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前线报道:探访海湾美国大兵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1日16:40 国际先驱导报 | ||
总提要:美伊战争如箭在弦,全球目光再聚海湾。作为战争的执行者和国家利益的实践者,美国大兵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报前线特派记者兵分三路,分别探访了科威特的阿里夫坚美军基地、土耳其因吉尔利克美国空军基地和卡塔尔赛利耶军事基地的美国大兵,同这些萨达姆的“邪恶敌人”近距离接触 科威特:美国兵要荣誉更要亲情 本报科威特特派记者闫珺岩 洪漫 走在科威特城的中心区,在一个环岛附近的低矮树丛中,停着一辆与街景并不协调的蓝黑相间装甲车,车上露头的是一个持枪四顾的科威特国民卫队士兵。他拿枪的姿势显得并不专业,枪夹在腋下翘得老高,几乎顶到了头上的钢盔,想必是久疏战阵的结果,虽然全副武装地站岗值勤,却仍像是慵懒地享受着午后的阳光。 记者看到的美国大兵,却是另一番模样。 2月11日,记者去了地处科威特南部的阿里夫坚美军基地,体验军中生活的同时,也真实地感受了一次美国大兵。基地创建于去年10月份,在沙漠深处,是美军驻科部队最大的后勤装备中心之一,据说多哈军港由于目标明显,随着时局的发展,将逐渐向这里迁移。初进军营的兴奋不言而喻,记者看到成百上千的装甲车、油罐车,看到了威风凛凛的“悍马”大吉普、“埃波拉姆”坦克,坦克上面用白漆喷着“Hello Baghdad”(你好,巴格达!),还有远处垒建的防御工事和高耸的雷达监控塔。在这组整装待发的画面里,最具生气和震撼力的,还是美国大兵。 美国军人在记者脑海中的印象,似乎就是电影《阿甘正传》里那个挺直上身不停奔跑的阿甘形象。军人是实践国家利益的个体,从个人行为的角度去看美国士兵,自然就带上了人性化的色彩。 初进军营,见到那么多穿着军服的美国大兵,耳朵里不再是阿拉伯味十足的英语,而是纯正的美式英语,一时间竟忘记了自己身在沙漠。 “这只是场游戏而已” 关于战争,军人们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的。中士杰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9-11”袭击夺走了他一个兄弟的性命。他认为布什“是对萨达姆以牙还牙,这只是场游戏而已”。 24岁的下士布鲁斯说,他和他的一些战友一样,对沙漠夜晚的寒冷感到吃惊,还有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里很容易迷路。他说,最重要的是提高意识:知道你在哪里,知道你和谁在一起,知道别人在哪里,当然,重要的是站好自己的岗。 新兵斯图尔特还是个年仅18岁涉世不深的青年,近1米90的大个子,身体却很单薄。他的话很多,不绕弯子,感情热烈奔放。他对战争似乎很向往,说萨达姆是制造恐怖的人,自己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战士,并说记者如果是军人也会端着枪像他一样冲向战场。记者善意地夸他勇敢,他也不无得意地微笑。军营里像他这样年龄的士兵很多,料想他们身在远方的父母,一定正在为儿子的安全担心不已。 像许多军人一样,内瓦拉来自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祖父参加过朝鲜战争,他的父亲参加过越战。他在加利福尼亚的家里有四个女儿。“我非常思念她们,但我认为我应该参军、参战,因为我不想让我的子孙以后投入战斗。” 坐在一辆坦克上,26岁的兰斯说,他在中学毕业后考过两次大学,但都名落孙山,所以他来到美国海军陆战队,以另一种方式来看世界。 25岁的戈登·布朗说,他的祖父是二战老兵。他认为这是场关于石油和财富的战争,他想要退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军人说,他的女朋友上周在美国参加了反战游行。这些游行在军队中也激起了一些反响,35岁的托马斯说,他希望他们会停止军事行动。 想家的感觉真好 老兵威斯汀在军队做了二十多年的文职工作,交谈中他说他的三个孩子中有一个和记者同龄,明年服役期满,他就可以回家同孩子们享受天伦之乐了。谈到眼前的工作,他立刻严肃起来,说现代战争是多环节全方位实力的比拼,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美国这次的军事准备要好于以往任何时候,部署有条不紊、计划缜密细致,他二十年的军旅生涯正是目睹这一步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看得出来,威斯汀的感情很细腻,家庭亲情令他满眼的渴望和难以割舍,但国家的召唤显然重于前者,他严肃的态度和高度的国家荣誉感让我敬佩不已。 记者见到的美国军人大多是稚气未脱的十八九岁或者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如果脱去制服,除去身上的武器,他们与其他的美国小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训练之余,他们唱歌、互相调侃、谈论音乐和女朋友。在科威特进行演习和训练的军人们的生活十分枯燥,体能训练、目标演练、军事演习和装备维修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生活。训练生活常常是早上6点开始,一直到午夜才结束。 黑人士兵威尔正仔细地舔舐手中的冰淇淋,他兴奋地告诉我,他爱冰淇淋、爱比萨、爱热狗汉堡。军中每天的训练任务很重,为他们准备的食物也非常丰富,享受这些食物是他最大的快乐。 女兵们毕竟要腼腆许多,多数都是打量或是回避记者,能接受采访的也是淡淡的几句,她们觉得军装太热,但训练并不困难,她们对与“他们”比较性的询问似乎很抵制,女兵斯黛拉说:“在军营中请忘记女人的字眼,我们都是军人。” “等待让我们疲惫” 虽然接受记者采访的每位军人都会说,他们已做好充分准备,随时可以投入战斗,但绝大多数人在谈话时难掩不耐与疲惫。 25岁的戈登·布朗说:“人人都有点紧张。战争越早爆发越好。大多数人都在想,要么把我们送到战场,要么把我们送回家。”32岁的安东尼与他的战友一道,已在科威特沙漠中训练了10个月。他说:“我不能为我的儿子庆祝他的第一个生日了。离开美国时,妻子抱着我说:‘平安回来’。现在我在为最坏的结果做准备,但为最好的结果而祈祷。” 走进草绿色的帆布帐篷里,看到叠得整整齐齐的被褥,大概全世界的军营都是如此。几乎每个人的褥子旁都是家人的照片、孩子稚嫩的水彩画、CD机和DVD机、书本和杂志。大帐篷的中央是张大桌子,桌子上甚至摆满了糖果。 他们对前来的记者熟视无睹,一副早已司空见惯的样子。他们不会主动上前打招呼,但如果我们前去,他们也会热情洋溢地进行回应。 本想采访他们,却被他们反问,问中国对战争的态度。而且他们问记者为什么到这里来,是否认为战争即将爆发。我们说,我希望能从他们身上找到答案,但他们说,他们所了解到的只能是记者们发的消息。 见到他们时,他们正打起行李准备演习。包内装着必需品:换洗袜子、T恤衫、手套,当然还有他们所有的军事装备。还有一些人带着机关枪,包里面有速溶咖啡,他们在安全的地方装着CD机,一有时间就会听听音乐。他们选择的音乐是重金属。 休息时间结束,军营又恢复了一贯忙碌的秩序,士兵们迅速完成了从松弛到紧张的角色转换,列队、集合。一辆辆军车驶出大门,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不平凡的考验。- 卡塔尔:新闻官彬彬有礼热情待客 本报多哈特派记者苏小坡李保东 2月13日一大早,本报三名记者,顶着炎炎的日头,驱车在莽莽荒漠中疾驰了约20分钟后,应约来到对伊拉克军事行动的指挥中心,美国中央司令部所在地——赛利耶基地。基地大门戒备森严,门内外有全副武装的美军士兵在站岗巡逻。凡是进入基地的车辆和人员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检查。 记者与大门旁站岗的一位上士聊了一会儿后,记者问能否给他照几张,没想到他脱口而出“好啊”,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记者来之前,听说美国大兵不大好打交道,禁止拍照。 来接记者的中央司令部新闻官、陆军少尉纳法拉提尔因故来迟,一见面就再三向记者道歉。记者跟随纳法拉提尔经过第一道关卡,然后在第二道关卡前递交了护照。接着,纳法拉提尔快步走向他的吉普车,为三位记者把车门打开后,他才开门上车。有两个孩子的纳法拉提尔在陪同记者期间,始终彬彬有礼,讲话语调平缓,其亲和力给记者留下美好的印象。 纳法拉提尔一边慢慢地开车,一边问记者想看什么,记者说:“想看所有允许看的东西。”在路上,纳法拉提尔可以说有问必答。记者提出要看武器,纳法拉提尔听了,哈哈大笑、不置可否;记者问赛利耶基地的面积到底有多大,他说他刚来三天,还不知道。 接着,车在前面的路口向左一拐,纳法拉提尔带记者参观了正在筹备当中的美国中央司令部新闻中心。从新闻中心出来,纳法拉提尔指着远处的一排营房告诉记者:“那边是宿舍区,基地里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住在那里”。他抬起手腕,看了看表,然后说:“很遗憾,现在的时间肯定有部分上夜班的人员还在休息,所以只能下次再带你们过去参观了。好在新闻中心正式对外开放以后,你们肯定是这里的常客,对吗?”我们再次上车,吉普车开了五分钟后停在一个露天停车场,正前方又是一道岗哨,外面有两米多高的铁栏杆围着,里面有不少房屋,不再是像军营那样的平房,而是二层楼、三层楼的美国式的大别墅。房屋的周围都种有绿草,房前有一个花坛,花坛正中有两个很高的旗杆,飘扬着美国和卡塔尔两国的国旗。这里是记者在赛利耶基地看到美国士兵最多的地方,三三两两的士兵,有的穿着便装、有的穿着军服,有男有女,既有白人也有黑人,不断穿梭往来于各栋楼房之间。 纳法拉提尔介绍说,这里是军营里的娱乐活动中心,并带记者走进一座两层楼参观。一进门,过道右边的第一间是健身房,有几个士兵正在锻炼。过道的左边有两台提款机,一个标明美元,一个标明卡塔尔货币里亚尔。斜对着健身房大门的是理发室,健身房后又是一条过道,过道的墙上,挂着美国各军种司令或参谋长的照片,其中包括美国三军总司令布什总统的。当记者正问一位黑头发黄皮肤、肩扛四星的将军的祖籍时,一位身穿黑色运动服的光头中年人过来对纳法拉提尔轻声地说了几句。从表情上看,他似乎在说,纳法拉提尔不应该让记者进来拍照。记者回想起来,刚才在健身房里拍照的时候,有个士兵好像不太乐意,故意低着头。纳法拉提尔正想对记者说话,一位穿运动服的美国黑人过来对纳法拉提尔说:“奥尔少校要和你谈话,他在外边等你。”纳法拉提尔对记者说:“对不起,不要再照相了。” 出来后,果然看见一位少校在外面,他和纳法拉提尔背对着记者,轻声地说了有五分钟。记者竖起耳朵想听,但一句也听不到。记者对五大三粗的美国军人说话时的修养工夫深表佩服。 不准拍照,我们只好跟随纳法拉提尔从活动中心出来,他一边走向吉普车,一边说:“对不起,我们刚刚对媒体开放不久,你们是第一批被允许进来采访的记者,目前基地里很多设施是否允许拍照还没有最后定,所以会带来一些困扰。”我们上车后,纳法拉提尔开始沿着进来的路返回,于是记者意识到这次采访就此结束了。出了关卡,又绕过迷宫般的隔离墩,我们回到了刚才递交护照的哨所。纳法拉提尔停下车,跟我们一一握手,我们提出跟他合影,他也欣然同意。 此次参观美军基地,虽然没有跟美国士兵进行深入交谈,但是在等待进入基地的时候,记者跟一位上士和一个女兵都聊了一会儿,他们看上去都很年轻,对待记者的态度比较平和,也很认真,并没有“我是大兵我怕谁”那种趾高气扬的模样。至于新闻官纳法拉提尔就更不用说了,接待记者很热情,态度很诚恳,考虑也很周到,感觉上他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帮助记者完成采访。虽然可能是出于职业习惯,对待记者的态度可能完全是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考虑,讲话也用比较多的外交辞令,但是作为新闻官,这是他应履行的职责。- 土耳其:美国大兵只说“Hello” 本报安卡拉特派记者郑金发 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土耳其大国民议会2月6日通过了土政府向议会提交的一项议案,该议案将允许美国派技术和军事专家对9个基地和3个港口进行现代化改造和扩建,以满足对伊动武的实战要求。这表明土耳其政府不顾94%土耳其人民的反对卷入美国打击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为此,本报记者近日驱车赶赴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进行实地采访。 来到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正门,似乎是来到了“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美军士兵都是荷枪实弹、严加把守,毫无笑脸,看上去伊拉克战争好像马上就要爆发似的,令人感到十分紧张。 在因吉尔利克城镇街道两旁的商店里摆满了各种土耳其工艺品,都用英语标明名称,用美元标出价格。这些工艺品不是针对土耳其或其他国家旅游者的,它的买主都是美国大兵。但自从美国总统布什宣称将可能对伊拉克动武后,来这条街购买工艺品的美国士兵逐渐减少。我们在街上见到一些穿便装的美国士兵,要求同他们闲聊,但他们都是应了一声“Hello”就匆匆离开,不愿与记者多说几句,生怕透露“情报”似的,不再像以前那样侃侃而谈了。 而在这里帮助美国军队执行后勤和安全保卫任务的土军士兵则要客气一些。我们碰到两位巡逻的土耳其宪兵,就上前同他们聊天。他们见我们能说土耳其语就显得比较客气了,不像美国士兵那样“严肃认真”。不过,这两位土耳其士兵怎么也不肯跟我们合影留念,他们说:“现在是非常时期,不是平时,上级决定不能同外来人合影。” 陪同我们采访的土耳其朋友巴什勒介绍说,以前在这里每天都可以看到美军士兵三人一群、四人一伙地闲逛,他们花钱随意、出手阔绰,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在位于土耳其南部风景秀丽、气候温和的阿达纳城市夜总会消遣到深夜。但是现在可不一样了,由于处于紧急状态,大兵们晚上九点半就得返回军营,而且白天也不能在街头久留。 在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美军战机的繁忙穿梭和美军士兵的荷枪实弹无疑使我们感到伊拉克战争似乎迫在眉睫。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期间曾利用因吉尔利克军事基地,对伊拉克北中部地区进行了轰炸。基地于1952年建立,自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国一直在这里常驻近400名军事人员、100余架各种型号的飞机,其中包括F-15和F-16战斗机以及EA-6B海军电子侦察机。美国空军就是使用此基地在伊拉克北部禁飞区执行巡逻任务的。 2月14日下起了倾盆大雨,15辆美国军用吉普车载满美国中央情报局人员,飞速经过土耳其-伊拉克边境哈布尔海关,驶入伊拉克北部境内。为了不让土耳其电视台记者拍摄他们都用手挡住自己的脸。目前,大约有1000名美国特种兵和中央情报局人员已进入伊拉克北部地区,为可能发生的对伊战争做准备工作。 2月18日,因在经济援助金额问题上与美方未能达成一致,土耳其政府改变了立场,明确表示,只有在安理会通过新决议后,美作战部队方可进驻土耳其。针对这种情况,原定在土驻扎的美军正日夜兼程赶往目的地;同时,美国也似乎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驻科威特的军事基地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