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兵工厂每周开工6天忙 每天可提供400集装箱弹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22日09:38 环球时报 | ||
〔西班牙〕彼得·霍斯利 刘京胜编译 美国允许外国记者访问这个兵工厂,这还是第一次。 2003年1月的一天,作为西班牙《世界报》的记者我和同行的摄影记者有幸进入到美国麦卡莱斯特兵工厂采访。60年来这个工厂不停地生产弹药。工人们都有很强烈的爱国精神, 工人们脚穿能防触电的加厚铅底鞋,头戴沙土色的帽子,以防头发上的静电引爆炸药 大约是凌晨5点30分,天还没亮,而且气温很低。我们的车队由马力强劲的四轮驱动汽车和卡车组成,此时驶离联接达拉斯市与麦卡莱斯特镇的69号高速路,在距兵工厂门口50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工厂周围环绕着一人高的水泥墩。私营保安公司的两名工作人员拦住了汽车,进行检查。进大门后是宽阔的厂区,由陆军士兵把守。厂区里有很多非军人身份的工人。工厂占地面积很大,达233平方公里,联结厂区各部分的是一条长320公里的铁路。茂盛的树木,一排排绵延不断的灰色建筑使人想起原苏联的仓库。 在过了大门的几公里处,还设置了第二道检查岗。抽烟的人得把打火机和火柴放到一个铁盒子里。过了这道检查岗,就到了炸药生产车间。工人们穿着加厚的铅底鞋,遇电时它就成了地线。他们还戴着保护镜,头上戴着沙土色的帽子,以防头发上的静电造成炸药的爆炸。 “生产炸弹挺有意思的。我有个很好的工作”,卡罗尔微笑着说。她是麦卡莱斯特兵工厂千余名员工中的一员。她小心地用刷子把残余的炸药从炸弹的橄榄绿色外壳上扫去,然后又用抹布擦去引爆管保护壳上的灰尘。这是一颗近乎成品的炸弹。接着,她用力推了一下这颗1000公斤重的炸弹。炸弹沿着装配线滚到下一位女工面前,那位女工用4颗螺丝钉将炸弹装配完毕。 面积相当于3个曼哈顿大,除了原子弹,各种弹药都生产,库存弹药价值已达70亿欧元,核弹头有没有,不置可否 从1943年9月开始,美国陆军就一直负责这个兵工厂。它位于俄克拉何马州达拉斯市北面大约3小时车程的地方———离麦卡莱斯特镇约10公里处。这里生产除原子弹之外的各种常规弹药。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国会决定利用这块相当于3个曼哈顿大的地方生产各种常规弹药。在18个月时间里,在此共建起了2800座建筑物,目前2200座用于弹药储备,紧急情况下,工厂每天可向部队提供400集装箱的弹药。这个巨大的军火库里既保存有20厘米的坦克榴弹,也保存着地下穿甲弹这样的庞然大物,它重达两吨半,曾在阿富汗摧毁地下掩体。据负责销售的布赖恩·洛特先生估计,库存弹药的价值已达70亿欧元。这里是否还有生产好的核弹头?工厂新闻官马克·休斯对此不置可否。 下午,女工卡罗尔心满意足地准备下班回家了。“9·11”事件后,她辞去了医院的固定工作,要求到这个工厂工作,“我要帮助我的国家”,她说,“以前我当护士,是挽救生命。而现在我生产炸弹。这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不过这些炸弹可以使更多的人免遭杀害。” 其实卡罗尔对这行很熟悉。20世纪60年代末,她就在这条生产线上工作过。当时麦卡莱斯特兵工厂日夜不停地生产,每天都向东南亚输送出6000颗炸弹。而后,冷战开始,产量锐减,因为“冷战是在办公室里进行的”。1998年,工厂编制缩小,因为美国的战斗机已经很少出战。工厂每星期只开工4天。然而现在,星期五和星期六还要加班。很多人都相信美国肯定会向伊拉克开战。工厂的新闻官并未被授权证实工厂是否在加紧生产。“作为某种产品的惟一生产厂家,向我们订货的数量很大,现在很忙”,他用外交辞令闪烁其辞。 保密是这个工厂的一项重要原则。多少年来,记者们一直不能接近它。我们是首批来此参观的外国记者。这个变化还要归功于休伊特上校,他从2001年6月开始负责这家工厂。“媒体仅是报道前线的战士们,”上校说,“可我们也愿意表达自己的爱国精神。”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在厂里任意走动。我们不能拍照,也不能记录写在每个建筑物上的数字。厂方也不告诉我们这里生产的炸弹的数量和类型,只能观看几个生产环节。配制TNT(一种高能炸药)和PBX(塑料粘结炸药)之类炸药的“厨房”不能参观。 他先用升降机把两个炸弹壳从传送带上抬起,放到面前的木架上,然后往弹壳里涂沥青 几星期前,工厂开始生产MK—84型炸弹,每颗炸弹重达1吨。这是工厂的多用途主打产品。如果再加上制导系统和推动器,就可以把它们变成智能型炸弹。B—52和B—1战略轰炸机可以携带这类炸弹。它们杀伤力大,原因在于爆炸时能飞出几千个金属碎片。每颗MK—84型炸弹的生产成本是3500欧元。精确制导炸弹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2002年10月中旬在战略文件中要求,美国的进攻部队必须能迅速地开战,并尽快掌握决定权。“有了这种可以加激光制导的炸弹,我们就能以较小的伤亡,解决战斗。它可以让我们开展远距离战争”,休伊特上校说。 詹姆斯已经在这里工作3个月了。他是由于工厂最近扩大生产才来此工作的。 他负责往炸弹的钢壳里面涂沥青。他用升降机把两个炸弹壳从传送带上抬起,放到他面前的木架上,然后往弹壳里涂沥青,接着再放上引爆管。 这里大部分生产程序是手工的,只有少量是机械生产。生产程序包括:清除弹壳里面的剩余物,将弹壳内涂上沥青,为炸弹壳和子弹壳刷漆,配制和装填炸药,穿放好引爆管的引线,最后进行密封。极其简单的操作规程,从建厂以来就没什么变化。完成自己的工作流程后,詹姆斯把弹壳重新放到传送带上。传送带把弹壳送到一个瘦小的女工面前。弹壳比她长两倍,比她重8倍。精确的瑞士秤显示第一个弹壳重521公斤,第二个重522公斤,第三个重523公斤。弹壳的重量决定着里面要装多少TNT或PBX。 9点时,大家停下工作休息。吸烟的人躲进一个防火小屋里,他们默默地玩着多米诺骨牌。不吸烟的人用塑料杯子喝着咖啡,一边翻阅着有关战斗机、汽车和美女的杂志。 车间周围有300根20米高的铁棒,它们可以把雷电产生的电流导向地下 生产出的炸弹并不会毁损。它们可以在地下钢筋水泥掩体里被存放几年。所有的弹药3至7年都要检验一次。有的掩体里铺设了浸过沥青的帆布,防止树根进一步蔓延,把潮气带进来。排风阀调节着这里的空气湿度。每个掩体里存放着250个1吨重的炸弹。每个钢门前都有一堵钢筋混凝土墙,即使发生爆炸,也只能产生纵向而不是横向的冲击波,不会造成连锁反应。各个掩体之间都有250米的间距。生产车间周围有300根20米高的铁棒,它们可以把雷电产生的电流导向地下。龙卷风或暴风雨来临时,生产就会停止,人员都撤离到地下掩体里,以防万一。在所有存放弹药的地方都设有撤退用的滑梯。不过大家都知道,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撤退是根本来不及的。人造湖旁一个景色秀丽的地方,有个小纪念碑,向人们警示兵工生产的危险性。至今已有25名工人死亡。去年,一名工人被一个1吨重的炸弹碾死。 就在刚才,工人们把一些质检不合格的炸弹引爆。这种处理方式引起了生态保护者的抗议。破碎的弹壳经过加热被熔和,再取出冷却,重新使用。有些废弹壳就销售给那些肯出高价的人,生产新丰田或沃尔沃的厂家常到这里采购旧弹壳。 运货车将一些油漆好的弹壳送进“厨房”,在那里充填TNT或PBX。工人们戴着防毒面具。他们每小时休息一次,休息时嘴里含些糖果,以去除弹药给自己嘴里带来的苦味。弹药变成液状时,他们把它灌进弹壳。用工人的话说是“把面团送进烤炉”。工人用灰色小勺将子弹壳里装满PBX。接着打上印记,注明何时何地生产以及里面的填充物。然后最后称一次弹重。还有些没有封盖的子弹被从“厨房”运到了最后组装的地方。 麦卡莱斯特兵工厂的工人们从不去想子弹和炸弹是用来杀人的。“这是我们的工作,就和其它工作一样,而且报酬不错,”一个女工说,“如果我们总是想它的后果,那我们都得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