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日记:战争阴云卷着科威特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9日08:17 人民网 | ||
人民网赴海湾特派记者胡锡进 宋念申 2月15日,科威特进入更高级别的警备状态,北部60%的国土成为军事禁区。我们是13日晚到达这个国家的,走的急,就是怕科威特关闭领空,晚了就进不来了。但直到我们发稿时,进出这个国家的航班还大部分处于正常。所不同的是,来的飞机上人很少,而走的飞机纷纷爆满。多数人买的是单程票。 几天采访下来,天天经过市区的几条主要街道,总会新发现几个军队的岗哨,感觉上是这个国家的气氛在一天天变得紧张。去了一趟新闻部办采访证件,感觉像是去了趟国防部,入口设了路障,盘查极其严格。后来才知道去别的政府机关也是一样。路障,已成了科威特最流行的街景。 生活在继续,商业区仍很繁荣,建筑工地都在轰轰作响,但人们对战争的担心也是实实在在的,就像这里沙漠中的天气,早晚很凉,中午又很热,共同组成了二月中旬的一天。面对社会情绪的波动,高官们不得不纷纷站出来讲话,稳定人心。2月16日,各报的头版头条登出一位重要人物的讲话,强调科威特是目前海湾地区最安全的国家,目前没有一个科威特人和在科威特生活的外国人离开这个国家。但很快采访航空公司的记者就发布了相反的消息。另一位高层人士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发出保证,科威特的食品和矿泉水的供应是充足的,大家完全没必要抢购。17日,防生化武器面罩又成了报纸的头条话题,情况是,全国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面罩,首先是因为市面上太缺货,大家不知道去哪买。此外还因为它太贵了,180美元一个,低收入的外籍打工者根本买不起。大家都希望政府能免费发给人手一个,至少能给点补贴。 所有这些紧张,就是因为科威特人和各国侨民都普遍相信,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已经很难避免,除非萨达姆主动放弃权力。在这个美国士兵的军靴咚咚作响的国家,人们对战争还有多远的感觉,与在欧洲或是东亚的某个首都有很大差别,而且判断的角度也很不一样。联合国核查小组的报告,让外界的不少人看到一线和平的希望,但这样的希望在科威特很快就被美国战车的轰鸣淹没了。这里人的看法是,核查只是美国想为他们的行动找一个借口,而有没有借口,美国人还是要行动的,他们不敢想象布什政府可以把这么多军队调过来,因为核查小组的一份报告就把这些军队又撤走了。他们坚信美国人不把萨达姆搞下台是决不会收兵的。 科威特已经实际上成为美军攻伊部队的大兵营,北部地区已经是地地道道的前线。各种传闻很多,但一些关键问题,比如到底来了多少美军,美国的几艘航母目前到底在什么位置,各种说法之间总有一些差距。但有一点,这里听到的看法又大体是一致的。这就是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攻打伊拉克的军事部署,现在就有能力开战了。剩下的一些问题,美军可以通过边打边补充的方式解决。因此,战争的危险每一天都在增加.令我们有些惊讶的是,这么多部队,科威特城内却完全看不到美国军人,军警都是科威特人。美军对自己人实行了完全的“封闭式管理”。一位开中餐馆的老板说,已经一年没有美国兵来他的餐馆吃饭了。而美国大兵不进城消费,这太不像美国兵了。主要原因首先是防恐怖袭击,因为科威特境内连续发生的恐怖事件都是针对美国人的。最近一次造成两名美国人一死一伤的枪击事件,几乎就发生在美国兵营的大门口。我们初来乍到,不断有人提醒我们,在街上千万别随意拍照,特别是别拍美国的军车,别在汽车里拿出相机抢拍。已经有过记者因此被抓了,还有记者的汽车挨了子弹,因为美军已被授权向可疑的目标“先发制人”。我们还对一个问题挺感兴趣:科威特人怎么看这些美国人?问了几个人,他们都说科威特人对美国人的态度很复杂。他们不喜欢萨达姆,但也不喜欢美国人,认为他们来这里不是真心帮忙,而是看中了这里的石油。 科威特目前被称为“最好的季节”,“不冷不热”。但在我们看来,这只能算是科威特人的标准,其实中午已经相当热了,特别是阳光让人受不了。我们白天都穿衬衫和单裤,开车必须用空调。一位在科威特生活了十几年的华人告诉我们,到二月底,白天的汽温就要从目前的21、22度上升到30度左右。3月中旬,白天的气温将达35度至38度,3月底超过40度。这还是指科威特城的气温,在沙漠中,气温还要高出几度,这样的温度将对全副武装的美国士兵构成考验。他们的单兵武器和护身设备据说有40公斤重。对气候的这种推断,更加剧了科威特人心理上的紧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