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遍及全美的恐怖网络,美国联邦和地方执法部门正在使用技巧性极强的“渗透术”与虚实交替的“情报战”深入惯于隐蔽的恐怖分子网络结构内部,并逐步实现令恐怖组织曝光或混乱的最终目的。
①“基地”已遍及美国大中城市
美国合众国际社1日援引联邦调查局官员在接受该社采访时的话说,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国际恐怖分子已经遍及美国的大中城市及各州,纽约、底特律、新泽西、洛杉矶、弗吉尼亚州、佛罗里达州、北卡罗来纳州等地都发现了恐怖团体的踪迹。
调查人员在一年多的调查中发现,恐怖团体在上述地方的中心地区都设有联络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9·11”事件发生后,那些原本与“基地”组织没有来往的恐怖团体现在都逐步加强与“基地”的联系,美国的恐怖网络正在逐步扩散壮大。
“根据我们掌握的信息,‘基地’组织的‘细胞’正逐步增加,这些‘细胞’中有相当一部分就设立在美国本土内。”联邦调查局一位官员说。在最近几个月中,情报人员截获了许多恐怖团体之间相互交流的信息。
合众社就这一话题采访联邦调查局时,同意在报道中隐去所有调查人员的姓名与身份,以维护那些可能正在恐怖网络中开展“卧底”工作调查人员的安全。
②恐怖分子不会西装革履
在中央情报局看来,恐怖组织在美国大中城市扎根安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人口密集地区“行事更加隐蔽,不易被察觉。周围的人们不会关心你(恐怖分子)在做什么,甚至看都不看你一眼。”中央情报局官员说,“恐怖分子也不注重仪表,他们通常不会西装革履,他们力图创造出一种自然的假象。”
在谈及美国本土恐怖团体的身份时,一位中央情报局前高级官员说,这些恐怖组织大多是在美国第二代或者第三代移民,也有一部分是近几年刚刚移居至美国的外籍年轻人,他们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位官员认为,这些团体进行恐怖活动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某种宗教利益,例如争取宗教独立等”。
③“线人”与恐怖分子打成一片
合众社报道说,为了清除已经扎根于美国的恐怖团体,联邦调查局已经在全美范围内布置了大量“线人”,特别是在宗教团体密集地区。从酒吧老板到餐厅侍者,从夜总会舞郎到汽车旅馆经营者,所有可能被恐怖分子利用为聚集地点的公共场所都有联邦调查局的“信息提供者”。这些信息汇总到情报部门后,将成为分析恐怖组织结构的重要讯息。
“获取情报是反恐战争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美国防部一位情报官员说,“大量情报在经过分析之后就成为反恐战中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这位官员向合众社介绍说,获取情报的工作只有内部“线人”才能完成,情报部门正在准备寻找一批与恐怖分子宗教信仰相同、精通恐怖分子母语的“线人”渗透到恐怖网络中。在谈到具体渗透的步骤时,这位官员说,首先让“线人”与恐怖分子打成一片,紧接着让“线人”摸清恐怖网络的筋骨,也就是恐怖网络的社会结构,尔后警方就可以跟踪关注这些筋骨的关节所在,最终找到恐怖组织的幕后操纵者,即恐怖头目。
然而这位官员也说,这些方案只是初步的草拟计划,目前情报部门只不过刚刚开始第一步骤,是否能够获得预期效果还有待验证。
④用“假情报”钓出恐怖大鳄
联邦调查局在使用“渗透术”的同时,还利用恐怖团体间的相互矛盾,把“假情报”作为反恐的一大利器。合众社说,联邦调查局使用“假情报”这一手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著名的“3K党”和“黑豹”组织就被联邦调查局使用“假情报”而陷入内部混乱和纷争。
联邦调查局一位官员还向合众社列举了一种“假情报”的具体细节。
这位官员说,制造“假情报”吸引恐怖分子的关键在于首先建立一个“假恐怖分子”。这个“恐怖分子”可以是安装在某个城市大学图书馆电脑内的一个软件程序,该程序可以自动向互联网发送迎合恐怖分子“口味”的消息,真正的恐怖分子看见后会向假恐怖分子的邮箱发送电子邮件,调查人员就可以依据电子邮件的网络地址找到这个真正的恐怖分子。
对于上述“假情报”,该官员表示仅仅是一个虚拟举例,“而真正的假情报千变万化”。
⑤“基地”恐怖技能已经落伍
“9·11”事件发生后,“基地”组织被认为是对美国构成最大威胁的恐怖组织之一。美国情报机构甚至认为所有本土的恐怖网络都以“基地”为中心。几位已经退休的中央情报局恐怖调查组官员认为,目前“基地”组织在美国本土已经拥有大约2000至5000名成员,其中大多数是近年刚刚加入的新成员。
美国情报部门、移民局与统计机构联合计算的数字也与上述人数相近,但联邦调查局官员认为,这一数字中有许多人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基地’训练”,只不过是一些恐怖组织的追随者而已。
现已退休的联邦调查局反恐高级官员拉里·约翰逊对合众社说,“基地”组织在美国虽然有2000人之众,但大多数新成员没有参加过从前“基地”组织在阿富汗进行的恐怖训练,“‘恐怖素质’的下降导致恐怖组织实际恐怖能力的下降,而且,随着反恐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地’的恐怖技能正在落伍。”
然而约翰逊也表现出担忧情绪:阿富汗战争一方面捣毁了“基地”组织大本营,另一方面也导致“基地”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形成一种“自由的状态”,这种“自由”在某种程度上说要比集中在一个地方更加困难。
琅讪(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