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泉,果真思无邪?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16日04:39 中国青年报 | ||
1月14日,小泉第三次参拜了靖国神社。一而再,再而三,中国人已经出离愤怒。小泉说自己是基于“个人感情”而去,但他却对媒体公然声称“自己是以日本国总理大臣小泉纯一郎的名义参拜”。小泉说他热爱和平,对于亚洲国家的误解深表遗憾,但他就在去年年末公开否决了日本政府有关建立国家和平公墓以取代靖国神社的方案;小泉去了芦沟桥,去了汉城的三一公园,写下“忠恕”,写下“思无邪”,可是却一再地不忠诚于历史定论,不体谅受害者的心境(恕字,如心也,以己之心比人之心,是体谅),大家都在愤怒之余,质疑小泉 小泉的确很顽固,一些日本的政治家,还有中韩的外交当局公开地、私下地一再劝阻,可是他无动于衷。小泉不同于一般的右翼,甚至与前任首相比起来,他与日本战争遗族会的关系并不算深,可是他敢于打破前任的规矩(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只有中曾根康弘和桥本龙太郎参拜过一次)。我们的确要认真地解读一下这位“敢为天下先”的首相的迷思、邪思。 小泉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要打破日本陈旧的格局,他将自己的改革看成是继明治维新和战后改革的第三次变革。然而日本改革的最大难点,正是在于利益结构的盘根错节,大家都主张改革,但是改到谁的头上,谁都会成为阻力。 近代史以来,日本是后进国家谋求变革的优等生,可是今天日本沦为改革不力的劣等生。所以,包括小泉在内的一些日本政治家向历史学习,要借鉴过去的改革经验。而日本改革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通过强化国家认同来争取国民为国家有所牺牲,来减少利益结构重组带来的冲突。所以日本政治家们一再叫嚣“要通过宣扬靖国神社的历史来重塑年轻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奉献意识”。 靖国神社创建于19世纪70年代,它一直扮演着国家象征的重要角色,日本人为了国家灭己奉公、坚忍自律,使得明治维新以极小的成本完成了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变革。 如果日本的历史仅此而已,我们也许可以认同日本的这一历史经验。但是事实证明,靖国神社所代表的“爱国主义”迅速就超越了它合理的限度,膨胀为军国主义,而激励日本人践踏生命、迫害正义的精神堡垒,正是靖国神社。战后,靖国神社并没有对它的历史做任何反省,公然把甲级战犯的灵位供奉起来,公然在其所属的史料陈列馆中把国民受愚弄而无谓付出的生命作为“神灵”顶礼膜拜。 小泉多次辩称,参拜是日本的内政,不关别国的事,甚至还颠倒黑白地表示:刺杀伊藤博文的朝鲜人安重根在韩国受到崇拜,日本也没有表示过抗议啊!在小泉的眼里,日本的历史观与亚洲国家的感受无关,只要不是发动战争,其他国家就不能干预他整合国家精神的“义举”。 这是怎样的迷思和邪思啊! 日本整合国家精神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在别人的惨痛与伤痕中来整合国家精神,难道与受害者无关吗?在邻国的血泪控诉和出离愤怒中,日本难道真的可以心安理得地来颂扬国家尊严吗? 小泉参拜3次,每一次都造成日本外交形象的玷污;小泉参拜3次,每一次都造成赞成、否定两派激烈的争论,造成舆论的分裂,国民意识的迷离;小泉参拜3次,每一次都在恶化日本人在邻国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使日本在打开国门,参与全球化与区域化时面对着越来越激化的情感排斥。 今天的国家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历史的延续。日本如果想卸去历史的包袱,只有面向和平与人道迈开大步。如果一个日本年轻人果真不幸因为小泉的参拜而对国家产生无限的爱,可他又时时出入邻国,了解到历史的真相,感受到人们的愤怒,他的国家认同该产生多么大的混乱与分裂! 若不警醒,思无邪,与日本将渐行渐远,遥遥无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