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观察团夹在美伊之间 随时准备撤退(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8日10:06 环球时报 | ||
来自英国的史蒂夫少校(中)向本报记者作讲解。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本报赴海湾特派记者胡锡进 宋念申 2月24日,我们首次应联合国方面邀请,进入科伊边境非军事区采访。在科威特奔波了十多天,我们终于站在了美军与伊拉克直接对峙的边境线上。 科伊边境:科威特人跑光了,伊拉克人还在正常生活 这天早上我们7点半出发,从科威特城沿滨海路北上。这正是我们几天前走过的路,但那次是自己硬闯,这次却有了明确的目标。大约一个半小时,我们来到科威特警察设立的第十一号边防检查站。伊拉克的国土清晰地出现在地平线上,一道细细的海湾伸进陆地,尽头耸立着一片高大的起重设备,那就是伊拉克的乌姆盖斯尔港,远远地还可以看见几个油井的火炬和浓烟。 这是我们十天采访中最接近伊拉克的一次,第一印象是,它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惊慌,伊拉克人在最危急的关头仍保持着自己的生活节奏。 一位包着头巾的印度籍联合国官员出来迎接我们,他叫达尔吉特·巴戈,是维和部队新闻发言人。他将我们与其他几名外国记者一起送进非军事区。我们所处的位置在科伊陆地边界的最东端,这里有一片被叫作考尔军营的白色营地,紧靠着联合国科伊观察团总部。但由于总部在伊拉克境内,我们过不去,就在这一侧的军营里对发言人和另一位奥地利籍的加拉维克斯少校进行采访。加拉维克斯少校带着我们上了汽车,紧贴边界向西开去。这样我们有机会更仔细观察这条多事的边界。 边界紧贴正中线位置有一堵3米高的沙土墙,据说墙的另一侧有一条5米宽、5米深的壕沟,但我们看不到它。土墙和壕沟都是为了阻止车辆和行人越过边界的。我们行驶的道路很窄,不到5米宽,中间连白线都没画,联合国观察团管它叫“月亮路”。观察员执行巡逻任务,主要是开车在这条路行上走。一路上地势平坦,视野非常开阔,往科威特的方向看,5公里宽的沙漠上只长着一些草,还有一些油井,但都封了井口,周围围了铁丝网。据说这些油井都是不久前刚刚停产的。从“月亮路”向南两公里,也就是非军事区的中间,有一道约两米高的电网,据说通着高压电,越境者触之必死无疑。 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把眼睛都盯着伊拉克一侧,虽有土墙遮眼,但越过它可以清晰地看到对面的井架、烟囱和一些建筑的屋顶,这些普普通通的东西已经足以引起我们的无限联想。我们很想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过去看看,但陪同的观察员说这不可能。据他们说,科威特这边的人都跑光了,油井封了,而伊拉克那边很平静,一切看上去都很正常。1993年,伊军在这一带部署了大量部队,而现在伊军的大部队看不见了,倒是油田生产很正常。 孟加拉国籍的飞行员也向我们讲述了伊拉克一侧令人惊奇的平静。联合国伊科观察团有两架直升机,都是孟加拉人驾驶的,天天起飞。飞行员对我们说,联合国的直升机只能在非军事区内飞,飞行高度一般在300米之下。在那个高度上,能看到的坦克装甲车都在科威特一侧,都是美军的,伊拉克那边“什么都没有”。他猜不出伊拉克在美国进攻时将如何抵抗。 亲眼目睹美英联军演习 加拉维克斯少校一路上介绍说,伊科陆地边界上共设有14个观察站,伊拉克一侧8个,科威特一侧6个,海上还有3个。观察团一天内共进行陆海空的52次巡逻。观察员巡逻两人一组,白天每半小时报告一次,晚上每15分钟报告一次。观察员的车上备有卫星定位系统、望远镜、夜视仪、急救箱和水等,但就是不带武器,因为观察员都是非武装人员。在夜里,观察员的巡逻车有孟加拉营的军车尾随保护。 我们沿“月亮路”走了大约30公里,来到第九观察站,它位于科威特北部80号公路尽头的艾卜代利。这个观察站共有7名军事观察员,来自7个国家。观察站四周围了一圈矮沙墙———这种用推土机临时堆出的沙墙在科威特到处都是。观察站院内最高的建筑是望塔,上面有一架军用高倍望远镜,可以清楚地俯瞰科伊边界。整个沙漠地势平缓,有一些被称作“山”的小土包。 所有记者都提出同一个问题:从这个观察站上能看到美军的什么,因为大家都知道,美军离这里很近。英军史蒂夫少校把望远镜推给我们,让我们自己看。从望远镜望去,地平线上几个肉眼很难分辨的黑点变成了美军坦克,有的在行进中,有的原地不动。天空的尽头还有直升机在活动。这与伊拉克边境的平静反差太大了。但观察团管不了美英联军的事。美英联军只要不闯进非军事区,他们怎么闹也与联合国观察团无关。史蒂夫少校说,违反规定的情况更多来自空中,主要是美军飞机飞到边界的另一边去。正说着,天上一阵轰鸣,史蒂夫少校一抬头说:“瞧,这一次又违禁了。”我们问他如何看美英即将发动的对伊战争,他说:“那可不是我能管得了的事,我再有一个月任期就结束啦。”我们追问:“你相信能干到你的任期结束吗?”意思是没准等不了一个月美英就要动手。他回答说:“我希望我能干满我的任期。”史蒂夫少校曾在5个国家执行任务,经历过波黑战争。 有人问加拉维克斯少校,如果美军发动进攻,进入非军事区,这算不算违反联合国的决议。这位奥地利籍发言人平静地说:美国违反联合国决议恐怕不是什么新闻吧。 见到中国观察员 在第九观察站上,我们见到一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观察员,这进一步提醒了我们,在大战即将爆发的伊科边界,目前还有11名中国派出的联合国观察员坚守在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们是最接近这场冲突的中国人。 这位观察员名叫杨春社(音译)。他与其他观察员一起接待我们,帮着翻译一些我们听不懂的军事术语,但他谢绝回答我们有关他个人的任何问题,并强调他不能接受采访,这是联合国的纪律。 杨春社穿中国军服,戴联合国的蓝色贝雷帽。我们注意到,别的国家的观察员也穿各自国家的军服,只有贝雷帽是统一的。加拉维克斯少校告诉我们,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目前在伊科边境各有11名军事观察员,加上其他国家的观察员,目前共有195人。中国的军事观察员有9人在边境上工作,另有1人驻巴格达,1人驻科威特城。一个观察站只能有1名中国人,任期都是12个月。 对于包括中国观察员在内的联合国观察团的安全问题,是大家最关心的。加拉维克斯少校说,联合国把观察团目前的安全环境定为二级。他具体解释说,一级是正常;二级是有些不安全了;三级就要转移哨所,把观察员集中在一起;四级就要离开观察区,撤到科威特城内;五级最严重,观察团将中止使命,撤离所在国家。这位身穿奥地利军服的发言人向我们表示,联合国观察团已经就当前局势制定了应急方案,在美伊开战的情况下,肯定要把观察员撤离观察区。他说,观察团的使命是观察,没任务阻止美军的坦克,也不可能阻止得住。有人问:你能肯定美军会在开战前通知联合国吧,他耸耸肩说:应该吧,观察团里至少还有11个美国人。 半天采访下来,我们都对大战前夕坚守岗位的联合国观察员生出由衷的敬佩。美军的坦克在不远处隆隆作响,来往的路上,我们3次看到武装直升机飞过天空,其中一次有4架在低空盘旋。然而,夹在美伊两军之间,处在危机的正中央,这些观察员却没有惊慌,他们吃得香,睡得着,一副举重若轻的样子。不知道能不能出现奇迹,战争可以在最后的时刻退却。然而,只要观察员继续留在哨位上,就说明和平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