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黄晴
20多年前,我曾读过一本小说《大迁徙》,书中描写了犹太人在二战前后受迫害、被屠杀、起而反抗和谋求建国的经历。记得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一个犹太人对另一位地下反抗运动的参加者说:“对你来说,为国而死是光荣的,对我来说,有一个为之而死的祖国是美好的。”时移势转,二战后,犹太人有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然而,这一事件却成 了中东地区的冲突之源。今天,失去家园的巴勒斯坦人也许也有着和当年的犹太人一样的内心呼喊:“有一个为之而死的祖国是美好的”。今年10月,我获得了去以色列的采访机会,能亲眼去这个地方看看,内心感到十分兴奋。
安全是个沉重的字眼
10月19日星期六晚,我们从首都机场起程赴以色列。在机场,我们接受了以方人员严格的安全检查。不仅行李要进行仪器检查和翻查,我们还要回答各种盘问。因为4年前我曾去过一次马来西亚,以方人员详细询问了经过。在本国机场接受他国安检的情况似乎绝无仅有。
抵达以色列,我们跟前来接机的司机谈到了安全问题。他说,7年前的以色列比现在好,没有爆炸、没有恐怖。现在的以色列,特别是西岸,情况很糟糕。只有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还可以。第二天,以色列北部发生了爆炸。在我们去北部访问的路上恰好经过了爆炸地点。来自台湾的一位记者说,来以色列之前,他去几家保险公司上保险,都说这里是高风险地区,不肯做。
在以色列,安检几乎是所有公共场所的必要程序。在以色列街头,携枪的军人随处可见。清晨,我去旅馆附近的海滩散步时发现,海滩上也有保安人员。以色列显得非常冷清,街上的大小餐厅几乎都没有什么顾客。即使是以旅游业闻名的耶路撒冷旧城,游客也是寥寥无几。一位同行的记者数年前来过耶路撒冷,他说,当时游客摩肩接踵,同一团的游客需手拉手才不致走散。一位导游说,爆炸毁灭了以色列的旅游业,客人现在减少了90%。
站在以色列的生命之源———太巴利湖的一侧,眺望对面的戈兰高地,感慨万千。在以色列,安全是一个沉重的字眼,代价很高,且不易获得。
“耶路撒冷”是“和平之城”
在以色列只有一天空闲,我们设法去了耶路撒冷,它是三大宗教的发祥地。对基督教来说,这里是耶稣生活、布道、殉难和复活的地方。对伊斯兰教来说,先知穆罕默德奇迹般地被送往耶路撒冷,并从此升入天堂,耶路撒冷是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的圣地。对犹太人来说,这里是其信仰的中心,是其圣殿所在地,是先知预言中提及最多的城市。
据说,耶路撒冷在阳光下呈金黄色,在月光中则闪耀着银白色。当我在耶路撒冷大学的高坡上俯视旧城时,适值薄雾弥天,除了大清真寺的金顶金光闪动,其他的建筑均呈现一种暗黄色,显得有几分荒凉,如沙漠中废弃的荒城。但走进旧城就不同了,它缘山而建,有城墙围绕,有点像欧洲的古堡。城内高屋深巷,高低曲折,有如迷宫。
在旧城中寻奇探险,不时感受到文化背景的转换。旧城内面积只有约1平方公里,但却分为4个小区,分别是犹太人、穆斯林、基督徒和亚美尼亚人的聚居区。在犹太人第二圣殿惟一的残存物———哭墙,犹太教徒伏墙祈祷,有人将小纸条插入墙壁的石缝,或许是向上苍祈求什么。在哭墙旁边有一个书舍,里面全都是宗教经典,很多人在此精读默吟。从哭墙旁的一个通道出去就是穆斯林的居住区,路旁店铺林立,所售多为工艺品和食品,人间烟火味十足。行走间又来到基督徒的居住地。来到这里,可以在街头基督受难处沉思,也可以在有基督棺材的圣墓教堂顶礼。这里的教堂宏大精美,地下有多层殿堂,令人难以深探。
耶路撒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儿童纪念馆,馆舍是半地下的,除了纪念馆中间的玻璃柱子里透出点点烛光,整个纪念馆几乎处于黑暗中。在黑暗中,一个沉缓悠长的声音在朗读着一个又一个遇难儿童的姓名。
耶路撒冷这个名称,根据以色列传统说法,是取自两个希伯来语“Irshalom”。“ir”的意思是城市,“shalom”的意思是和平。这个名字体现了全人类的最崇高愿望,即全人类的和平。尽管人类的进程有诸多曲折,但人们却永远怀着这样的期待,希望不同文明间有更多的宽容、理解与和平共处。▲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