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前线报道:战争将从科威特开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3日18:34 国际先驱导报 | ||
海边,年初一,没有了家中的年饭、爆竹,却真实地沐浴在波斯湾海水的亮丽翩翩之中。没有风,船在荡漾,海像丝绸,是那样的温柔,碧空如洗,天海一色……忽然一架武装直升机嘶吼飞过,煞了风景,猛的想起,海洋深处几艘航空母舰正养精蓄锐,舰上的战机跃跃待发,波斯湾西北岸的小国科威特,原来距离战争的威胁如此之近。 美军严肃采访纪律 科威特已经成了未来美军攻打伊拉克的最重要跳板。目前驻扎在科伊边境的美国陆军人数已超过3.5万人,其中包括美国陆军第五集团军一部、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师一部、美陆军第三师一个机械化团,此外美国还在科威特部署和配备了24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并继续加强在科境内部署“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预计未来两周内陆续抵达科威特的美军总人数将超过10万人。为了迎接这支庞然大“军”,科威特国防部已将科北部地区全部划为军事禁区,以便于美军在此驻扎。 就在科威特当局将北部毗邻伊拉克的贾哈拉地区划为军事禁地、正式开始区域戒严的第二天,记者闻讯前往希尔顿饭店,因为美军战前最为重要的媒体吹风会要在这里举行,在科威特几乎全部的记者悉数到齐。美军驻科部队发言人托马斯上校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严肃采访纪律,强调违规操作的危险性。他通告了即将成立媒体中心统一组织战争报道,并且许诺将组成短期和长期的随军报道组,最大限度地为记者提供方便,在场的同仁无不欢欣鼓舞。我们虽然代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新闻事件的客观实在超越了种族国界,成为我们共同的心驰神往。随后一个美国大兵向我们展示了随军必须的装备,包括防毒面具、防弹背心还有铁锨、睡袋等等,有趣的是军用水壶的壶盖儿上有一个螺丝扣,刚好能拧到防毒面具上,准备的细致程度可见一斑。当大兵严肃地让我们做好一周不洗澡的心理准备时,我分明地感到了浑身上下,突然奇痒无比。 各国侨民大批撤离 在大批美军拥入这个波斯湾小国的同时,许多在科驻有侨民的国家,开始为本国侨民撤出科威特作准备。在科威特工作和旅居达8000人的美国行动最为迅速,据科威特《政治报》报道,美国已在本月早些时候向美驻科领事馆发出备忘录,允许使馆非基本人员及其家属撤离,并为他们的撤离提供免费航班。 像菲律宾这样的国家则更为重视这个问题——总统亲自出马。记者接到通知去参加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的记者见面会,她抵科的主要议题是如何安置在科境内的6万菲律宾劳工。 原本平常的采访任务因为特殊时期的临近却几经周折。路上看到有士兵和装甲车在城市的重要设施布防,我和首席记者想询问是否可以上前拍照,在接近一个大兵几米远的地方,被一声喝令原地定住,首席一边通报身份一边从怀中掏出证件,透着寒气的枪口已经赫然对准了我们,一番解释后,我们得到了当然的拒绝,悻悻地赶往会场。到了会场的大门口,平日里熟悉客气的值勤军官,突然换了一副面孔,记者证无效,必须有官方的正式邀请才能入场。美联社资深记者古斯塔佛几次想开车冲进去,在荷枪实弹的威吓之下,也只能作罢。终于疏通了新闻部,进了会场,才被告知记者招待会由于一些原因被取消,只能拍照摄像,没有提问,这让所有的记者都大为光火。倒是阿罗约夫人端庄得体的大家风范,多少平衡了我们的失望。 政府宣布进入“四级戒备” 面对驻科美军的频繁活动和各国政府对本国侨民安全越发关注,科威特对战争的态度也愈显重视。从2月1日起,科威特宣布进入第四级战事戒备状态。“四级”是个什么紧张程度呢?大批全副武装的军警和特种部队士兵被派上街头维持治安,监控城市街道、高速公路和石油设施。凡居住在科威特境内的人,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籍人员,外出必须携带身份证,如无身份证,则必须持有护照。 除了强化战前的社会治安状况,科威特政府也为进入战争状态后作好准备:科威特内阁已向埃米尔提交戒严法草案,以备一旦发生对伊军事打击后,可在必要时由埃米尔颁布赦令,实施戒严法。由于萨达姆政府发出如果证实美军飞机是从伊拉克周边国家起飞的,伊拉克不排除将对这些国家进行报复性袭击的可能性的警告,出于自身安全考虑,科威特要求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把“半岛之盾”部队部署在本国,以抵御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可能对科作出的“疯狂举动”。配备有先进装备的“半岛之盾”部队有1.5万人,同美军同时部署在这个只有巴掌大地方的小国里,使得科威特战前形势显得更为微妙。 国内活动一切正常 与科威特政府火烧眉毛式的备战作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科威特国内并没有因战前的紧张气氛而停止一切正常活动。就在参加美军在希尔顿饭店举行的记者招待会的第二天,记者还有幸去了“白延”宫——相当于咱们的“钓鱼台国宾馆”。在这里举行的民间活动倒有点意思,科威特政府以新丝绸之路为由头,将活动定位在开掘青少年商业潜质上,组织20名豆蔻年华的少年,去中国、泰国等国家旅游,相当于冬令营,每人携200第纳尔(1科威特第纳尔约合30元人民币)到这些国家购物后回国卖,看谁的商品适销对路,看谁家孩子最具投资眼光。最吸引我的是个皇室子弟,一个小胖子,一脸的懵懂无邪,一身囊肿赘肉,一个劲儿地冲我呵呵傻笑,我料想他带的现金不止200,两千两万也说不定,回国后冠军肯定非他莫属。说来可笑,局外人看都火烧眉毛了,人家还高举振兴民族经济的大旗,不依不饶许青年“商俊”一个美好未来,对战争的漠视转换成这般强硬的呼声,老伊老美看见了,肯定心中打颤。若干年后,又一批海湾老财可以这样骄傲地高呼:战争去吧,我们有钱,我们是主人翁。 因为石油,科威特变得富庶,全球9.1%的石油储量,人均两万多美元的国民收入,满街飞驰的法拉利、宝时捷等高档轿车,让科威特人的傲慢来的自然和具有说服力。同样也因为石油,科威特的历史见证了强权的争端,经历了战事的磨难,从1710年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内志的萨巴赫家族掌权,到1871年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从摆脱英国宗主国宣布独立,到海湾战争洗礼的滚滚烽烟,而今的科威特又一次悬靠在一触即发的战争边缘,不和谐的声音搅乱了小城的日常秩序,平静的阿拉伯海是否又将掀起波澜? 科威特的海风很软,小城静谧安详,懒洋洋的,呆的我很迷离,没有风,大海都选择了平静。海风里吹来了战争的咸涩味道,布防仍在继续。当寂寞隐约袭来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一丝寒意,的确是海湾冬季的味道,海的那边,我的祖国正在欢度新春佳节;我的异国的冬天,会否如同置身家乡的节日喜庆中,一样温暖?!本报科威特特派记者 闫珺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