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又一年 中东和平进程始终未能步入正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2月26日06:25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本报驻埃及记者徐平 岁尾回首,巴以暴力冲突依然愈演愈烈,中东和平进程始终未能步入正轨,预计中东这个世界上持续时间最久的“热点”,在新的一年里仍然会持续“热”下去。 国际调停收效甚微 一年来,国际社会对巴以冲突继续斡旋,提出了和平框架建议或方案,甚至所有大国都派中东问题特使访问该地区,这表明国际社会共同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决心,其中美国的地区战略调整尤其令人瞩目。 美国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无人可比,但它以往偏偏又独霸此事,甚至在相当长时间内排斥欧盟介入;它在阿拉伯世界拥有合作伙伴与朋友,但同时又树敌不少,因而有“偏袒以色列”的骂名。布什政府今年下半年在处理巴以问题的立场上似乎出现战略性变化,计划推出中东和平新计划。这个新计划承诺最终给巴勒斯坦一个拥有全部主权的独立国家,要求以色列撤出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并保证其拥有生存与安全的权利。具体分为三步走,包括巴勒斯坦安全部队的重建、以色列撤军及停建定居点、2003年底建立临时巴勒斯坦国及2005年底前彻底解决巴以问题等。从9月起,美国会同联合国、俄罗斯和欧盟,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征求并融入它们的意见,然后以“四重唱”形式出现,因而至少在表面上看新计划显得较为公正。但由于美忙于“倒萨”,12月20日在华盛顿召开的联合国、欧盟、俄罗斯和美国四方代表会议未能出台“路线图”计划。 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斗争已逾半个世纪,双方积怨甚深,要化解仇恨、解决一系列棘手的难题,绝非一帆风顺,因此,国际社会的调停能否有所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国在此问题上的真正意图、态度和时间安排。 以色列重拳“反恐” 今年,以色列最大的变化是在国际反恐大背景下,将巴勒斯坦的暴力行动一概作为“恐怖活动”给予打击。自年中沙龙访问华盛顿、得到美国“以色列有权自卫”的“尚方宝剑”后,对巴勒斯坦的打压可谓坚决无情。虽然这使双方的暴力冲突更加激烈,以色列经济遭受重创,沙龙联合政府也仅存在20个月。这是当前中东和平进程难以推进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年1月底以色列即将举行大选。目前的民意调查,显示利库德集团几乎稳操胜券,下届政府可能仍是沙龙领导的右翼政府,米茨纳的工党获胜机会不多。这表明两年多的暴力冲突已使以色列国内的和平势力遭到空前打击和削弱,巴以互信基础在以色列国内已基本被摧毁。 国际社会不相信沙龙是一个能和巴勒斯坦达成历史性决议的人物。沙龙对巴勒斯坦奉行强硬政策,不与阿拉法特打交道,但也不驱逐他。他声称,只有巴勒斯坦停止包括对犹太定居点在内的一切暴力行动才恢复谈判。不过沙龙承认,巴事实上已是一个国家。这一政策决定了只要这位“铁腕人物”仍是以色列总理,他就会继续奉行“以暴易暴”的政策。 阿盟峰会成果积极 以色列侵占阿拉伯领土的事实,决定了阿以问题的最终解决都离不开“土地换和平”这个原则,为此,有关各方都有责任和义务继续努力,并对其立场进行调整。 阿拉伯国家对待以色列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以色列的存在正逐渐被接受。最突出的例子是今年3月底贝鲁特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会议上,阿拉伯国家一致接受沙特王储阿卜杜拉提出的框架建议,并使之成为阿拉伯框架建议。这次首脑会议的历史性突破,则是阿拉伯国家首次接受以1967年“六·五”战争前阿拉伯与以色列的实际控制线作为双方最终边界线的意见。 阿拉法特目前国内外处境相当困难:巴自治政府的彻底改革不仅不可能令美国满意,而且“百日改革”由于暴力冲突也根本无法实施;他被当作“恐怖头子”,并被美、以视为已“出局”;他无法完全控制巴勒斯坦国内局势。巴方已宣布,由于以色列的占领,将推迟原定于明年初的大选。 激进组织发誓抗争 阿拉伯国家一直不赞同将国际反恐与巴勒斯坦反占领斗争简单地混为一谈。他们认为,巴勒斯坦激进分子采取极端行动是出于对以色列军事占领与镇压的反抗,如果将反占领而针对以色列平民的攻击视为恐怖行动,那么以色列的军事攻击使更多巴勒斯坦平民受到生命财产损害就应当是国家恐怖主义。 但是,国际社会希望冲突各方停止一切形式的暴力活动,因此巴激进组织的自杀性爆炸仍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巴勒斯坦利用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的外交压力,劝说哈马斯等停止在以色列境内的攻击;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在埃及的努力下,在开罗与哈马斯举行秘密对话,但均未有结果。 目前包括哈马斯和杰哈德在内的几乎所有巴勒斯坦激进组织都发誓将继续开展反抗以色列占领的斗争。它们基本不服从阿拉法特指挥,在两年多的巴以暴力冲突中实际势力不断加强。它们认为米茨纳、巴拉克、佩雷斯和沙龙没有本质性区别,甚至扬言要从以色列手中收复1948年失去的土地。它们与以色列国内不同意巴勒斯坦立国的极右势力一样,反对在中东地区存在两个比邻的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国。 (本报开罗电) 《人民日报》(2002年12月26日第三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