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欧美矛盾:欧洲与美国渐行渐远(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7日06:16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最近几个星期以来,围绕着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关系接连出现了两场严重危机。先是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八国把德国和法国抛在一边,公开发表明确支持美国立场的声明;继而法国、德国和比利时在北约内反对向土耳其提供军事保护,使北约集体防御功能的威信受到沉重打击。尽管前一场危机在近日有所缓解,后一场危机因北约最终同意立即制定援助土耳其的军事计划而告结束,但是深层次的矛盾显然没有解决。欧盟的共同声明墨迹未干,德国和英国就开始各作各的解释。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关于德法属于“老 美国为什么把萨达姆视为眼中钉,必除之而后快?而德国这个美国昔日最亲密的盟友,又为什么恰恰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如此断然的反对态度?概括起来说,有包括政治哲学、意识形态、综合实力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从政治哲学方面观察,分歧始于冷战结束,美欧共同敌人原苏联不复存在之时。在美国看来,世界并不因原苏联的解体而变得安全起来,世界各个角落都潜藏着各式各样威胁美国安全的危险。布什有关“流氓国家”和“邪恶轴心”的观点,与当年里根总统抨击苏联为“邪恶帝国”的言论如出一辙,说明美国对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放心,而这种观念是深深扎根在美国人的头脑中的。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当年世界各地的移民涌向美国,就是为了逃避宗教迫害、饥馑、战乱,他们视美为“安全港”。这个“安全港”在“9·11”事件中遭到恐怖分子袭击,“安全港”不再安全了,这加深了美国对世界和美国自身安全的疑惧,从而也在美国政界坚定了必须行动的决心。德国的一位政论家指出,谁不了解美国的“安全港”哲学,谁就无法理解“9·11”事件对美国意味着什么。在美国看来,对伊拉克动武是一种自卫行动。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主流舆论对世界安全的威胁、潜在的危险的估价明显不同于美国。在原苏联这个战略对手不复存在之后,部分欧洲人认为现在是坐收“和平红利”的时代,没有不安全感,也不像美国那样迅速作出回答。德国总理施罗德和外长菲舍尔多次表示,美国认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证据不足,不足以说服人,就是美欧对世界安全的危险认识不一的明证。而美国认为,欧洲对世界局势的看法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欧洲生活在虚幻的安全感中,幻想会以道义的力量消除世界上的风险。用美国国防部一个顾问的话说,欧洲正变得“斯堪的纳维亚化”。 正是对世界安全形势看法的迥异,美欧对北约的使命认识因之而不一,助长了美国日益增长的单边主义倾向。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想把北约改造成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采取干预行动的军事组织,但拥有19个成员国的北约决策过程繁复,而且由于坐收“和平红利”的指导思想,欧洲国家多年来在防务方面实际没做出什么改进,因而北约的地位在美国眼里越来越下降。“9·11”事件之后,尽管北约迅速启动有关条款,准备同美国共同向国际恐怖主义开战,但美国终究并没有依靠北约,而是单独进行了在阿富汗的战争。此间舆论界指出,北约已经变成美国的一个“更大的工具箱中的一个有用的工具”,需要的时候拿来用一下,例如在对付原苏联威胁的时候。而在其他时候,美国不再借助北约这个集体,而是挑选其中的某些成员,组成“志愿者联盟”去完成它认为必要的军事任务。此间舆论评论说,北约作用的下降就意味着巴黎和柏林影响的下降,而北约的扩大只能使北约日益“美国化”。欧洲在美国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小。德国、法国和比利时三国在北约协防土耳其问题上最初所投的反对票,毫无疑问将促使美国轻视乃至越过北约的倾向更加强烈。 自从苏联解体以来,美国对自己的国家利益界定清楚,目标明确,同时又因为经济富有活力,总体实力和军事实力在世界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相比之下,欧洲不仅没有明确目标,而且防务努力多年松懈,北约的“欧洲支柱”叫了多少年,但很少有实质性的进展。因此,美国和欧洲的渐行渐远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只不过是对伊拉克的政策使这一过程显现得格外分明罢了。代表美国新右翼观点的美国政论家罗伯特·凯根指出,从根本上说美国已经不再需要欧洲了。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一篇社论尖锐地说,冷战和其后的过渡时期都无可挽回地过去了。必须承认,美欧的疏远和战略脱钩逼近现实。而战略环境的改变对政治气质的影响,在德国身上体现得比任何地方都更加鲜明。(本报柏林电 本报驻德国记者江建国) 《人民日报》(2003年02月27日第七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