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站消息:9·11恐怖袭击发生以后,美国人心中充满恐惧和愤怒,一些丧失理智的极端分子把这种怨恨发泄在国内阿拉伯人和穆斯林身上,骚乱时有发生,就连平静的校园也不例外,有中东和伊斯兰背景的学生遭到骚扰的事件此起彼伏。
然而,美国各地高校可不想失去这些外国留学生,他们不仅可以给学校带来丰厚的收入,又能够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使之向多元化发展。美国有各类高等院校3500多所,其中 很多学校中外国学生人数可观。据美国教育理事会提供的资料,在美国1400万高校学生中,外国学生的比例不到4%,约有57万人,而其中约4万人来自阿拉伯国家。
为了使外国留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美国各高校使出浑身解数,一再保证外国留学生的人身安全,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学生们前往。专门从事外国学生问题研究的美国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执行会长马琳·约翰逊说,9·11悲剧发生后,有关方面对入境外国留学生高度重视,并进行严格审查,惟恐恐怖分子再打着学生的幌子进入美国。尽管局势紧张,但“各高校仍明确表示,欢迎外国学生和学者前往美国的方针不会改变”。
无可否认,美国的教育体系完备、教育水平较高,这对渴望深造、希冀美好未来的莘莘学子来说,无疑是个充满诱惑的殿堂。只要事态没有发展到万不得已,没有人想中途辍学。但9·11事件使一些美国人用另一种眼光看待阿拉伯人和穆斯林。
媒体纷纷报道,具有中东和伊斯兰背景的学生频频受到骚扰,有些学生忍无可忍,只好踏上回家之路。但来自校方的解释说,大部分学校的实际情况没有外界报道得那么糟。一些外国学生辍学回国主要是因为家长不放心。约翰逊说:“骚扰事件只是孤立的现象,但让人忧虑。有些(外国)学生曾考虑自己该不该回国。令人欣慰的是,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退学。”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的一项非正式调查显示,美国大学对9·11悲剧引起的巨大震撼所作出的反应具有共同点:校长发表声明,要求学生保持冷静,谴责任何针对穆斯林的偏执行为;举行守夜活动,强调和睦团结和对穆斯林的尊重;行政人员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询问穆斯林学生的状况,平息他们的波动情绪;设立专门网站,让学生及时了解政府机构(如移民局)的动态。
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乔治·梅森大学国际项目与服务办公室主任朱莉娅·芬德利说,9·11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向所有外国学生发出电子邮件,建议他们同学校有关方面谈心。“很多学生找到我们,把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告诉我们,他们的确感到忧虑,没有心思上课,整天只想盯着电视机,关注事态的发展,十分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他们。”学校采取“走访式交谈”,安抚这些学生。最后,虽然忧虑重重,但在该校注册的350多名阿拉伯和穆斯林学生中,只有约10人选择退学。
宾夕法尼亚州东斯特劳斯堡大学国际项目和学生交流处主任博·凯佩尔说,虽然学校只有3名中东学生,但学校每月举行一次由学生和社区居民参加的讨论会,讨论种族主义和偏执行为等问题,至今这几名中东学生还坚持留在学校。
友好的学生们也积极组织起来,声援阿拉伯和穆斯林学生。密歇根州底特律韦恩州立大学中,非穆斯林女学生头戴穆斯林头巾组织了一个“戴头巾、表声援”的活动。据该校穆斯林学生联合会主席拉那·达乌德说,学校尚未发生过针对中东学生的暴力活动,但有些人遭到美国学生的漫骂和侮辱。
很多迫不得已离开的中东学生表示,一旦恐怖袭击的阴影散去、局势稳定了,他们还会回来继续学业。伊利诺伊州埃文斯维尔大学外国留学生服务中心主任兰达·欣克尔说,该校17名阿联酋学生迫于压力回国,但他们都注册了2002年春季课程。
9·11恐怖袭击后,各高校都积极行动起来,试图留住阿拉伯和穆斯林学生,其中的经济背景不可忽视。自美国经济滑入低谷后,教育也受到了负面影响,一些经济遭受重创的州不得不削减教育经费饮鸠止渴,而这些富有的中东学生的就学对萎靡不振的美国经济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信莲)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