进行任何实质性谈判的同时,继续打击巴勒斯坦方面的反抗能力,削弱其在未来谈判中讨价还价的筹码;在保证以色列利益不受侵害的情况下,努力保持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继续与美国等国际社会的压力进行周旋。 在28日的就职演说中,沙龙明确提出了其新的执政纲领,即继续加强定居点建设;不断扩大耶路撒冷城区;将更换巴勒斯坦领导层、彻底改革巴民族权力机构作为开始和谈的条件;要求巴勒斯坦方面放弃难民回归权,保证耶路撒冷作为以色列首都的完整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沙龙的施政纲领中并没有要求政府成员支持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的巴勒斯坦建国的解决方案。他说,布什的这一方案在联合政府内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只能作为未来和平协议中的一部分提交内阁投票通过。虽然沙龙曾多次表示同意巴勒斯坦建国,但提出了一系列巴勒斯坦人不可能接受的条件,同时在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上也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步骤,这不能不让人对沙龙在支持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上态度的诚意表示怀疑。 在谈到对以色列新内阁的看法时,巴勒斯坦内阁部长沙阿斯说;“这是一个右翼政府,我不认为它会进行任何和平谈判。现在是继续和平进程的时候,但我并不认为它会愿意这么做。”(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