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注目的美英首脑会晤9月7日在美国戴维营举行。布莱尔首相返回伦敦后说,他与布什总统就对付来自伊拉克的威胁制定了“共同战略”。
这次会晤进行了大约3个小时。由于“两布”都讲一口流利英语,不需翻译耽搁时间,两人应该是讲了千言万语,相信内容非常丰富,但迄今透露出的信息并不多。然而这为数不多的信息,也能让人看出“共同战略”的基本框架。
首先,“两布”都认定萨达姆手里握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对美国、英国,也对整个世界构成了“非常现实和直接的威胁”;双方都下了铲除这一威胁的决心。用布莱尔的话说,他和布什“有一个共同的分析和决心”。布什声称“无动于衷不是个选择”,而布莱尔则表示“绝不能坐视不管”。关于这一点,双方在会晤前已有多次明确表示,不过是在会晤中再次重申而已,完全在人们预料之中。
其二,“两布”虽称对伊动武“尚未最后决定”,但他们都没排除军事打击的可能性。“两布”会晤的前一天,英国外交大臣在伯明翰大学发表演讲,声称国际社会的耐心“是有限的”,“军事打击必定是最后选择”。会晤一结束,美国副总统切尼就说,“今后几周的事态发展”将决定是否采取军事行动。下属要员的这些话,显然是跟着“两布”的调门来的。舆论猜测,军事打击难以避免,可能有两种形式:一是大规模的全面军事进攻,就像当年打海湾战争那样;二是在相当规模的武力支持下,对伊拉克作“强行武器核查”。由于后者肯定遭到萨达姆的拒绝,且不能满足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的要求,因此大规模军事进攻似难避免。
其三,双方决定尽快公布“证据”。切尼在“两布”会晤结束后说:“我们并没有掌握全部证据,但我们有10%、20%或30%的证据……掌握了整个画面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告诉我们,萨达姆确实在积极寻求核武器。”切尼说的这“一部分”,据说主要是一些卫星照片,还有伊拉克采购某些原料的证据。卫星照片显示,在伊拉克涉嫌制造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地点上出现了不明新建筑,有人证明伊拉克购买了一些“特殊铝管”,等等。至于建筑物里从事着什么活动,铝管是否就是制造核武器用,美英自己也是“想当然”。9月9日,英国智囊机构公布的一份报告说,“假如伊拉克获得可裂变材料,它就能在几个月内制造出核弹”。这个评估也是以“假如”作为前提的。因此,未来公布的证据能否让国际社会和美英国民感到信服,仍然是个大问号。
其四,双方都表示尽可能争取国际广泛支持,并已分头展开外交行动。除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大国的领袖进行电话磋商外,即将举行的“9·11”周年纪念和联合国大会都将为布什提供外交舞台。让伊拉克问题回到联合国的轨道,应该说是个积极趋势。但历史经验表明,美国是从来不会让联合国捆住自己的手脚的。有分析认为,如美英向联合国安理会正式提出“授权”要求,或提出对伊“最后通牒”方案,难免遭到否决。如他们在被否决的情况下仍执意对伊动武,那就更无法向国际社会和自己的国民交代。因此,美英的“争取国际支持”的承诺,很难说不是一场“宣传攻势”。
于是,人们自然就提出另一个问题: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美英还会不会单独采取军事行动?“两布”会晤之后,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说的一句话可能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他说:“如有必要,美国仍然准备单方面对伊动武……布什总统有权决定单方面行动,以保卫美国的安全。”相信鲍威尔不会是说着玩的。人民网驻英国记者 史宗星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