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前线日记:一位科威特老人的切肤之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0日09:13 人民网 | ||
人民网赴海湾特派记者宋念申 我一直想面对面地和普通科威特人交谈,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对于战争的回忆,以及对即将来临的新战争的看法。昨天走访了科威特“国家失踪人员委员会”,新闻部安排了失踪人员家属与我见面交谈。其中有一位阿卜杜拉老人在被伊拉克占领期间(编者注: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一直留守在科威特 那么在被占领期间,他最深刻的记忆有哪些呢? ·家里不准有科威特国旗和国徽,否则就烧房子; ·食品短缺,早上要起很早去买面包,经常买不到; ·医院看病很紧张,伊拉克医生不给科威特人看病; ·限制石油的使用,车辆开不出很远,等等。 都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最基本的问题。 当然,更为痛苦的是,自己的儿子到现在下落不明,伊拉克拒绝承认有战俘这件事情,而他已经毫无办法,除了寄希望于战争。 “有时候”,他说,“我真希望我儿子已经死了”,因为这样,他和妻子儿女也就可以在短暂的痛苦后,继续他们的生活,而不用熬上12年。而他自己也知道,即使有人告诉他儿子确实死了,他也不愿意相信,他并不能够真的从中得到某种安慰。 失踪人员已经成了一种集体痛苦,在科威特各个角落,象征对失踪人员的纪念的黄旗到处可见。12年太久,他们最最迫切需要的,就是一个了断。今天我不止一次听到一些科威特人说“We want a finish”,这让我想到福山说“历史已终结”。他们觉得萨达姆倒台后,自己所有的痛苦就会finish了。这种集体痛苦造成一些科威特人看待许多事情,都从对萨达姆的深刻仇视出发。由此,他们认为,只要萨达姆一除,这个地区就太平了,他们可以生活在和谐安宁之中。 这就好象当年美苏冷战,所有的判断,都要从如何遏止对方的角度出发,而对事实本身的判断已在这种急切面前变得无足轻重。 今天《阿拉伯时报》的社论中有这样一段话:“说美国打算分割这一地区、改变其政权、掠夺其石油资源,这一说法并不能阻止战争,尤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反战者人数与欧洲相比微不足道的情况下。” 这话什么意思呢?我一直在琢磨。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即使美国的意图是这些,那又怎么样呢?我们阿拉伯世界深受其害,所以没那么大意见,欧洲人将起不到什么作用。 我向阿卜杜拉老人提出反战问题,他的回答与社论的思路相似,但更直接、也更让人难以辩驳:“你们不曾被占领过,你们不知道”。 面对这种切肤之痛,我一时也不知道应该如何作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