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不久,意大利官员从码头的一只集装箱内发现一名可疑身份的偷渡者,一场港口安全隐患危机也随之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特别是那些正身处在恐怖阴云之下的美国官员心头那根警惕与畏惧的弦立即前所未有地紧绷起来。
2001年10月的一天,意大利焦亚陶罗港巡检人员偶然听见停放在码头上的集装箱内传出奇怪的声响,经检查后发现了埃及籍加拿大人阿米尔·法里德·里兹克,同时还在他身上 搜出了一部卫星电话、一台便携式电脑、多张伪造的银行信用卡和埃及、泰国、加拿大等国机场的安检证明。当地警方立即指控他有“恐怖分子嫌疑”,但因证据不足以及里兹克的律师在法庭上强有力的辩护后最终这位“恐怖分子”被无罪释放。
本·拉丹通过其它国家把装有生化武器的集装箱运往纽约,危险性将绝不亚于飞机撞大楼
从某种意义上讲,里兹克事件的意义要远远超出事件本身。因为对美国来说,即使在意大利发现“恐怖分子”也是千里之外的事情。然而,躲藏在集装箱内通过海运方式入境的方法确实提醒了美国安全部门。
美国拥有许多世界级的大吞吐量海港,每年通过这些海港入境的集装箱达600万之多,而其中只有大约2%通过安全检查。如果恐怖分子真打算利用集装箱运送爆炸物、化学武器乃至核武器等进入美国,可以说都不是件难事。
事实上,早在“9·11”事件发生之前,美国安全部门官员就已经作出过类似的假想。美国海岸警卫队指挥官、安全部门负责人斯蒂芬·弗林在2000年11月曾向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递交过一份有关要求加强海岸货物安检的报告。“9·11”事件发生后,他再次提出类似报告。报告中他还作出了一个假想:如果乌萨马·本·拉丹通过其它国家把装有生化武器的集装箱运往纽约,加上纽约港的安检工作不到位,那么“其危险性将绝不亚于飞机撞大楼”。
“政府应该像关闭机场那样同时关闭各大港口,”弗林提议,“对运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说,海运比空运更隐蔽,更容易操作,危害性也更大。他们(恐怖分子)一旦成功,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无可估量。”
而美国又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把6百万只集装箱一只只开箱检查显然费时又耗力;通过X光仪器进行安全扫描又缺乏可靠性。有人建议,只有在这些集装箱离开其它国家港口之前就对它们进行检查才相对“安全”,但立即招致美国海关专员罗伯特·邦纳的质疑:“想在别人的地盘上检查货物?除非能把美国的国境线划到别人的领土上。”
一只集装箱货物清单上写着“人类艾滋病毒”的字样,送到安检部门开箱检查后,却发现里面都是些旧衣服
美国罗来那州查尔斯顿市的韦尔奇港是美国第三大货物海港。来自世界各个地区的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就像孩子们的积木玩具,高高低低地堆满了占地237英亩的码头。这里是美国最重要的进出口货物分运枢纽。每天都有数千台大型起重机在码头上来回搬运集装箱,然后卡车和火车再把货物分送到目的地。据统计,韦尔奇港收发货物总量占美国全国进出口总量的15%。
对于这样一个大吞吐量的港口来说,运转速度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这也是美国工业部门包括一些议院一直反对逐一检查集装箱的原因。前不久,一只从意大利出发运送到玻利维亚的集装箱被韦尔奇港工作人员扣留,因为其货物清单上写着“人类艾滋病毒”的字样。但被送到安检部门开箱检查后发现里面都是些捆扎在一起的旧衣服。仅这次恶作剧就把几十名港口工作人员整整折腾了一天,自然也延误了其它货物的装卸。“如果每只都这么检查,我们还谈什么效率?”港口工作人员抱怨道。
“9·11”事件后,美国各大海港都加大了安检力度。但与此同时,货物流通运转速度也随之大幅度减慢,经济效益受到直接的影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去年圣诞节期间,圣诞商品较往年品种贫乏、货源紧张,许多易腐食品因流通环节增多而变质腐烂,不少工厂因原材料周转不灵而停工。
一只寻呼机大小的射线发射器可对每只集装箱扫描检查,但安装这些发射器,花费高达50亿美元
出于上述原因,不少美国港口都一度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转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上。他们不惜大量资金,购置了集装箱专用X光扫描仪,有的大型港口还特别建立了安检站,对到港的每只集装箱进行安全检测。这些专用扫描仪和机场安检行李的设备原理大致相同,只不过体积要大上数十倍甚至几十倍,价钱自然也要贵出许多。
韦尔奇港刚刚建成了X光安检站。埃迪·巴沙姆就专门负责通过X光机检查到港的每一箱货物。他整天坐在监视器前,枯燥无味地盯着屏幕上每一只四四方方集装箱内黑乎乎的东西。但偶尔也会小有收获。
去年12月,他发现屏幕上显示出一团黑色不规则物体,便立即通知了安检人员。随后工作人员果然在那只集装箱内发现了一名偷渡者。
美国维吉尼亚州的诺福克港则配备了更为先进的安检设备:通过安装在起重机上的一只寻呼机大小的射线发射器可对起重机吊起的每一只集装箱进行扫描检查。这种设备的识别清晰度要优于X光扫描仪,但其成本要高出数倍。诺福克港安装这些射线发射器总共花费达50亿美元之巨。而且,还有人担心,这种发射器放出的高频射线会对过往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
目前,一场关于是否有必要不惜成本地对每一只到港集装箱进行检查的争论在美国工业部门和政府其它高级官员之间展开。
反对派提出,在每天到港的集装箱内,只有不到1000只属于“可疑货物”或“可疑发货人”,这一数字在每天45万份货单中所占比例还不到1%。其它货物的来源都是一些有着良好信誉的公司企业,他们每天或每周都有固定发货,没有必要对他们产生怀疑。而也有一批主张检查的官员则认为,宁可错杀一百,不能放过一个。
最终,政府认可了海关的承诺。同时,美国海岸警卫队、国家移民局和情报部门也配合海关进行货物分类工作。“9·11”恐怖事件发生后,海岸警卫队还首次启动“海运预警系统”,对每艘货运船只在到港之前就进行突击检查。
在启动“海运预警系统”前,美国海岸警卫队在货船到港前24小时向西维吉尼亚州的计算机指挥中心预告货船信息;而现在他们则把这一时间提前到96小时,以便指挥中心有足够的时间分析调查货船信息。包括货船的型号、集装箱的数量以及船员的情况等信息都会出现在指挥中心的电脑屏幕上,并作为资料传送到移民局、联邦调查局和海关总署。凌朔(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